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法界四樂尊者

鎖定
五百羅漢第拾叁尊 法界四樂尊者即天台慧思(515--577) ,南北朝時代之高僧。武津(河南上蔡)人,俗姓李。世稱南嶽尊者、思大和尚、思禪師。為我國天台宗第二代祖師(一説第三祖)。 尊者自幼歸佛樂法,心愛《法華》。曾持經入墳冢中讀誦,讀畢深受感動,對經涕泣,於夢中受普賢菩薩摩頂戒,頂上遂隆起肉髻。年十五出家,師事天台初祖慧文禪師,得授觀心之法。曾因慨嘆虛受法藏,放身倚壁,遂豁然大悟,深得法華三味。他最早主張佛法之衰微即未法時期,故確立對阿彌陀佛與彌勒佛之信仰。注重禪法之踐行,亦注重義理之推究。 北齊天保五年(554),尊者至光州、不分遠近,為眾演説,長達十四年之久。又,尊者於河南南部之大蘇山傳法於智顗,智顗大師之眾門弟子中最為傑出者。陳代光大二年(568)始入湖南衡山(南嶽),悟三生行道之跡,講筵益盛,鼎止十年,遂有“南嶽尊者”之稱。山中常有瑞兆顯現,天童為之侍衞。曾受到宣帝禮遇,尊稱“大禪師”。太建九年,言“佛來迎我”,晏然而化,世壽六十三。 著作有《法華經安義》一卷、《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二卷、《大乘止觀法門》四卷、《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一卷。(圖片) [1] 
中文名
法界四樂尊者
生    平
天台宗第二代祖師慧思大師
尊者法相
尊者法相所現為靜坐
禪    詩
人與畜禽不相謀

目錄

法界四樂尊者生平

法界四樂尊者,即天台宗第二代祖師慧思大師,南北朝時代之高僧,武津(今河南上蔡)人,速姓李,世稱南嶽尊者、思大和尚、思禪師。華嚴宗佛教提倡四種法界,慧思大師由於對這四種法界研習精通,而且又善於加以發揮,所以被後人尊稱為法界四樂尊者。
慧思大師在年幼的時候,就表現出不尋常德慧根,時常一個人抱着《法華經》默默唸菩薩給我授記摩頂了,我不就就會與你們離別。家裏人以為他信口胡言,沒當回事。誰知過了沒多久,他的頭頂竟然生出角狀的肉瘤,而且生瘤的地方正是他所説的菩薩摩頂之處。家人這才信了他的話,知道他命中註定要出家為僧。
十五歲那年,慧思正式出家為僧。當時寺廟遵循古印度佛教戒規,每天只吃一頓飯,慧思雖然年齡偏小,但是他謹守佛規,安心於寺院的寂寞,潛心修禪悟道,很快以出列拔萃的見識博得了眾人的讚許。後來,慧思有拜天台宗第一代祖師慧文禪師為師,跟從他學習“心觀”之法。經過數年的潛心研究,他將法華經的精要一一領會,遂成為天台宗二世祖。
北齊天保年間(550 – 560年),慧思帶領眾弟子南下游學,正趕上南朝梁剛剛覆滅,江南一帶社會動盪不安,慧思及弟子只好停止遊學,暫時寄住在光州大蘇山(今河南光山)。他在那裏繼續研經講法,不斷有僧人慕名而來,追隨在他的左右。
隨着門徒日益增多,影響力不斷擴大,慧思決定重新尋找寶地。經過慎重選擇,在陳光大二年(568年),慧思帶領眾門徒登上南嶽衡山,在衡山建立了本門派的佛教聖地。
自從慧思來到衡山,山上的樵夫常常看到詳端得景象,透過繚繞的雲霧,時常可以看到有幾名天童拱手護衞在山門兩邊。隨着慧思聲譽日隆,衡山在佛教界的地位不斷提高,以致當時的陳宣帝也多次派人上山慰勞。太建九年(577年),慧思對眾弟子説:“佛來迎我了。”説完端坐而化。至此,他在塵世一共度過了六十四個春秋。

法界四樂尊者尊者法相

尊者法相所現為靜坐,左手結印,右手籠袖,髮捲而長,神態沉靜威嚴。尊者研經講法,極具慧根,誓守安樂行品,得緩心之法。

法界四樂尊者禪詩

人與畜禽不相謀,天綱地維賴思籌。
縱有深淵薄冰處,趨吉避凶任逍遙。

法界四樂尊者偈解

君子與小人道不同,所以不相為謀。君子按照道德倫常思考運籌,小人遇事則以求利為本能進行思謀。人心險惡,行走於世如履薄冰,只有遠離小人,才能趨吉凶,逍遙快樂。
得此偈者,應戒惕身邊小人,對君子和小人應善加識別,切不可與小人共事,更不能與狼心狗肺的人為伍,否則終會被其所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