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法國騎兵

鎖定
騎兵是一支有組織的快速部隊,他們能快速的打擊對手,也能在戰況不利時迅速撤退,脱離戰場(除非和他們交戰的也是支移動力極高的快速部隊)。
中文名
法國騎兵 [1] 
種    類
重騎兵、胸甲騎兵
作    用
能快速的打擊對手
所屬國家
法國

法國騎兵選拔標準

歐洲騎兵在法國,一名騎士的合格考試之一就是身上沒有任何護甲,然後空手與野豬搏鬥,能夠把野豬殺掉的話,才能通過。歐洲重甲騎士的個人戰鬥力極高,所以應付農民暴動是綽綽有餘的,直到具有懂得集體行動的職業傭兵興起,這才開始末落,而火槍是最後一推。
歐洲中古世紀的戰爭形態必須看時代與地域而定,但一般來説,在百年戰爭以前,戰爭的規模都極小,絕大部分都是領主之間的小衝突(skirmish),即使是在十字軍東征時,歐洲騎士也還是不喜歡列陣出擊,所以十字軍東征除了第一次東征正好佔了伊斯蘭教帝國內亂的便宜,所以成功以外,其它次東征都是慘敗。

法國騎兵騎兵種類

法國騎兵綜述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法、俄國均編有騎兵集團軍。而在拿破崙時期,法國騎兵種類就多了,其中屬於重騎兵的有:胸甲騎兵(Cuirassier),龍騎兵(Dragon,又叫騎馬步兵),屬於輕騎兵的有:驃騎兵Hussar,也叫遊騎兵),獵騎兵(Chasseur),槍騎兵(Lancer)。

法國騎兵重騎兵

顧名思義重騎兵的騎手和馬匹和輕騎兵比都要高大強壯一些。早期的拿破崙胸甲騎兵甚至要求身高在1.75米以上,而所用馬匹限制在諾曼第地區的某一強壯品種。
重騎兵是戰場上的重要突擊力量,用來突破敵方陣線弱點;給已經動搖的敵方以毀滅性打擊。因為這樣,當時各國軍隊都很少委派重騎兵從事戰場衝殺以外的任務。
胸甲騎兵
胸甲騎兵是裝備了胸甲、馬刀和火器的騎兵,最早出現在15世紀後期的歐洲。這一兵種繼承了中世紀重騎兵在戰場上的地位,主要活躍在16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的歐洲戰場上。
早期的拿破崙胸甲騎兵要求身高在1.75米之上,而其所用馬匹只要諾曼第地區的某一強壯品種。17-18世紀歐洲大陸各國都有胸甲騎兵的建制,只有英國直到滑鐵盧戰役後才引入胸甲騎兵。
明顯特徵是騎手配有胸甲。胸甲由前後兩片甲板組成,主要材料是鐵,搭扣和鉚釘黃銅(法軍),由皮帶連接,表面拋光。胸甲重量約為8公斤。當時歐洲大陸各國都有胸甲騎兵的建制,只有英國直到滑鐵盧戰役之後才引入胸甲騎兵。關於是否使用胸甲,一直存在爭議。毫無疑問,胸甲的主要優點是對於步槍槍彈有一定的防護作用,提高了騎兵的生存能力。此外,拋光的胸甲可以起到一定的心理震懾作用。缺點是厚重的胸甲對於人員和馬匹都有了較高的要求,因此供給胸甲騎兵的開銷也就遠大於其他類型的騎兵。而且一旦失去坐騎,笨重的胸甲騎兵就會變得寸步難行。除了胸甲,胸甲騎兵還配備頭盔。法軍頭盔也是鐵質,下部環繞毛皮,頂部配以黃銅的隆起頭飾,輔以馬的鬃毛。
龍騎兵
這個兵種最早出現要追溯到1552-1559年的意大利戰爭,法國人佔領了皮特蒙德(Piedmont),為了對付隨時可能在後背出現的西班牙人,當時的法軍元帥de Brissac命令他的火槍手跨上馬背,於是就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機動步兵。
至於龍騎兵dragoon這個詞的來歷,則有兩種説法:較流行的一種認為,當時該兵種使用的隊旗上畫了一頭火龍,這是從加洛林王朝(或者更早拜占庭帝國就有)開始的傳統,龍騎兵由是得名;另一種認為,當時他們使用的短身管燧發槍火槍的一種)被稱為火龍,龍騎兵來自這個典故。
荷蘭人在1606年就組建龍騎兵部隊,瑞典人在1611年,但成團建制的龍騎兵肯定是在三十年戰爭中誕生。每團龍騎兵有10到15個連隊,每連100人;這樣一個龍騎兵團比普通騎兵的編制大很多,後者的團很少超過500人。
早期的龍騎兵是一種騎馬的步兵(mounted infantry),逐漸演變為騎兵的一種。拿破崙時代,龍騎兵的情況較為複雜。沒有胸甲騎兵,龍騎兵在英軍中是重騎兵的一種(另兩種都是近衞部隊:Life Guard 和 近衞龍騎兵)。除了龍騎兵,英軍還有“輕龍騎兵”(Light Dragoon),作為輕騎兵的一種。而在俄,奧,普等國,龍騎兵都被認為是輕騎兵。
法國就更難説清楚,有的認為法國龍騎兵是重騎兵,有的認為是輕騎兵。但是,比較權威的説法認為法軍的龍騎兵是單獨的一類。
17世紀上半期時,龍騎兵的裝束與步行火槍手相差無幾,把鞋襪換成了靴子馬刺而已。依然帶着帽子,因為不用進行馬背上的格鬥。只有軍官才有手槍,士兵除了火槍之外,就只有一柄直劍護身。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裝備中包括一把小鶴嘴鋤,步行時用來鈎住繮繩。奧匈帝國的龍騎兵部隊直到1625年還編有騎馬的長戟兵。他們使用的坐騎也矮小、廉價,比不得正式騎兵的高頭良種。在訓練科目中,很少有教馬上射擊的,更不用説衝鋒突刺了。唯一的例外就是古斯塔夫二世的部隊,作戰使命就是為騎兵部隊提供延伸的火力支援,所以瑞典龍騎兵很少下馬作戰。由於早期龍騎兵主要還是依靠移動式的步行作戰,因而在與真正的騎兵部隊交戰時處於不利地位,所以以後的龍騎兵不斷嘗試加強其馬術與裝備以到達標準騎兵的水準。因此在1740年代早期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的戰爭裏,“龍騎兵”開始被指為中型騎兵。英國軍隊仍以“龍騎兵”來命名裝甲偵察部隊
毫不誇張地説,龍騎兵就是法軍中的“多用途兵種”。除了輕、重騎兵慣常的追擊、偵察、掩護交通線、衝擊敵陣等任務以外,拿破崙復古地利用龍騎兵下馬作戰。這就綜合了騎兵的機動力和步兵的火力,頗有點“摩托化步兵”的味道。更為誇張的是,1805年法軍竟然編組了若干“徒步龍騎兵”(Foot Dragoon)團,目的是渡海登陸英國後利用英國的馬匹!各國龍騎兵的使用方法不盡相同,裝束也有差別。法、奧、俄等國的大部分龍騎兵都裝備頭盔,盔頂或為鬃毛或為冠。英國龍騎兵或配備頭盔或配熊皮帽,輕龍騎兵為普通筒式軍帽普魯士和一些小國的龍騎兵則配備普通軍帽。

法國騎兵輕騎兵

輕騎兵對人員馬匹的要求相對低一些。比如,奧軍中的匈牙利驃騎兵要求騎手身高1.68米以上,馬高1.48米左右。
由於沒有厚重的護甲,加上騎手較輕,輕騎兵的機動力要比重騎兵快。因此,除了戰場任務以外,輕騎兵更多地從事偵察、追擊、掩護交通線等任務。輕騎兵主要包括: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哥薩克
驃騎兵
Hussar這個詞源在拉丁文cursarius,意為入侵者或襲擊者(Raider),尤指巴爾幹北部地區出現的強盜。後來被匈牙利的馬札爾人(Magyar)借用來稱呼輕騎兵。
驃騎兵是16-18世紀盛行在歐洲中部地區的騎兵軍種,以匈牙利最為有名,19世紀中葉後衰落。最早的驃騎兵出現在匈牙利和波蘭,主要武器是馬刀,擅長利用速度突擊對方防線,也執行偵察或搜索等任務,性質上屬於輕騎兵。拿破崙戰爭時期,驃騎兵到了極盛,法國和俄羅斯的驃騎兵也很有名,作戰兇狠、勇猛,身着繡花制服、金色排扣的披風、威風八面,視死如歸。
馬具為黑色皮革,馬鞍帶有chabraque,意為羊皮或呢毯材質的鞍褥,前面為圓角,後面為尖角,鞍具的後面是圓筒狀皮箱,式樣和胸甲騎兵、龍騎兵的一樣。
驃騎兵以服飾華麗著稱,他們喜歡通過讓人眼花繚亂的制服顏色、編織方法、花紋、頭飾、花邊等等方式區別於其他騎兵。明顯的標誌是左肩垂下的斗篷式短外衣,這種服飾源自馬札爾地區的突厥部落。另外由於驃騎兵的服飾緊身,沒有口袋,存放貼身物品的儲物袋就成了驃騎兵的另一特徵。儲物袋系在武裝帶上,自然下垂,通常配有各種裝飾圖案。華麗的外表加上騎兵原本放蕩不羈的遊俠作風使得驃騎兵在私生活上往往風流成性,不拘小節。 軍官的裝束和士兵略有不同:軍官為金屬線穗帶,斗篷上鑲嵌灰色毛皮(而普通士兵則是白色);子彈袋上有鷹徽,材質為金屬;圓筒軍帽的兩邊有沙皇的雙頭鷹徽,上部有鍍金鍊裝飾,羽飾主體為白色,但底部則是混合了黑色和橘黃色的羽毛。士官的斗篷為黑色皮毛,羽飾的頂部為黑色-橘黃色混和。號手用紅色羽飾,所有絨線裝飾與上衣的花紋顏色相同。關於斗篷皮毛的顏色有例外情況:1807年初,Elizabethgrad團和白俄羅斯團的士兵斗篷為黑色皮毛鑲嵌。到了1808年10月,在芬蘭的戈羅德諾團也向上級請求將普通士兵的斗篷皮毛換成黑色。
獵騎兵屬輕騎兵,盛行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是主要以火槍為裝備的騎兵部隊。
1779年,法軍中第一次有了獵騎兵的建制。拿破崙時期,獵騎兵成為法軍輕騎兵的主力。相比驃騎兵,獵騎兵的服飾較為簡單,價格便宜,所以也就利於擴編和補充。
即便如此,到1815年法國獵騎兵仍有至少18種軍帽在不同的騎兵團中使用。值得一提的是,一套近衞獵騎兵的上校軍裝是拿破崙最為鍾愛的服飾之一。
槍騎兵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期一度流行的騎兵軍種。因為制服上衣顏色純紅,又名“紅色槍騎兵”(Red Lancer)。
最早出現於波蘭,一度被法軍認為是過時的騎兵類型。英國一直沒有槍騎兵的建制,而奧軍在1792年時保有6個團的槍騎兵,1805年時仍有3個團。普、俄兩國在整個拿破崙時代也都一直有槍騎兵存在。上述三個國家稱槍騎兵為Uhlan,而非Lancer。拿破崙在1807年波蘭戰役期間被波蘭槍騎兵的戰鬥力所吸引,遂招募4箇中隊的波蘭自願人員編入近衞騎兵。1809年改編為近衞軍波蘭槍騎兵團(近衞第一槍騎兵團)。1810年又組建近衞軍荷蘭槍騎兵團(Dutch Lancer:近衞第二槍騎兵團)。1811年,因槍騎兵的表現出色,又進一步將6個團的龍騎兵轉型為槍騎兵。
配備一隻2.7米的長矛,馬刀。槍騎兵訓練科目最多,除了掌握長矛的使用技巧,槍騎兵還要熟練使用馬刀
關於槍騎兵的作用也一直存在爭議。其最大的優點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抗步兵方陣。法軍槍騎兵所用長矛長2.7米,長於任何上刺刀的步槍,因此如果不被子彈擊中,槍騎兵能夠先攻擊到方陣內的步兵。缺點是:槍騎兵不適於樹林等複雜地形上的偵察、警戒任務,失去了部分輕騎兵應有的功能。而且,槍騎兵需要進行更多的訓練。由於與對方騎兵近戰時長矛過於笨拙,槍騎兵須換用馬刀,所以除了掌握長矛的使用技巧,槍騎兵還要熟練使用馬刀。曾有回憶錄記載法國槍騎兵要進行55種不同的訓練項目,22種對付騎兵,18種對付步兵,還有15種基本訓練!

法國騎兵擲彈兵

近衞擲彈騎兵以他們高大的身材而被稱為“高鞋跟”(“the high heels”),又以卓越的戰功而被稱為“眾神”(“The Gods”),是拿破崙的騎兵團中資歷最老的部隊之一。近衞擲彈騎兵和近衞波蘭槍騎兵是拿破崙的所有騎兵部隊中僅有的從來沒有被敵方騎兵擊敗過的兩個團,其他團或多或少都有過敗績。
一、近衞擲彈騎兵團隊檔案:
1、編制簡史:
1795年第21獵兵團和第3龍騎兵團步騎兵在巴黎附近駐防,在王黨暴亂中他們對國民大會保持了忠心。王黨暴亂被鎮壓之後波拿巴將軍走上前台,成為了巴黎衞戍司令。一支部隊被組建起來以保護他的個人安全,而來自第3龍騎兵團的100名忠心耿耿的士兵就組成了其中的騎兵部隊。
1796年這些衞隊被正式組織起來,這就是日後近衞擲彈騎兵團的雛形,1800年時該團就負責過第一執政的警衞工作。這些擲彈騎兵向來以高傲而嚴峻的風度聞名。他們是身經百戰的老兵,同時還是高大英俊的騎士,據説他們的團長禁止“任何40歲以下的女人來為他們做湯喝”。
1799年12月2日這團作為一個輕騎兵團建立。
1800年12月改編成擲彈騎兵(Grenadier),命名為執政官(指皇帝陛下本人)近衞擲彈騎兵團(Grenadiers a heval de la Garde des Consuls)
1804年皇帝稱帝后,該團於5月18日重新命名為皇帝近衞擲彈騎兵團(Grenadiers a cheval de la Garde Imperiale),擁有四個中隊,每中隊由兩個連組成,共1018名士兵。
1805年9月17日編制內增加一個輕裝見習中隊(Velite),同年又增加了第二個。
1811年輕裝見習中隊解散,該團編制為五個常規中隊。
1812年災難性的俄國戰役過後,近衞擲彈騎兵遭受了重大損失,截至1813年2月該團總共只剩下127人(!),中隊數減少到四個。
1813年根據1月10日的命令,建立了第五 稍後是第六個輕裝見習中隊,歸屬於青年近衞軍序列。
1814年皇帝陛下第一次退位後,近衞擲彈騎兵團於7月23日被解散,但不久原來的四個老近衞軍中隊被重新召集組成了一個忠於波旁王室的團,命名為法蘭西皇家胸甲騎兵團(Corps Royal des Cuirassiers de France),不改重騎兵本色。
1815年滑鐵盧戰役行將結束時,整個法國軍隊都在聯軍和普魯士軍隊面前分崩離析,但近衞擲彈騎兵卻給追擊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國皇帝復位,這團投歸麾下,在4月8日恢復了原來的稱號,編制內包括1024個軍官和士兵,他們追隨皇帝陛下參加了整個百日王朝的一系列戰役,見證了他的最後失敗。
1815年11月25日這團解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2:近衞擲彈騎兵團參戰記錄
(如無特殊説明,參戰表示有軍官或士兵在戰役中陣亡或受傷):
1805年: 參加奧斯特里茨(Austerlitz)戰役。
1807年: 參加2月14日的艾勞(Eylau)戰役。
1812年: 參加11月26-28日別列津納河(Beresina)戰役,及以後的在威爾納(Wilna) 和加夫諾(Kowno,現今立陶宛境內)附近發生的戰鬥。
1813年: 參加在多爾涅茨(Dolnitz),和奧登堡(Altenbourg)附近發生的戰鬥(譯註:兩者大約在德累斯頓戰役同時期,但不知具體時間)以及以後10月16-19日的萊比錫Leipzig戰役和10月30-31日的哈納Hanau戰役。
1814年:參加皇帝第一次退位之前的一系列戰役: 2月11日的蒙米來爾(Montmirail)戰役, 2月1 2日的查陶—提裏(Chateau-Thierry)戰役, 2月14日的法尚普(Vauchamps)戰役 還有3月7日的卡羅納(Craonne)戰役。
1815年: 參加滑鐵盧(Waterloo)戰役。
3:1813-14年近衞擲彈騎兵團旗(Drapeaux)上的戰役榮譽:
馬倫哥(Maringo),烏爾姆(Ulm), 奧斯特里茨(Austerlitz),耶拿(Jena), 埃勞(Eylau), 弗裏德蘭德(Friedland), 埃克莫(Eckmuhl), 埃斯林(Essling), 瓦格拉姆(Wagram),斯摩稜斯克(Smolensk),莫斯科河(Moskowa),維也納(Vienne),柏林(Berlin)和馬德里(Madrid)以及莫斯科(Moscuo)。
4:近衞擲彈騎兵團歷任團長:
1801年: 奧德納 米歇Ordener ( Michel)
1806年:沃爾特弗裏德里克亨利Walther (Frederic-Henri)
1813年:克勞德愛蒂安 蓋約Guyot (Claude-Etienne)
歷任副團長(Colonel-Majors)和少佐(Majors):
1804: Oulie (Antoine) - Major
1805: Lepic (Louis) - Colonel-Major
1805: Chastel (Louis-Pierre-Aime) – Colonel-Major
1812: Exelmans (Remy-Joseph-Isidore) - Major
1813: Castex (Bertrand-Pierre) - Major
1814: Levesque-Ferriere (Louis-Marie) - Major
1814: Jamin de Bermuy (Jean-Baptiste-Auguste-Marie) – Major

法國騎兵騎兵部隊

法國騎兵憲兵隊
法國憲兵隊中,直到如今仍然保留着騎兵部隊,它在維護法國的社會治安方面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歲末,法國球場發生球迷騷亂。混亂中一名球迷被驚慌失措的警察擊斃。為了防止類似事件的發生,從今年年初開始,法國動用憲兵隊的騎兵力量在各個賽場巡邏,以防類似不幸事件的發生。
法國憲兵隊中的騎兵部隊歷史非常悠久。早在1778年,法國憲兵隊就總共擁有4000名騎兵,為了保持這支騎兵力量,法國政府甚至一度財政吃緊。除了歷史悠久,法國騎兵憲兵隊另一大特點就是馬靴的製作非常精良。過去,法國憲兵的馬靴全部是專門定做的,制靴師傅要給每一個騎士量腳長、腳寬、腳弓高、踝關節、小腿肚、小腿上圍的周長、小腿長度等等,然後以手工縫製。儘管法國憲兵的馬靴更多是採用機器縫合的辦法,但它依舊是收藏品市場上的寵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