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法王寺塔

鎖定
法王寺塔,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太室山南麓玉柱峯下法王寺後西北側的山坡上,是中國最早的佛寺之一,法王寺塔約建於唐代盛期即八世紀前半葉,是唐代中國較優美的古塔。 [4] 
法王寺塔坐北面南,平面呈方形,邊長為7米,佔地面積約49平方米,通高約35.7米,塔身下部略瘦長,無基座。該塔主要由塔基地宮、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法王寺塔為法王寺塔羣中最高的一座疊澀密檐式磚塔,也是塔羣中唯一的一座佛塔。因其具有明顯的唐塔造型,而具體名稱無考,文物考古資料中通常編為“一號”,故也稱“法王寺一號唐塔”。 [4-5] 
2001年06月25日,法王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法王寺塔
地理位置
河南省登封市太室山南麓玉柱峯下法王寺後西北側的山坡上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49 m²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5-0356-03-16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法王寺塔歷史沿革

法王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十四年(71年),當時為印度僧人攝摩騰、竺法蘭譯經、講經之處。
三國魏青龍二年(234年),更名為護國寺。
晉永平元年(291),在護國寺左建法華寺。
隋仁壽二年(602年),更名為舍利寺。該塔始建。
唐貞觀三年(629)名為功德寺,唐開元年間(713~741年)更名為御容寺,大曆年間(766~779年)複名法王寺。
五代後唐時期(923~936年),分為五院,仍沿用護國、法華、舍利、功德、御容舊名。
宋仁宗時(1023~1063年),又將五院合而為一,賜名“東都大法王寺”。
元、明以後,一直沿用“法王寺”之名。 [4]  [5] 

法王寺塔建築格局

法王寺塔坐北面南,平面呈方形,邊長為7米,佔地面積約49平方米,通高約35.7米,塔身下部略瘦長,無基座。該塔主要由塔基地宮、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
法王寺塔為法王寺塔羣中最高的一座疊澀密檐式磚塔,也是塔羣中唯一的一座佛塔。因其具有明顯的唐塔造型,而具體名稱無考,文物考古資料中通常編為“一號”,故也稱“法王寺一號唐塔”。 [4]  [5] 

法王寺塔建築特點

法王寺塔塔基地宮由鵝卵石保護。塔身下部略瘦長,無基座。塔身第一層南面闢圓形券門,門內砌正方形塔心室,直通塔頂。塔心室內佛台上供有泥塑佛像1尊,台下供奉明永樂七年(1409年)漢白玉佛像一尊。塔身上部為15層密檐,迭出最寬者約0.9米,各層密檐的高度和外展的寬度由下至上逐層遞減,使塔體外部輪廊呈優美的拋物線形。塔檐間有假門窗。此塔通體採用長方形或方形青磚,由黃泥粘結砌築而成,砌法多采用不岔分法,外壁敷有一層白灰保護。塔頂寶剎損毀。塔底層南面闢一塔門,可直入方形塔心室,塔體壁厚2.13米。內部為空心結構,從底層可直視塔頂。 [4]  [5] 
法王寺塔

法王寺塔歷史文化

法王寺
法王寺,原名大法王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西北5公里太室山南麓玉柱峯下,有“嵩山第一勝地”之美譽。寺院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四年(71年),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寺內古樹參天,建築宏偉,寺內兩株銀杏樹是嵩山最老的古銀杏,寺院藏經閣供奉的釋迦牟尼卧佛玉雕,長11米,重18噸。寺院後的隋朝舍利塔、唐塔及元朝的月庵海公塔,風格獨特,在學術研究和建築藝術上都有很高的價值。 [1]  [3] 

法王寺塔文物價值

法王寺塔高居寺院後部台地上,造型高大雄偉、秀麗挺拔,同西安薦福寺小雁塔、大理崇聖寺千尋塔,並稱中國唐代三大密檐式塔。它不僅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而且是整個法王寺的象徵和標誌,以時代較早、造型獨特而具有十分珍貴的歷史、藝術和建築價值。 [4] 

法王寺塔文物保護

2001年06月25日,法王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法王寺塔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法王寺塔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太室山南麓玉柱峯下法王寺後西北側的山坡上。
  • 交通指引
登封市人民政府距離法王寺塔約8千米,駕車約15分鐘可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