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法國社會和文化

鎖定
《法國社會和文化》是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提供的慕課課程,授課老師是徐靜。 [1] 
中文名
法國社會和文化
提供院校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類    別
慕課
授課老師
徐靜

法國社會和文化課程大綱

01
法國的地理 (La géographie et l’histoire de la France)
教學內容:當代法國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以及法國的歷史演變。教學要求:瞭解法國大革命以及法國在歐洲的位置和地位。重點難點:熟悉法國的自然地理及行政區劃,以及省與大區的區別。
課時
1.1 法國地理概況
1.2 法國行政區劃
02
法國的政治和外交(La politique et diplomatie de la France)
教學內容:法國政治的概況以及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法國的選舉和總統;法國的主要政黨和議會以及法國的對外關係。教學要求:瞭解當代法國政治的現狀以及法國總統的權限;掌握法國主要政黨以及議會的組成狀況;能夠掌握和熟悉與政治和國際關係相關的法語單詞和用語。重點難點:【本章重點】法國的政黨政治和當代的發展以及相關的法語會話。【本章難點】通過熟悉法國的國內政治分析法國的對外政策和在歐洲的地位。
課時
2.1 法國政治概況
2.2 法國政黨和議會
2.3 法國總統和選舉
2.4 法國外交
03
法國的經濟 (L’ économie de la France)
教學內容:法國的經濟在歐洲及世界的狀況;農業佔主導;法國的奢侈品產業和紅酒產區分佈。教學要求:瞭解法國經濟結構的維度;掌握法國農業佔主導的內涵;理解法國在發展農業及相關產業如紅酒和產區的地理分佈和格局。重點難點:【本章重點】法國的經濟結構。【本章難點】 通過法國的農業分析法國的經濟比例。
課時
3.1 法國經濟概況
3.2 法國的農業
3.3 法國的奢侈品產業
04
法國的宗教(La religion en France)
教學內容:法國宗教的類型及信教狀況;與宗教有關的建築和油畫;宗教革命和改革。教學要求:瞭解法國宗教發展的歷程和當今法國宗教的現狀;掌握與宗教有關的建築和藝術的聯繫;理解宗教是瞭解法國社會和文化的鑰匙,以及宗教與社會的聯繫。重點難點:【本章重點】 法國宗教的發展以及宗教與藝術和文化的聯繫。 【本章難點】 宗教在西歐和美國等不同派別的對比分析。
課時
4.1 法國宗教概況
4.2 法國宗教與文化
05
法國的文化和藝術 (La culture et les arts de la France)
教學內容:介紹法國的飲食文化、博物館文化和當代藝術鑑賞。教學要求:掌握法國的飲食文化特色以及博物館文化的特點;理解法國文化對法國藝術的影響和聯繫;掌握基本的法國文化的常識以及法語會話。重點難點:【本章重點】法國飲食文化的特點以及博物館文化的發展。 【本章難點】 法國當代藝術尤其是不同畫派的特點及形成這些派別的社會文化因素。
課時
5.1 法國的飲食文化
5.2 法國的博物館文化
5.3 法國藝術鑑賞
06
法國的音樂和電影 (La musique et le cinéma de la France)
教學內容:法國的音樂類型和當代法國的流行音樂介紹;法國電影的歷史;法國當地電影的分類和特點。教學要求:瞭解法國的音樂類型和歌劇;瞭解法國的電影的類型和特點;瞭解法國電影的分類。重點難點:【本章重點】法國的音樂和流行文化。【本章難點】法國電影的發展和當代的影響。
課時
6.1 法國音樂
6.2 法國電影(1)
6.3 法國電影(2)
07
法國的教育和留學 (Enseignement et études de la France)
教學內容:法國的教育體系和教育機構組成;法國的公立、私立以及商科學院的特點;法國留學申請的經驗;法國的獎學金和研究生教育。教學要求:瞭解法國的教育體系的現狀以及與中國教育制度的對比;掌握法國不同類型學校的特點尤其是比較特色的師範類教育;熟悉法國的留學申請程序和研究生教育狀況。重點難點:【本章重點】法國教育的優勢和對中國學生招生的專業範圍。【本章難點】法國和中國教育的對比以及未來發展趨勢。
課時
7.1 法國的教育體系
7.2 法國的高等教育 [1] 

法國社會和文化參考教材

1.楊海燕,羅國祥:《法國社會與文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2. 王秀麗主編:《法國概況》,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3.黃烘,張亦舒編著:《發育暢談暢聽——法國文化》,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4.童佩智,陳麗瑜等著:《法國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5.娜塔莉·澤蒙·戴維斯(Natalie Zemon Davis)、許平、 鍾孜著:《法國早期的社會與文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6.Guy Capelle:《Reflets——livre de l’ élève》, Les aspects de l'enseignement des langues,2006.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