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法國文學

鎖定
法語文學(法語:La littérature française)是指用法語寫成的文學,有時特指法國人用法語寫成的文學,也可以指法國文學。
中文名
法國文學
外文名
Littérature française
含    義
用法語寫成的文學
起源的標誌
842年的《斯特拉斯堡誓詞
學科代碼
75061 [1-2] 

法國文學歷史起源

現代法國人的起源非常複雜,主要由凱爾特人日耳曼人和羅曼人構成,其中羅曼人所佔比重最大。法語本身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拉丁語的一種現代形式。那些古羅馬的拉丁語天才儘管早已作古,卻似乎始終左右着法語文明發展的軌跡和方向。古羅馬人對秩序和理性的熱愛、對極端狀況的竭力避免等特徵被後來的法國人所繼承。然而這些特徵在法語文學中的體現卻並不明顯。儘管法國通常是新的文藝運動的發源地,但這無法改變法國人思維保守的事實。
La littérature française La littérature française
法國人歷來非常嚴肅的看待美學問題;一部法國文學史,便是學習文學發展脈絡的最好教材。由於法語文學擁有悠久和豐富的歷史,並在發展過程中對其他語言的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通常認為其佔據了西方文學發展的核心位置。
有時法國人自視為高盧人的後裔,繼承了所謂的“高盧精神”,追求輕鬆愉悦的歡樂,喜歡嘲諷別人,從不嚴肅的思考生命和生活的相關問題。實際上,在所有法語文學中都可以看到這種“高盧精神”的影子。然而,法語文學有一個非常基本的特徵卻經常容易被人忽視,那就是絕大多數最偉大的法語作家的作品中“高盧精神”體現得並不顯著。
如此簡單的概括顯然不可能將複雜的法語文學的特徵解釋清楚。對於大多數外國人,尤其是講英語的人而言,以表述明白、表意準確和風格高雅為特徵的法語散文似乎在形式上要優於法語詩歌。然而法國人卻會竭力反駁這一點。在他們眼中,法語詩歌獨特的韻律感是旁觀者永遠也無法充分領略的,其魅力絕不亞於聲名遠播的法語散文。對法國人而言,法語詩歌的獨特性根植於法國文明的傳統,並且也切合法國人的品味。

法國文學發展時期

法國文學通常都以標誌法蘭西王國建立的第一份羅曼語文獻,即842年的《斯特拉斯堡誓詞》作為起源的標誌。也就是説,它最初的形態屬於中世紀文學
中世紀法國文學 這一時期的文學基本上都是韻文,是便於行吟詩人傳誦的口頭文學。按類型分有宗教文學、英雄史詩武功歌)、宮廷文學騎士文學、經院文學、市民文學等;按體裁分則有詩歌、戲劇、編年史韻文故事法蘭西民族具有熱情浪漫的天性,加上法國騎士制度最為發達等社會原因和位於南歐地中海濱的地理條件,使法國的中世紀文學幾乎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成就,例如英雄史詩《羅蘭之歌》、騎士故事詩中的《亞瑟王故事詩》與《特里斯當和綺瑟》、市民文學中《列那狐的故事》和《玫瑰傳奇》等等。市民抒情詩的代表有呂特博夫和弗朗索瓦·維庸,作為聯繫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紐帶,則有法國最早的兩個詩歌流派:修辭學派和里昂派
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文學1515年弗朗索瓦一世登基,標誌着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始。在這一時期形成的資產階級人文主義,對後世的思想和文學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拉伯雷的長篇小説《巨人傳》,集中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反抗封建意識和教會神權的文藝復興精神,同時開法國長篇小説之先河;蒙田的《隨筆集》不僅創造了散文的體裁,而且以他的懷疑主義表現了對人性、理性和真理的尊重 。龍沙(1524~1585)曾經想以古希臘羅馬作家為榜樣,用法語寫作民族史詩。以他為首的七星詩社是法國第一個有組織的詩歌流派,由杜貝萊(1522~1560)執筆的七星詩社的宣言《捍衞與弘揚法蘭西語》,主張從古代和民間的語言吸取養料,為豐富法語、使法語擺脱中世紀的貧乏狀態作出了貢獻。由於宗教內戰等社會原因,七星詩社作家們的後繼者對古希臘羅馬的作品生搬硬套。
17世紀法國文學 17世紀為君主專制制度服務的古典主義由醖釀、發展而走向全盛。30年代,法蘭西學士院的組織者夏普蘭(1595~1674)接受了意大利學者研究古希臘羅馬文藝理論的成果,基本上提出了包括三一律在內的古典主義文藝理論體系,但由於絕對王權尚未確立,貴族沙龍文學得以盛行,代表作是奧諾萊·杜爾菲的田園體小説《阿絲特萊》。文藝理論家布瓦洛適應絕對王權的需要,1674年發表《詩藝》總結了夏普蘭已提出過的文藝理論,成為古典主義的美學法典。法國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有高乃依、拉辛、莫里哀和拉封丹等。
18世紀法國文學 17世紀末的古今之爭標誌着古典主義的沒落和啓蒙文學的開始。而從文學上來説,古典主義戲劇在18世紀幾乎仍然佔據着統治地位,對它進行模仿的悲劇方面有克雷畢庸(1674~1762)和伏爾泰,喜劇方面有勒薩日(1668~1747)。18世紀在戲劇方面有所創新,即拉肖塞(1692~1751)的既非悲劇又非喜劇的淚劇。狄德羅用散文把淚劇改造成了市民劇即正劇,是現代話劇的前身。狄德羅的戲劇理論對戲劇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8世紀末博馬舍的《塞維利亞的理髮師》和《費加羅的婚姻》是散文體的喜劇,也是現代喜劇的先驅。由於時代的變遷,小説成了啓蒙思想家宣揚哲理的工具,代表作有伏爾泰的《老實人》和《天真漢》,狄德羅的《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和《拉摩的侄兒》、盧梭的《愛彌兒》。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札》和盧梭的《新愛洛綺絲》是書信體小説,尤其盧梭的《懺悔錄》等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先兆。18世紀法國啓蒙運動中的百科全書派與文學有密切的關係,狄德羅、伏爾泰、盧梭等都曾經為百科全書撰寫條目。
19世紀法國文學 1789年法國革命後及19世紀初形成了注重描寫自然景色、抒發主觀感情的浪漫主義文學。貴族浪漫主義主要着意抒發憂鬱情調,代表作有夏多布里昂的《阿達拉》和《勒內》,拉馬丁(1799~1869)的《沉思集》、《新沉思集》及《詩與宗教和諧集》,維尼(1797~1863)的《命運集》等等。資產階級浪漫主義着重表現在大革命後感到失望和不滿、富有資產階級個性的人物,代表作有斯達爾夫人(1766~1817)的小説《苔爾芬》、《柯麗娜》,龔斯當(1767~1830)的小説《阿道爾夫》等等。到20年代,資產階級浪漫主義在與古典主義的鬥爭中形成了強大的文學運動,為反對封建復辟和埋葬古典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代表作有雨果的《〈克倫威爾〉序言》、劇本《歐那尼》和小説 《巴黎聖母院》 。大仲馬( 1802~1870)的歷史劇《亨利三世和他的宮廷》,喬治·桑的小説《印第安娜》和《康素愛蘿》等等。浪漫主義文學到40年代初走向衰落,但是它的巨大影響使法國19世紀後半葉的文壇出現了流派並列、百花爭豔的繁榮局面。雨果的《懲罰集》和《悲慘世界》等傑作在反映社會現實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波德萊爾魏爾蘭(1844~1896)、蘭波(1854~1891)的象徵主義詩歌和以戈蒂耶為代表的帕爾納斯派唯美主義詩歌都因追求詩歌形式的完美而各放異彩。其中有一批浪漫主義的擁護者成了現實主義文學的中堅,例如司湯達寫出了《紅與黑》,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為批判現實主義豎立了不朽的豐碑,他的代表作《歐也妮·葛朗台》和《高老頭》等對資本主義制度下金錢萬能的社會本質揭露得淋漓盡致。《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的作者福樓拜則是一位承上啓後的偉大小説家,因注重文體風格的研究以及素材的準確性等特色而被左拉認為是自然主義的先驅。左拉、龔古爾兄弟和莫泊桑等自然主義作家的作品都具有十分明顯的現實主義傾向,只是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而較多地受到了生理學、遺傳學等的影響。左拉還首次在《萌芽》中描寫了工人運動。除此之外,巴黎公社時期的無產階級文學、凡爾納的科幻小説和布爾熱(1852~1935)的心理小説等在19世紀法國文學中也都有一席之地。
20世紀法國文學 20世紀的法國文學中現實主義繼續發展,產生了R.羅蘭的長篇鉅著《約翰·克利斯朵夫》和馬丁·杜加爾的長篇小説《蒂博一家》等名作,但那時的法國文壇主要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天下。普魯斯特是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小説家,他的長篇鉅著《追憶逝水年華》對20世紀法國文學的演變產生了極大影響。他也被稱為意識流文學的先驅與大師。勃勒東、阿拉貢等在20年代前後先後參加達達主義和創立超現實主義,後者後來走上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道路。以薩特和加繆為代表的存在主義文學,則在三四十年代力圖用傳統形式的小説和戲劇啓示人們的荒誕感,而貝克特尤內斯庫荒誕派戲劇阿蘭·羅布-格里耶等的新小説 ,則是在50、60年代用荒誕的形式來表現荒誕的主題,使荒誕文學發展到了頂峯。70年代之後,法國文學又開始了一個新的探索階段。勒克萊齊奧(1940~ )和莫迪亞諾(1945~ )等青年作家的作品,標誌着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交融,而當代引起轟動的暢銷書作家佩納克(1944~)則顯示了與現代派文學截然不同的文學觀念,即不是用荒誕的、而是用樂觀的態度去看待人生和世界。這些預示着法國文學在經過探索之後,將出現一個嶄新的面貌。

法國文學文學流派

17世紀的最後10多年,是法國文學古典主義的衰落時期,也是路易十四王朝盛極而衰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比較突出的文學作品有:拉布呂耶爾的《品格論》,表面上是道德説教,實質上是社會批評;費訥隆的小説《忒勒馬科斯歷險記》,用希臘神話為題材,批評路易十四的朝政。這種對現實不滿和批評的傾向,預示着18世紀啓蒙運動即將來臨。以童話作家貝洛為首的反對古典主義厚古薄今的言論,引起當時幾個古典主義名作家的激烈反擊,形成文學史上有名的“古今之爭”,表明當時年輕一代作家的進步傾向,和古典主義保守勢力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光明世紀 法國文學史稱18世紀為“光明世紀”,意思就是啓蒙運動的世紀。“啓蒙運動”一詞見於某些歐洲語言,然而不見於法語。法國的文獻典籍中一貫用“光明世紀”,而不用“啓蒙運動”。法語中“光明”一詞亦可訓為“智慧”、“知識”,而此處所謂“光明”是指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曙光。法國的“光明世紀”與英國的“啓蒙運動”,涵義是相同的。啓蒙運動的實質,是資產階級革命在意識形態戰線上的前哨戰。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於1789年,可是這場鬥爭的思想準備早在18世紀初期已經開始。1721年出現的《波斯人信札》,是啓蒙運動文學的先聲,它的作者孟德斯鳩的啓蒙運動思想更系統、更集中地表達在他的專著《論法的精神》(嚴復譯為《法意》)中。
啓蒙運動是思想運動。啓蒙運動的文學家多數以思想家的面目出現。對於他們來説,文學作品只是表達思想的一種輔助手段,但是,他們在文學上的成就也是不能忽視的。狄德羅、伏爾泰等人的小説都是“哲理小説”,不但以思想的深度見稱,而且在藝術形式方面也別具一格。盧梭的《愛彌兒》被稱為教育小説,也是廣義的哲理小説。
18世紀雖然也有克雷比雍等作家摹仿17世紀的悲劇,然而那些作品被文學史家稱為“假古典主義”,缺乏獨創性。伏爾泰本人也寫過一些傳統形式的悲劇,在他全部作品中不佔重要地位。 代表18世紀法國文學的,是那些直接反映啓蒙思潮的作品,例如《波斯人信札》和狄德羅的小説《拉摩的侄兒》(1823)、《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1796),伏爾泰的《哲理小説集》(1748~1759),以及諷刺當時社會上的不合理現象為主要題材並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某些小説和戲劇作品,例如勒薩日的小説《跛足魔鬼》(1707)、《吉爾·布拉斯》(1715~1735)和劇本《杜卡萊先生》(1709)。狄德羅的劇本《私生子》(1757)也屬於這一類。18世紀引起廣泛注意的劇本是博馬舍的三部曲的前兩部《塞維勒的理髮師》(1775)和《費加羅的婚姻》(1784)。三部曲的第三部《有罪的母親》(1792)沒有引起人們注意。
受讀者歡迎的還有普雷沃神甫的小説《曼儂·萊斯戈》。這部描寫愛情的小説,也是法國18世紀的一部名著。
啓蒙運動作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等人文學創作的主導思想,在於揭露和諷刺世俗人情,針砭時弊。他們的文筆簡練明晰,深入淺出,饒有風趣。盧梭的藝術特點在着重抒寫個人情感。他的代表作《新愛洛綺絲》(1761)和《懺悔錄》,都是一代名著,這些作品被認為是19世紀初期浪漫主義文學的先兆。
從18世紀法國啓蒙運動中的百科全書派與文學有密切的關係。18世紀法國的百科全書是知識寶庫,也是宣傳啓蒙思想的有力武器。百科全書派宣傳唯物主義和重觀察、重實驗的科學精神,反對封建王權和教會神權等一切權威與偶像;提倡自由思想與民主精神;重視發展工業生產。文學家狄德羅、伏爾泰、盧梭等都曾經為百科全書撰寫條目。
十九世紀 由於1789年革命後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人民大眾的生活和文化程度有所提高,文學作品的讀者大大增加。文學已經不只是朝廷權貴、豪門鉅富少數人玩賞的奢侈品,而成為愈來愈廣泛的人民羣眾的精神食糧,於是作家日益眾多,作品也日益豐富。在法國,文學的社會化、普及化,是在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條件下開始形成的。
1801年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説《阿達拉》問世,震動了法國文學界,標誌着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始。小説以異域風光作為背景,寫一對宗教信仰不同的異族青年的愛情悲劇。早在18世紀末,貝爾納丹·德·聖皮埃爾發表小説《保爾和薇吉妮》(1787),也是以海外風光為背景,描寫一對少年男女的愛情悲劇,曾經引起文學界和讀者的熱烈歡迎。從聖皮埃爾到夏多布里昂,法國浪漫主義已從孕育達到成熟的階段。
1802年,夏多布里昂發表中篇小説《勒內》以多愁善感的抒情格調,塑造了所謂“浪漫主義的憂鬱”的典型人物形象。大致與此同時,斯塔爾夫人也接連發表她的文學論述《論文學與社會建制的關係》(1800)、《論德國》(1810)和小説《黛爾菲娜》(1802)、《高麗娜》(1807)等。《論德國》着重介紹德國的浪漫主義文學。上述兩作家都是浪漫主義的倡導者。夏多布里昂的散文富於抒情詩的節奏,對浪漫主義詩歌有很大的影響。
早期浪漫主義是指1830年以前的浪漫主義文學,當時最吸引讀者的是抒情詩。拉馬丁在1820年發表的《沉思集》,也曾經風靡一時。1823年這位詩人發表《新沉思集》,1830年發表《詩與宗教的和諧集》,都是風靡一時的作品。此外,還有雨果早年的詩集《頌詩與長歌》(1826)、《東方吟》(1829),維尼的《古今詩稿》(1826)、《命運集》(1864)等,也是這一時期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收穫。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一件大事。這部劇本並未演出,重要的是它的序言。作者從美學觀點論述了浪漫主義的藝術特色,例如美與醜、善與惡的對比等等。1830年以後,浪漫主義有新的發展,人們稱之為後期浪漫主義。後期浪漫主義的主導思想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代表作品有雨果的詩集《懲罰集》(1853)、《觀照集》(1852)和《凶年集》(1872)以及小説《悲慘世界》(1862),喬治·桑的作品有烏托邦社會主義傾向的小説《康素埃洛》(1842~1843),歐仁·蘇的小説《巴黎之神秘》(舊譯《巴黎的秘密》)等。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上的種種矛盾。
浪漫主義是19世紀法國文學重要流派,後來產生的自然主義、象徵主義等都導源於浪漫主義。但是19世紀法國文學傑出的成就卻是現實主義。從時間上説,現實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和後期浪漫主義幾乎是齊頭並進的。巴爾扎克總稱《人間喜劇》的一系列小説,陸續發表於1830至1848年之間,和後期浪漫主義的許多重要作品同時出現。後期浪漫主義之所以有積極的傾向,原因之一在於它本身開始產生了現實主義因素。 巴爾扎克紀念像 法國洛羅·吉羅東出版社提供
巴爾扎克以外,現實主義代表作家還有《紅與黑》(1830)的作者斯丹達爾和《包法利夫人》(1857)的作者福樓拜。人們也常常把梅里美列為現實主義作家,雖然他的小説在思想內容方面並不具體結合社會生活客觀實際
巴爾扎克能透過社會現象,暴露人與人之間的深刻關係,也就是金錢的關係。因此《人間喜劇》抓住了資本主義社會最本質的問題。
浪漫主義在戲劇方面的成就主要有雨果的正劇《愛爾那尼》(1830)、《呂伊·布拉斯》(1838),維尼的《夏特東》(1835),繆塞的別具一格的喜劇,以及大仲馬的歷史劇等。
福樓拜曾經指出,藝術所追求的只應當是美學上的完滿的表現,也就是“美”,藝術可以置一切道德上、政治上的考慮於不顧。這種觀點導致以追求形式完美為唯一目標的理論,也就是所謂“為藝術而藝術”的理論。曾經是浪漫主義文學的熱烈擁護者的詩人戈蒂耶,1835年發表了小説《模斑小姐》,他在序言中提出了為藝術而藝術的一套理論。戈蒂耶的詩集《琺琅與玉雕》就是這套理論的實踐。從此開始詩歌單純地追求形式完美的趨向,形成稱為“帕爾納斯”(或譯為高蹈派)的詩派。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古代詩篇》(1852)和《蠻族詩集》(1862) 的作者勒孔特·德·李勒, 《錦幡集》(1893)的作者埃雷迪亞, 以及 《在公主的花園裏》(1893)的作者薩曼等,他們都是脱離實際,寄身於象牙之塔的詩人。 與帕爾納斯派詩歌幾乎同時,在小説領域內形成了自然主義的潮流。文學史上往往把龔古爾兄弟阿爾豐斯·都德等都列為自然主義小説家,其實他們的創作並不符合自然主義的理論。最主要的自然主義作家是左拉。他的代表作是總名為《魯貢瑪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會史》(1871~1893)的20多部小説,其中最著名的有《小酒店》(1877)、《萌芽》(1885)等,中國已有譯本。左拉在1866年發表的《小説的定義》中宣稱:“科學進入我們這些小説家的領域,現在我們是在分析人們的個人活動和社會活動。”這裏所謂“科學”是指生物學、醫學和遺傳學等。自然主義不但分析作為生物現象和生理現象的個別的人,也要分析作為社會一分子的人,但是他們認為決定人的思想和行動的因素主要是遺傳,也就是生物學與生理學的觀點。
莫泊桑在法國的文學史上有時被列入現實主義作家行列,有時又被稱為自然主義小説家。從他在10年間完成300篇短篇小説和6部長篇小説的實踐考察,他的主要傾向是現實主義而不是自然主義。
19世紀法國文學最後一個流派是象徵主義詩歌。這種新傾向與帕爾納斯派有密切關係。象徵派的先驅、詩集《惡之華》(1857)的作者波德萊爾,把他的詩集獻給帕爾納斯派詩人戈蒂耶。象徵派詩人主要是馬拉梅魏爾蘭和蘭波。象徵派和帕爾納斯派相同之點在於追求形式的完美,兩者的區別在於象徵派詩人較多地抒寫個人的感覺與情緒,追求音樂的美感;而帕爾納斯派則相反,強調描寫客觀現象,追求造型美,詩人自己毫不透露個人情懷。象徵派在法國詩歌上的影響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期,它是現代派詩歌的第一階段。
19世紀是法國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在這個世紀中,法國發生幾次重大政治事件,如1830年和1848年的工人起義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在文學作品中反映這種鬥爭影響的作家和詩人,在復辟王朝時期有著名平民歌手貝朗瑞巴黎公社時期有《國際歌》的作者鮑狄埃、巴黎公社的女英雄路易絲·米歇爾、詩人克萊芒、小説家瓦萊斯等。
二十世紀 20世紀是帝國主義戰爭頻繁和社會主義革命高漲的時代,這種形勢反映在法國文學上,表現為作家輩出,流派紛呈,但是缺少強大的主流。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戲劇新小説等,都曾經風靡一時,而轉眼間已成明日黃花。

法國文學學説種類

19世紀的法國社會處在一種極其動盪不安的歷史時期,不斷高漲的工人運動終於導致七月革命的爆發,推翻了波旁王朝。七月革命以後,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的矛盾逐步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1831年和1834年爆發的里昂工人大起義,表明工人階級已經正式作為一個獨立的階級力量出現在歷史舞台上。七月王朝的建立打破了絕大多數人對法國大革命所抱有的幻想,失望和不滿成為社會的普遍的情緒,工人和下層人民不斷舉行罷工、遊行和暴動。1848年,巴黎工人和革命羣眾舉行的武裝起義,一舉推翻了七月王朝,資產階級共和派掌握了政權。1870年巴黎公社革命爆發,從而形成了法國近代史上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鬥爭的新高潮。在意識形態領域,法國出現過很多各不相同的社會政治理論哲學思想流派,如空想社會主義思潮、觀念論、唯靈論折衷主義實證主義等,這一切無論是在題材、主題、還是在文學觀點和方法上,都為19世紀法國文學中各種流派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和思想基礎。
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是在法國大革命、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它在政治上反對封建主義制度,在文藝上反對古典主義,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對個性解放的要求,表現出鮮明的革新精神和政治色彩。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以1801年夏多勃里昂發表中篇小説《阿達拉》為開始的標誌,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1801年至1830年為第一個階段,又稱前期浪漫主義,主要作家有斯塔爾夫人、拉馬丁、維尼、雨果等。從1830年到40年代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同第一個階段相比,這個時期的浪漫主義文學更加關注歷史的、民族的、社會的主題,表現出濃厚的政治色彩和社會烏托邦傾向。這個時期的浪漫主義文學在戲劇、詩歌、小説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主要作家有雨果、繆塞、喬治·桑等。法國浪漫主義作為一個流派,實際上從四十年代就開始逐漸退居次要地位,它在喬治·桑的創作中一直延續到七十年代,而在雨果的創作中,則一直保持到八十年代,即使到了20世紀初期,仍有不少作家堅持浪浸主義傳統。為了保持每一講內容上的完整性,《外國文學》(三)不具體講授有關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具體內容,請參閲《外國文學》(二)的浪漫主義文學部分。
在19世紀,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是文學創作方法的兩大思潮,一般來説,浪漫主義在19世紀上半葉占主導地位,而現實主義在19世紀下半葉占主導地位。在法國,雖然現實主義直到19世紀中期才被作為美學原則提出來,但是在19世紀30年代以後,現實主義文學就在巴爾扎克、福樓拜、左拉等作家倡導下開始發展。法國的現實主義作家反對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學院主義風氣,提倡作家客觀地、無偏見地觀察事物,堅持文藝作品必須反映現代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地反映和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不使用藝術手段美化或歪曲生活,也不迴避生活中平淡無奇或消極黑暗的場面。在19世紀中葉,現實主義文學在法國形成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流派,產生了一大批具有世界聲譽的文學家和文學作品。這一派作家堅持文學反映現實的傳統,採用真實的細節描寫的方法,大膽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現實,如斯丹達爾、梅里美、巴爾扎克、福樓拜、莫泊桑等。斯丹達爾是法國第一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在《拉辛與莎士比亞》中提出"文藝應象一面鏡子"的觀點,強調文學必須關注和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和矛盾。這部作品最早提出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綱領,被認為是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第一篇宣言。在法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中,巴爾扎克是最傑出的代表,所取得的成就最高。福樓拜是法國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從前期批判現實主義向後期自然主義過渡的人物,主張可以不加選擇地把醜惡的生活現象原原本本地描寫出來,對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人物作了尖鋭的揭露和批判。莫泊桑用尖刻的筆觸諷刺生活中的各種欺騙行為和各類道貌岸然的偽君子,用詼諧的筆調揭示人性的弱點和普通人心靈中的不幸,用冷靜真實的描寫展現社會道德的敗壞和為追逐財富而不擇手段的卑鄙行徑,對被壓迫的下層羣眾寄予深深的同情,熱情歌頌他們高尚的精神品德,使他成為法國19世紀下半葉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
19世紀下半葉,在法國文壇上興起了一股自然主義文學思潮。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它出現在巴黎公社以後;然而實際上一些自然主義的原則早在五、六年代法國作家福樓拜和龔古爾兄弟的文學創作中就曾有所表現。自然主義文學實際上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極端形式,是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片面發展,它追求單純的事實,反對對生活做任何概括、提煉和綜合,把人視為只受生物學和病理學支配的自然人,不承認人也是社會的人。正由於自然主義不能從根本上劃分社會與自然的本質區別,因此,在文學創作中自然主義文學一味盲目地追求事實的真實性,認為只要真實地描寫了事實,文學作品就是成功的。這種傾向主要在著名作家左拉的創作中表現得特別明顯。自然主義作家主要有龔古爾兄弟、左拉和都德。
龔古爾兄弟是指茹爾·德·龔古爾(1830--1870)和埃特蒙·德·龔古爾(1822--1896),他們創作的最大特點是在認真觀察生活的基礎上摹寫真實的細節,代表作品主要有《夏爾·德馬依》(1860)、《修女菲洛梅娜》(1861)、《勒內·莫普蘭》(1864)、《翟米尼·拉賽特》(1865)、《瑪耐特·薩洛蒙》(1867)、《翟維賽夫人》(1869)等。龔古爾兄弟總是有意將科學研究的方法與藝術創作的方法捏合在一起,在進行人體素描和人性解剖時,總是象某種特殊醫生一樣,把主人公的命運和行為歸咎於某種病理現象,使一種命運過程變成了一種疾病史,一種心理缺陷史。正是這種傾向使他們的作品始終達不到對社會進行典型概括的歷史高度。
19世紀法國自然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是左拉。他受到龔古爾兄弟作品的影響,在小説中把人物表現為帶有原始動物傾向的自然軀體,認為小説創作只是對這種受生理學支配的自然人的情慾和本能作某種"臨牀研究"。他曾專門著文論述自然主義理論。但是左拉在作品中仍然對資產階級社會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譴責,從而使他的自然主義小説中透露出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傾向。
巴黎公社文學是19世紀法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獨特的歷史事件為基本題材,廣泛涉及到巴黎公社革命時期的法國社會現實鮑狄埃(1816--1887)是巴黎公社文學的傑出代表,他創作了大量革命的詩歌,帶有鮮明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傾向。他用滿腔的政治熱情反映和謳歌巴黎公社革命這一歷史的英勇悲壯的一幕,創作了代表無產階級革命者心聲的最偉大詩篇《國際歌》(1871)。他在長詩《巴黎公社》(1876)和《熱月的女兒》(1883)中熱情歌頌了巴黎公社社員們的偉大壯舉,同時尖鋭諷刺了法國第三共和國時期社會存在的各種醜陋與虛偽的現實。巴黎公社文學的其他作家還有詩人克萊芒(1836--1903)、小説家瓦萊斯(1832--1885)、克拉德爾(1835--1892)等。
象徵主義文學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兩個階段,即早期象徵主義文學和後期象徵主義文學。19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為早期象徵主義文學,以魏爾倫、蘭波、馬拉美為代表;20世紀初至40年代為後期象徵主義文學,以瓦雷裏、里爾克、葉芝、艾略特為代表。象徵主義文學最初產生於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它是對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哲學和以左拉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文學的反撥。象徵主義文學的先驅是波德萊爾,但其影響可以追溯到美國的艾德加·愛倫·坡
波德萊爾(1821--1867)於1840年發表的十四行詩《應和》主要表現波德萊爾的應和理論,即自然中的萬物之間、自然與人之間、人的各種感官之間、各種藝術形式之間,都相互有一種隱秘的、內存的、應和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又發生在一個複合的統一體中。這首詩以18世紀瑞典哲學家斯威登堡神秘主義、18世紀德國作家霍夫曼的應和論為基礎,把大自然表現為一座"廟宇"和向人們傳遞信息的"象徵的森林",揭示人的各種感官之間的應和關係,被稱為"象徵派憲章"。他於1857年出版的詩集《惡之花》是象徵主義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為後來象徵主義形成流派在創作實踐和理論上奠定了基礎。
波德萊爾之後,魏爾倫蘭波馬拉美發展了由波德萊爾開創的新一代詩風,並在19世紀80至90年代形成了象徵主義的詩歌流派。1885年至1895年間,一些詩人聚集在馬拉美位於巴黎羅馬街的寓所裏,定期舉行星期二茶話會。參加這個以馬拉美為中心的文學團體的作家都是當時和後來的著名詩人,他們因為理查德·瓦格納最先在音樂和詩歌之間並後來在其他藝術之間建立起聯繫,就選擇瓦格納作為保護神,並以瓦格納的名字創辦了第一份象徵主義的雜誌《瓦格納雜誌》(1885-1888)。1886年,詩人勒內·吉爾發表《言詞研究》,馬拉美在為作品寫作的前言中對波德萊爾以來的詩歌創作的新特點、新成就給予了肯定。1886年9月,年輕詩人讓·莫雷亞斯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被稱為象徵主義詩歌宣言的論文《文學宣言--象徵主義》,在理論上對象徵主義運動進行了總結,對象徵主義詩歌的基本創作原則作了闡述。1889年,青年詩人莫里斯發表象徵主義重要理論著作《近期文學》,進一步闡述了象徵主義詩歌的美學思想。至此為止,法國早期象徵主義詩歌已經成為法國文學中的文學主流,並對整個歐美文學產生了廣泛影響。
90年代是法國早期象徵主義文學走向衰落的時期。1891年5月,發表象徵主義宣言的莫雷亞斯宣佈同象徵主義詩人"魏爾倫和馬拉美決裂"。同年9月,莫雷亞斯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一封信,宣佈象徵主義"已經死去"和法國新羅曼司詩派的誕生。由於以莫雷亞斯為代表的一批詩人脱離象徵派法國象徵主義詩歌潮流已接近尾聲。1895年,以完美為理想的古典主義詩歌開始回潮,文學雜誌發表的詩歌又開始追求藝術形式的和諧與完美。1898年馬拉美的逝世是法國早期象徵主義文學發展階段結束的標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