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法國里昂中法大學

鎖定
里昂中法大學是中國近代在海外設立的唯一一所大學類機構。1921年7月成立,1950年停辦。這期間共招收473名中國學生,不少人後來成為中國科學、教育、文化、藝術界中堅力量。1980年一度復辦,以助學金方式培養高水平的中國學術骨幹,2010年再次停辦。 [1] 
法國里昂中法大學是近代中法最早的合作辦學形式,里昂中法大學(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曾對中國出國留學和中法教育交流產生過積極影響。 [2] 
中文名
法國里昂中法大學
外文名
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
法文校名
Institut franco-chinois [2] 

法國里昂中法大學學校創辦

法國里昂中法大學歷史背景

中法大學的建立發生在20世紀初中法教育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既是中國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的延續與突破,也對中國革命的興起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3] 
里昂中法大學的誕生是赴法留學運動歷史中的一段,也可以説是這段歷史的結尾部分。 [4] 
1901年一批一批的中國學生開始到法國留學,他們中的很多人受到當時盛行的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影響,成為民主的信徒和孫中山民主開明政策的積極倡導者,李石曾就是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1915年,李石曾、蔡元培在法組織勤工儉學會,提倡“勤於做工、儉於求學”,旨在讓更多的普通中國人通過半工半讀的方式達到留學的目的。1916年“華法教育會”成立。在其組織下,1919年至1920年間,先後有20批1700多人到法國留學,形成了勤工儉學的高潮。其中一些熱血青年,如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等,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投身政治活動,後來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領袖。
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巨大的經濟困難,使得在法勤工儉學的中國學生開始認為勤工儉學運動是一場相對的失敗。勤工儉學的前提假設就是中國學生在法國工廠裏工作,但是從20年代末開始這項假設就不存在了。也正是勤工儉學運動的相對失敗促使其領袖者們去思索另一個替換辦法,也就是説要吸取以前的經驗教訓,賦予在法留學運動一個更固定更有效的形式。由此誕生了在法國創建一箇中國大學的想法。 [4] 

法國里昂中法大學創辦過程

為創建里昂中法大學邁出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步,是1919年9月李煜瀛(即李石曾)和保羅・儒朋(Paul Joubin)校長的會面。李煜瀛當時並不是以中國政府官員的身份參與此事的。他為這所中法兩國共同建造的學校勾勒出藍圖。法國負責建造學校的樓房,為學生提供食宿,還有專業的教育,而經費主要是以庚子賠款來解決。
為籌建學校進行了漫長的談判和協商,而且萬事開頭難。法國戰事部同意給出一座空置的城堡(Fort Saint-Irénée 聖依雷內堡)與其領地用以建造中法大學。但是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首先是如何整治這個城堡,還有怎麼劃定大學的法定範圍。褚民誼作為中方代表,利用北京籌集來的資金開始了先期建造工程。同時,他和莫里斯・古恆(Maurice Courant,1865-1935,里昂大學的中文老師)一起編寫了中法大學的管理草案。但是中法兩方之間的協商過程卻是暗濤洶湧,微妙曲折。李石曾和中方官方代表都希望當時經濟有困難的在法勤工儉學學生可以到里昂讀書,而對法方來説這並沒有商量的餘地。雙方之間誤會極深,中方甚至威脅將中國大學建造於比利時。
雙方還是最終達成協議。 [4]  於是蔡元培報請孫中山批准,將中法大學海外部設在里昂,對外稱為里昂中法大學。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公推吳稚暉任校長,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里昂中法大學於1921年9月竣工。 [5] 

法國里昂中法大學學校管理

法國里昂中法大學校園簡介

學校大門建在坐西朝東兩層樓下的中央,圓拱形門洞上面的石塊上刻着“中法大學”四個漢字,下面刻着法文校名:Institut franco-chinois 。
進了門洞,是一個西南高、東北低的寬敞大院,院中是一片草坪,對面是禮堂,禮堂上邊是校長住宅。右方有一幢坐北朝南的大樓,是男生宿舍。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之間,有一排平房是我們的廚房。大樓對面是一個籃球場。大樓西角與禮堂後面還保存着古羅馬時代幾段引水渠道聳高石壁的遺蹟。由禮堂往南過一小木橋,穿過一座舊建築物下面的石拱門,有一個網球場,四周小丘環繞,仍保存着舊時的防禦建築,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後山。這些小土丘是我們讀書散步的好地方。 [2] 

法國里昂中法大學運行與管理

里昂中法大學籌建之初,考慮到在法國建立高等學校手續極其嚴謹,中法雙方商定擬建的大學不具普通高校特性,而是依照法國1901年協會法的規定,以“協會”形式為法律基礎,於1921年7月正式註冊成立“中法大學協會”。1921年7月8日,由中國駐倫敦旅歐學務考查團團長高魯和里昂大學校長儒班簽署了協定。首項條目預定:“中法大學在里昂建立”。第四項條目説:“該大學將屬於中法大學協會管理”。同日,該協會也成立了。董事會設有中法大學創辦人十二人,其中包括六位中國人:蔡元培、高魯、李石曾、褚民誼、汪精衞和吳稚暉。這個協會下面設有一個辦公室;法國秘書古朗,中國秘書褚民誼。根據這兩位秘書共同擬定的中法大學規章,將要在中國舉行一個會考,以便遴選入校投考生;同時在法國也將舉行一個會考,願意參加考試的中國學生都可以參加。 [2] 
圖為里昂中法大學歷史博物館中展示學校的中法雙方奠基人李石曾等 圖為里昂中法大學歷史博物館中展示學校的中法雙方奠基人李石曾等
根據中法雙方的協定,里昂中法大學由中法大學協會負責管理,“協會”成立董事會,成員由中法雙方共同組成,主席由法國政府指定人士擔任,為惟一法人代表,有權參與具有法律效應的活動,進行法律訴訟及支配財政開支等。里昂中法大學校長由中方人士擔任,主要負責教學管理;校董會中,除財務長由法方單方擔任外,其餘職位均由中法共同兼任,即設有兩位會長、兩位副會長、兩位秘書長和一位財務長;名譽理事會則包括了“對該校創建作出貢獻和提供幫助的各界人士”,如中方的教育部部長、中國駐法公使和法方政界高層人士。但由於中方人員很多在國內,因此實際決策和管理還是以法方為主。
招考學生工作由中方全權負責,絕大部分學生在北京、廣東、上海等地通過公開招考產生。里昂中法大學的學制四年,招考錄取的學生先在國內接受兩年大學教育後,再前往法國繼續後兩年的學習,但實際上,根據學生所選學科和攻讀文憑的不同,在法學期為3至7年不等。一些已在法國勤工儉學的學生也在1928年和1929年經過特殊考試進入里昂中法大學學習。里昂中法大學的經費來源主要為李石曾等人在中國國內獲得的贊助、中國向法方支付的庚子賠款、法國政府和里昂市政府提供的資助以及學生所享有的政府助學金等。中國社科院葛夫平先生《關於里昂中法大學的幾個問題》一文,對經費來源進行了詳細分析。他認為,里昂中法大學從建立到1927年,經費主要由廣東政府、北京政府和法國政府提供,額度在40萬至76萬法郎之間,應該説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從1927年到1951年,里昂中法大學的經費完全由中法教育基金會從法國退還的庚子賠款中撥付,額度在85萬至115萬法郎之間,經費來源比較穩定,保證了學校的正常運轉。1951年,由於經費斷絕,里昂中法大學停辦。

法國里昂中法大學歷史評價

里昂中法大學作為中國大學的海外部,曾在中法教育、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它在促進法國學術文化在中國傳播的同時,也向法國人民介紹了中國文化,加深了法國人民對中國的瞭解。

法國里昂中法大學歷史承繼

從里昂中法大學到中法學院
從1952年起,里昂中法大學的聖伊雷內堡(Fort Saint-Irénée)已沒有中國學生,1955年聖伊雷內堡成為大學生宿舍,但“中法大學協會”繼續存在,“中法大學”的校名也保留原地。 
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赴法留學人員不斷增加。
1980年在老校友的積極倡議下,經里昂大學馬萊基(mallet-Guy)教授的多方努力,中法大學(中國稱之為“中法學院”)重新成立。中法學院仍屬協會性質,但無論是管理形式,還是運行模式、招生等,都與原來的里昂中法大學有很大的差異。中法學院由法方單獨承擔管理工作;學生全部為進修生,學校規定“只為已有大學學歷或有專業特長的人員提供一學年高水平的進修學習”,同時規定學業結束後必須回國工作。
今天,當人們來到里昂聖伊雷內堡時,鑲在正門上方的“中法大學”的石匾依然清晰可見,它是近代中法兩國教育、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我們期望着有朝一日真正意義上的“中法大學”能夠得到重建,繼續發揮它在促進中法教育交流合作方面的作用。(本文作者系中國駐法使館教育處二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