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泇河

鎖定
泇河,發源於魯南山區,源頭分東、西兩支,匯合後至泇口薛河、彭河南省流之水合,下匯沂水,至邳州黃河,黃河奪泗淮之前為泗水支流。
中文名
泇河
流經地區
山東省蘭陵縣江蘇省邳州市
發源地
棗莊市山亭區石家峪和蘭陵縣韓莊以西鳳凰山東麓

泇河幹流概況

泇河 泇河
泇河 泇河
泇河水系分佈圖 泇河水系分佈圖
泇河水系包括東泇河西泇河,分別發源於棗莊市山亭區石家峪和蒼山縣韓莊以西鳳凰山東麓,大致自北向南,流經山東省蘭陵縣(原蒼山縣)、江蘇省邳州市,在邳州城區北經邳蒼分洪道入京杭大運河中運河
邳蒼分洪道 又名武河行洪道,沂、武河行洪道,是為承泄江風口分洪閘分泄沂河洪水而由人工開挖的行洪河道,並承泄右岸9條支流230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的排水。流經臨沂、郯城、蘭陵3縣市,在江蘇省邳州市大謝湖注入中運河,全長74公里。在蒼山境內左堤長20.8公里,右堤長17.2公里。
東泇河 發源於蒼山、費縣交界處山區,流經礦坑、大仲村、賈莊、小嶺、三合、南橋、長城8個鄉鎮,於長城鎮蘆汪村南流入江蘇省邳州市後改稱柴溝,在卞家湖入蒼邳分洪道。《沂州府志》載:“東泇水自費縣旗山下發源,東南流入蘭山界,經卞莊塔子山後分兩支,一支直南,趨三合村合陽明河水,達邳州境之泇口;一支繞東南流匯入郯城縣界之芙蓉河,亦達邳州境之泇口,二支交匯復與西泇水會。”在塔子山東分支後,一支直南,趨三合村合陽明河水段是現在的運米河,其下游為現在的汶河。繞東南流匯入郯城縣之芙蓉河的一支,即為現在卞莊南的東泇河。已污染。
吳坦河,東泇河下游河段, 系行洪河道,在吳坦村以上原分為東、西2支。西支承泄東泇河以東、小嶺鄉金嶺村以南的丘陵來水。東支源出前楊官莊的西燕子河。1958年自大新莊至後吳坦村開挖東泇河分洪道,修築堤防,堤距100至150米。在吳坦村以下至省界一段,退東堤,堤距擴大到220至450米,下游邳州市將山東新堤防與原有在邳州境內的東堤連接起來,改稱三溝河。南去於卞家湖匯流東泇河入蒼邳分洪道。水成褐黑色,膠狀。
西泇河 發源於棗莊市東北、水澗溝東、高山西坡,流經棗莊市北部、蒼山縣西部。原河道在江蘇省邳州市岔河鎮與汶河並流,經泇口入中運河。1958年冬,西泇河在岔河北改道向東,於林子村北入蒼邳分洪道。從會寶嶺水庫壩下至省界,河道長39公里,省界以上流域面積642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下村河、峯下溝、水溝、陽明河和黃山前溝5條。《沂州府志》載:“西泇河出費縣抱犢山下,東南流經蘭山縣界,由神峯山城陽橋作字裏老鴰巷至朱家樓入邳境,下達泇口與東泇河水會。”此記與現在一致。 [1] 
周村泇河 又稱西泇支流。發源于山亭區北莊鄉東、西洋泉。向南流經周村水庫、周村鄉東緣中段,在崖頭山北麓、周村以東處向東流入蒼山縣。周村泇河分支有發源於周村鄉東北部九頂蓮花山的裏筲河,經老龍潭,向南注入主流。泇河在周村鄉境內的流程為3公里。 [2] 

泇河河道變遷

泇河水系包括東泇河、西泇河,原是古泗水支流。黃河奪淮、泗後,演變為黃河支流。1604年(明萬曆三十二年),泇河新運河建成,泇河被橫斷,泇河改在江蘇邳縣西北泇口附近入運河。建國以後,開挖邳蒼分洪道,東、西泇河又被橫截,又改經分洪道入中運河。 [3] 
1958年,江蘇省修建邳蒼分洪道,截斷東西泇河,匯入分洪道後入中運河。邳蒼分洪道起自沂河江風口閘,西南流經山東省蒼山縣,於古宅進入江蘇省邳州市,過卞家湖、艾山湖、倚宿山至柳林莊入中運河,設計分泄沂河洪水3000立方米/秒。全長74公里,其中邳州境內34公里,流域面積2357平方公里。 [4] 

泇河主要支流

西泇河,發源於棗莊市山亭區石家峪,東南流經蒼山縣流入江蘇省境,經邳州市岔河鎮東南入邳蒼分洪道。山東省境河長76公里,流域面積682.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3.3/1000,流域河網密度0.29公里/平方公里。
西泇河自源地至蒼山會寶嶺為上游,河長37.5公里,河道平均比降6.3/1000。該河段河流流向東南,經周村水庫,又東南流經周村東,進入蒼山縣境,又東南流至會寶嶺水庫,下村河北來注入。
下村河發源於棗莊市山亭區裏峪,東南流由左岸注入會寶嶺水庫,河長25公里,流域面積115.9平方公里。會寶嶺至南圈裏為中游,河道平均比降9/1000。
西泇河東南流,至陳橋,陽明河北來注入,
陽明河發源於蒼山縣十八嶺神仙廟,曲折南流由左岸注入西泇河,河長24.5公里,流域面積73.5平方公里。
西泇河在陳橋下轉而南流,至南圈裏進入下游河段。南圈裏至省界,河長17.5公里,河流流經沖積平原區,河道平均比降為5/1000。
西泇河上游流經尼山丘陵南側,是山東省降水量高值區之一。據1956~1979年同步觀測系列統計,會寶嶺以上,多年平均年降水量900毫米以上,多年平均年徑流深455.6毫米。西泇河全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900毫米,多年平均年徑流深414.7毫米,摺合年徑流量2.83億立方米。根據會寶嶺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418平方公里)實測資料,年徑流量以1963年最大,為4.54億立方米,1968年最小,為0.665億立方米,兩者比值為6.8。
東泇河,發源於蒼山縣韓莊以西,鳳凰山東麓,曲折東流至仲村,屈而南流,經長城鎮進入江蘇省境,在邳州市四户鎮東南,入邳蒼分洪道。在山東境內河長68公里,流域面積483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為2.6/1000。流域上游,支流沖溝發育,地面被切割得支離破碎。流域河網密度為0.58公里/平方公里。自河源至圈裏為該河的上游段,河長35公里,河道平均比降4.8/1000。在蒼山縣沂溝左會東泇河最大支流泉王河。泉王河發源於費縣南部卧虎山,南流注入東泇河,河長16公里,流域面積105平方公里。圈裏至省界為下游,河長33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7/1000,河道因兩岸人工堤的約束,比較順直。 東泇河徑流主要來自降水,支流泉王河有少量泉水補給,據1956~1979年同步觀測系列統計,流域多年平均徑流深為334毫米,摺合年徑流量為1.61億立方米。根據卞莊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379平方公里)實測資料,最大年徑流量發生在1960年,為2.79億立方米,最小值在1959年,為0.47億立方米,兩者比值為5.9。 [3] 

泇河治理

泇河河道治理

西泇河治理。西泇河發源於棗莊市東北水澗東高山西坡。原於江蘇省邳州市岔河鎮與汶河並流,經泇口入中運河。1958年冬於岔河北,改道向東,於林子村北入蒼邳分洪道。1956年陳橋以上退堤。1958年進行築堤疏浚,左岸由吳村起至前蒲坦村長19.5公里,右岸從趙宅子村起至董塘村長22.5公里,老鵠巷段改道920米,堤距140至280米,建涵洞5座,陽明河從向城至陳橋改入西泇河,開挖1821米。1950至1963年幾次進行歲修工程。1990年建橋閘。1991年11月至12月對支流陽明河進行疏浚,完成河道疏浚6公里。1996年對河下游(郯夏公路至省界)進行治理。治理共完成土石方611.05萬立方米,工日216.38萬個(不計機械台班),國家投資266.05萬元。防洪效益14萬公頃,排澇效益2000公頃。
蒼邳分洪道治理。蒼邳分洪道開挖築堤工程,第一期於1957年11月16日開工,至12月24日竣工,完成左岸北段武河口至湧泉長6公里,南段前吳莊至省界長7.7公里,右岸北段蠍子山至小山子長8.4公里,南段前東哨至省界長11.55公里,總長33.65公里。第二期於1958年3月12日開工,至6月7日竣工,完成左岸湧泉至吳莊長16公里、右岸小山子至前東哨長9.7公里的開挖築堤工程,還完成燕子河、南涑河、小武河等支流回水段堤防工程,建大小建築物26座,共佔地12.5公頃。1963年至1964年2次整修加固。1988年西偏泓下游南哨至省界段治理,完成8座橋樑的建築。1990年完成南哨閘,完成挖河結合復堤10.37公里,燕子河順直356米,建橋8座、閘1座。治理後西偏泓河底寬7至12米、深2至5米。1991年東偏泓治理工程,從層山公路橋北200米至蘇魯省界,長13.7公里。工程完成後,上游2.8公里,底寬10米;下游10.9公里,底寬12米;達到5年一遇排澇標準。因受資金限制,建築物一律沒有得到改建。1992年西偏泓上游段進行治理,上起郯、蒼邊界,下至南哨閘,全長7.06公里。治理累計完成土石方608.6萬立方米,工日402.28萬個(機械台班未計算在內),國家投資987.62萬元。
東泇河治理。吳坦河、東泇河歷史上曾經進行過治理。《沂州府志》載:“乾隆十四年挑浚卞莊河……十七年知縣王塏查東泇河亦有淤塞,會同郯城縣挑浚。《郯城縣誌》記載:鵝蛋河(即吳坦河)系燕子河分支,下入江南邳州歸芙蓉河(乾隆二十五年挑)。姚家溝自長城湖起至鵝蛋河止,長七百二十丈泄湖水入芙蓉河(乾隆二十五年挑)。建國後對吳坦河曾進行多次治理。1957年埝頭橋北右岸石護岸。1958年開挖東泇河分洪道(即現在的吳坦河),從卞莊東大橋開始至吳坦村止,長6公里,堤距150米;吳坦村以下長17公里退東堤,堤距擴大到220至450米。1964年在縣城東培右堤,自拖拉機站至東大橋長2.5公里。1973年11月至1979年12月,治理長度31.6公里。從東坊上起,至省界止,挖河結合兩岸築堤,建閘2座、橋47座、涵洞27座。同時開挖3條支流:運糧河5公里、建橋4座,西燕子河10公里、建橋4座,良田河14公里、建橋14座。1993年共治理2段。北段從東坊上村北至206國道,南段從大新莊閘至蘆柞閘,2段全長18.2公里。建築物工程從1994年3月12日開工,至5月20日完成,完成疏浚河道18.2公里,修建路口閘20處,建粘土心牆840米,新建涵洞2處,整修小嶺閘1處。1995年9月至1996年4月完成吳坦河下游清淤築堤工程,由蘆柞閘至省界長12.5公里。1996年1月至5月完成吳坦河八大窪排灌站工程,裝機3台、240千瓦,排澇面積3.4平方公里。1996年10月至年底完成吳坦河支流西燕子河治理工程,長11.4公里。 治理累計完成土方903.39萬立方米,工日819.75萬個,國家投資698.3萬元,排澇效益6667公頃。治理後達20年一遇防洪標準,但排澇標準仍很低。下游省界處河底寬36米,堤內距450米,水深3.88米,最大流量1183立方米/秒,堤頂寬4米,高3米。
卞莊以北原東泇河已改稱吳坦河。卞莊東大橋以南至省界段河道仍稱東泇河。原東泇河洪水已入吳坦河,現東泇河只起排澇作用,多年沒有治理。1996年對東泇河進行開挖治理,治理長度從東大橋至顧莊橋12.3公里。1996年11月1日開工,至年底完成,完成土石方15萬立方米,工日12萬個,羣眾自籌資金120.85萬元。 [5] 

泇河水庫

周村水庫,中型水庫,位於棗莊市市中區政府駐地東北15公里處的周村鄉西泇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121平方公里。該庫1959年破土動工,1960年6月主體工程竣工。此後陸續進行大壩復土加高,新建防浪牆,開挖和加寬溢洪道,增建溢洪道交通橋、溢洪閘和大壩外坡縱橫排水溝等。大壩為勻質粘土型,迎水砌石護坡,全長1070米,壩高29米,壩頂寬6米,壩頂高程134米。設計洪水位129.6米,校核洪水位133.85米,實際達到132.4米,興利水位128米,死水位116.2米。相應總庫容9702萬立方米,實際達到8404萬立方米;防洪庫容4602萬立方米,實際達到3304萬立方米;興利庫容4442萬立方米,死庫容658萬立方米。 [6] 
會寶嶺水庫,是全縣唯一的大型水庫。壩址位於縣城西北的西泇河上,在魯城、下村、尚巖3鄉鎮交界處,會寶嶺村西。分為南、北2庫,中間有連通溝相接,控制流域面積420平方公里(包括上游棗莊市周村水庫120平方公里、境內雙河水庫42.6平方公里)。總庫容1.97億立方米,校核水位78.25米。興利庫容0.934億立方米,興利水位74米。死庫容0.093億立方米,死水位65.5米。1958年至1959年建成。
小馬莊水庫, 壩址位於流井、礦坑2鄉之間的東泇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積90平方公里,總庫容4318萬立方米,校核水位108.96米。興利庫容1838萬立方米,興利水位104米。死庫容75萬立方米,死水位92米。
長新橋水庫 ,壩址位於賈莊鄉長新橋村西,中運河水系東泇河支流上。控制流域面積36平方公里,總庫容2548萬立方米,校核水位89.06米。興利庫容1357萬立方米,興利水位85.65米。死庫容46萬立方米,死水位75.8米。流域內另有陳林、柳河2座小(二)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4.8平方公里。1959年10月開工,1960年5月竣工。
雙河水庫, 壩址位於下村雙河村西、西泇河支流下村河上。控制流域面積42.6平方公里,總庫容940萬立方米,校核水位110.6米。興利庫容368萬立方米,興利水位106.36米。死庫容52萬立方米,死水位99.8米。1959年11月開工,1960年5月竣工。
惠民莊水庫 ,位於礦坑鄉惠民莊北,東泇河上游支流上,分東、西2庫。1967年汛期因東庫發生險情炸燬溢流壩而作廢。西庫為重點小(一)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47平方公里,總庫容565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216萬立方米,防洪庫容343萬立方米,死庫容6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335公頃,有效灌溉面積66公頃,發電站裝機1台、18千瓦。1966年11月開工,1967年5月建成。按中型水庫施工,1967年降為小(一)型水庫。1975年底進行保安全施工,主要是溢流壩前復土防滲、放水洞加長、更換閘門、出口建水電站。
沙河子水庫, 建於1967年6月,坐落於甘霖鄉東莊村以東,西泇河支流上。控制流域面積9.3平方公里,總庫容166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10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267公頃,已有灌溉面積13.5公頃。1968年大壩加高培厚,新建西輸水洞。1980年石護坡翻修、溢洪道建閘。
駝山水庫, 1967年7月建成,位於甘霖鄉駝山村西、西泇河支流上。控制流域面積5平方公里,總庫容263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155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200公頃,有效灌溉面積46.7公頃。工程建於“文革”期間,質量偏低。1979年加固、翻修石護坡。
台井水庫, 建於1967年6月,位於沂堂鄉後台井村北、吳坦河支流上。控制流域面積4.5平方公里,總庫容124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58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234公頃,有效灌溉面積33.4公頃。水庫建成以來,庫底漏水嚴重,只起攔洪作用。 [7] 

泇河灌溉

會寶嶺水庫灌區, 位於縣境西南部、西泇河兩側,分佈在尚巖、向城、新興、蘭陵、韓塘、興明、三合、南橋、橫山等9個鄉鎮。北起文峯山,南至蘇魯邊界,東到汶河,西至鳳凰山、青山山腳下及陶溝河下游。東西寬14公里,南北長25公里,大部分是平原窪地,土壤肥沃,適宜灌溉。1959年11月開發,1962年5月開灌。累計完成土石方427萬立方米,工日332.72萬個。國家投資677.79萬元,總乾渠長0.534公里。設計引水流量14.2立方米/秒;乾渠4條、50.6公里,支渠21條、134.49公里;干支溝17條。渠道及排水溝建築物1397座,揚水站裝機15台、600馬力,揚水能力1.5立方米/秒。灌區有效灌溉面積9253公頃,主要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大豆、棉花,是蒼山縣的主要糧食產區。第一期工程於1959年11月10日動工興建,經過4個冬春的配套施工,於1964年4月30日竣工,完成乾渠2條,支渠14條,配套面積4427公頃。1965年至1968年進行第二期灌區配套工程施工,在向城鎮陳橋莊北西泇河上興建陳橋攔河潛堰,開挖新西乾和新東干兩條幹渠向灌區下游送水。至1968年整個灌區配套工程基本竣工,共完成總乾渠1條、乾渠4條、支渠27條,發展灌溉面積9300公頃。第三期配套工程於1979年底組織施工,至1984年10月竣工。完成總乾渠和部分乾渠襯砌,改、擴建干支渠建築物,興建庫區電灌站4座,改善和恢復灌溉面積9220公頃。1988至1990年,在西泇河下游橫山鄉張崗子村東,建成大橋閘,攔截灌區尾水及徑流,灌溉灌區下游橫山、南橋、韓塘3個鄉鎮的土地。1991年至1992年對灌區進行配套。
小馬莊水庫灌區, 分佈在大仲村鎮及礦坑鄉,設計灌溉面積2920公頃,有效灌溉面積1200公頃。1964年開發,1965年開灌。1964至1965年春,在東泇河大仲村鎮大小吳宅村西建吳宅閘,閘上游建南北乾渠進水閘,修乾渠2條,由小馬莊水庫將水放入東泇河,再利用此閘攔蓄引水澆地,灌溉面積667公頃。1970至1973年,環山開挖東風乾渠長15公里,劈開6道嶺、長2.2公里,跨越3條河,建成3座共長1010米、寬4米、最高12米、流量4.5立方米/秒的石拱渡槽。開鑿山洞長1公里,開挖支渠6條,長20公里。增加灌溉面積2253公頃。1978至1981年對東風乾渠進行襯砌,對朱柳、石曲、礦坑3段乾渠及灰泉山洞進行拱襯砌,在乾渠上建石曲機灌站1處。全灌區共有乾渠3條、長17公里,支渠9條、長22.7公里,排水溝3條、長15公里,干支渠建築物153座。累計完成土石方34.9萬立方米,工日51.1萬個。國家投資102.6萬元。
長新橋水庫灌區, 分佈在賈莊、小嶺2個鄉。設計灌溉面積1507公頃,有效灌溉面積600公頃。1961年9月開發,1962年開灌。乾渠1條、長7.94公里,支渠4條,長10.87公里,斗渠39條,長15.9公里,排水溝18條,長32.5公里,建築物384座。累計完成土石方32萬立方米,工日31萬個。國家投資16.3萬元。
雙河水庫灌區 ,位於下村鄉。設計灌溉面積1000公頃,有效灌溉面積334公頃。1961年10月開發,1962年開灌。總乾渠1條、0.56公里,乾渠2條、11.84公里,支渠25條、11.74公里,排水溝2條、5公里,建築物230座。累計完成土石方11.5萬立方米,工日17萬個。國家投資10萬元。 [8] 

泇河水電

周村水庫小水電站,位於西泇河穿越的周村鄉境內。1973年4月動工,1975年10月建成發電。該水電站為壩後式,工程設計為:上游水位125米,下游水位117.39米;水頭6米,最大水頭9米,流量5立方米/秒;安裝3台發電機組,裝機容量350千瓦,年發電量50萬度。1975—1985年實際年均發電量為14.7萬度。
泉頭小水電站,位於周村水庫總乾渠穿過的孟莊鄉境內。1979年1月動工,1981年11月建成發電。該水電站為渠道引水式,工程設計及實際安裝發電為:設計上游水位115米,下游水位103.75米;水頭6米,最大水頭13米,流量4.43立方米/秒;三面鋼板閘門及電動啓閉裝置;3台發電機組,年發電量20.6萬度。實際安裝2台發電機組,裝機容量200千瓦,1981—1985年共發電6.75萬度。 [9] 
會寶嶺水庫電站,位於會寶嶺水庫南放水洞出口處,1974年10月開工,1978年建成。1979年6月全部併網發電。包括放水洞改建、一級站、二級站和35千伏併網線路。一級站裝2機組2050千瓦,二級站裝2機組、為250千瓦。
小馬莊水庫發電站位於西放水洞出口處,裝機3台,容量350千瓦。 [7] 

泇河歷史背景

泇河
泇河(3張)
徐州北舊運河受黃河危害航運不通暢的情況下,想到利用這條河道代替它和黃河。萬曆三年,傅希摯提出了最初的規劃,翁大立説:“治河當視其大勢,慮患務求其永圖。頃見徐,邳一帶,河身墊淤,壅決變徙之患,不在今秋,則在來歲,幸而決于徐、呂之下猶可言也,若決於肖、碭之上,則閘河中斷,兩洪俱涸矣。幸而決於南岸猶可為也;若決於北岸,則不走張秋,必射豐、沛矣。……今以資河為漕,故強水之性以從吾,雖神禹亦難底績!惟開創泇河,置黃河於度外,庶為永圖耳。……自西北而東南,計長五百餘里,比之黃河近八十里。河渠湖塘十居八九,源頭活水,脈絡貫通,此天之所以資漕也。……若拚十年治河之費以成泇河,泇河既成,黃河無慮壅決矣,茶城無慮填淤矣,二洪無慮艱險矣,運艘無慮漂損矣,洋山之支河可無開,境山之閘座可無建,徐口之洪夫可盡省,家橋之堤工可中輟。今日不貲之費,他日所有省尚有餘抵也。”[注:《行水金鑑》卷120,轉引《明神宗實錄》。]這一規劃清楚地説明了開泇河的必要性,充分地論證了它的效益,因此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但由於有人認為工期太長及影響黃河的治理,未實施。
泇河
泇河(3張)
泇河流域在上古時屬於東夷部族繁衍生息之地。1988年發現的位於西泇河之濱的蘭陵鎮於官莊遺址,據專家考證該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早期北辛文化系列,生髮時間距今約有7000-8000年。同屬泇河流域,與蒼山縣毗鄰的江蘇邳州市四湖鎮大墩子遺址,據專家考證該遺址屬中國新石器時代以大汶口文化為主的遺址,生髮時間距今約有6500年左右。

泇河減水閘

泇河減水閘壩9座,自西而東記述如下:
泇河
泇河(3張)
呂壩 位於今昭陽老壩村漕運新渠河槽內,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建,泄運河異漲之水漫壩入微山湖。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三孔橋滾水壩建成後廢。
三孔橋滾水壩 位於今昭陽三孔橋村原漕運新渠河槽內,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建,共3孔,每孔寬一丈五尺,減泄運河異漲之水,經呂壩南行入湖。
劉昌莊雙減閘 位於泇河南堤(今昭陽街道辦事處劉昌莊村東),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建,嘉慶四年(1799年)大修。減泄泥溝河洪水入湖,引渠長568丈。
種口雙孔減水閘 位於今種口村南、老運河南堤,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建,減泄彭口山水(今薛沙河)汛期異漲之水入微山湖。引渠長266丈。
彭口三洞閘 位於今彭口閘運河南堤,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建,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薛沙河築壩(今薛城區石壩村)遏水於種口南行後,該閘減泄水量減少。閘上建橋,名三洞橋,接通纖道。
郗山南減水閘 位於今郗山東南運河西堤,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嘉慶四年(1799年)兩次大修。減泄南常、沙溝、郗山等地坡水入微山湖。嘉慶四年其上建橋,以利牽挽。
張阿減水閘位於今韓莊鎮張阿村南,清乾隆二十六年(1687年)建,減泄南常沙河之水入微山湖。
馬金工減水閘 位於今韓莊鎮趙莊村西、老運河西堤,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建。清乾隆四十八年(1763年)、嘉慶四年(1799年)兩次整修。減泄南常西南部丘陵坡地汛期之水入微山湖。引渠長550丈,嘉慶十七年(1812年)拆修,其上建橋,以利牽挽。
朱姬莊減水閘 位於今韓莊鎮朱姬莊村西、老運河西堤、清雍正四年(1726年)建,康熙十六年(1677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嘉慶四年(1799年)三次整修。減泄馬山等東部山地坡水入微山湖。

泇河相關資料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大水、濟寧徐州一帶氾濫成災,運河堤岸潰決二百里,洪水壅滯於微山湖一帶,運河不得通航。總理河道舒應龍挑挖韓莊中心溝四十里,通彭河水道入泇河以泄各湖積水。這項工程把微山湖一帶廣大水域與泇河聯繫起來,這就是韓莊新河,後成為泇運河的一段。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黃河於單縣黃垌口決口南徙,徐州洪,呂梁洪以下的黃河段幾乎斷流,航運無法進行,於是又提起開泇河行運的工程。萬曆二十八年,總理河道劉東星受命開泇河,他循舒應龍韓莊故道,鑿良城、侯遷、台莊及萬莊河道。工程完成3/10,劉東星死去。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總河侍郎李化龍繼舒,劉未完工程,由夏鎮南面的李家口,引水合彭河,經韓莊湖口,又合氶、泇、沂諸水東南至邳州直河口,長二百六十餘里,避黃河之險三百餘里。
泇河開成之後,黃河運道仍未廢毀,當時的航運安排是:“每年三月初,則開泇河壩,令糧運官民船,由直河口而進,以便利往。至九月初則塞之。每年九月初,則開呂公壩,入黃河,以便回空與官民船往來,至次年二月中則塞之,半年由泇、半年由黃。”

泇河效益

泇河入黃前的直河與其東的馬陵山脈之間是駱馬湖。馬陵山是魯南沂蒙山的餘脈,山西省坡之水,如沂河、沭河向西的分支諸水皆匯於駱馬湖,固此湖水量洪枯變比較大。洪水宜泄出路為黃河,通道有三條,一為董家溝,一為駱馬湖口,一為陳溝。與黃河相鄰的駱馬湖一側高窪不一,無法行船,到枯水季節敗露出水面。尋求改善航道的人在這裏謀求辦法。遇黃河決口,則波濤洶湧,險情迭生,船隻入泇河撞損極多,阻隔嚴重。天啓年間,王家莊磨兒莊處險情尤甚,航運受阻。天啓三年(1623年),漕儲參政朱國盛在駱馬湖中開通濟新河,於直河口北的馬頰河口疏淤沙三百三十丈,接泇河。以下疏梳沙,開新河、浚小河,通駱馬湖口。以挑河之土築堤分隔湖水並作纖道。河長五十七里,築堤八千七百四十七丈,至天啓五年(1625年)四月,工程完成。次年,總河侍郎李從心又由駱馬湖口運口之下開河十里至陳溝入黃河。循永濟新河曲馬頰河口入泇河,船行安全,省時省力。此後,這條河多次疏浚完善,效益顯著。
參考資料
  • 1.    蒼山縣誌 卷四 自然環境  第二章 地貌   第二節 河流
  • 2.    棗莊市 市中區志 一卷 地理  第二章 自然環境   第三節 水系
  • 3.    山東省志 自然地理志 第三卷 水文  第一類 河流   第三輯 淮河水系    三、氵加河
  • 4.    江蘇省志 水利志 第一章自然概貌 第二節 水系 (三)中運河水系
  • 5.    蒼山縣誌 卷十五 水利  第二章 河道澇窪治理   第一節 河道治理
  • 6.    棗莊市中區 志 第四卷 農業  第 八章 水利   第一節 蓄水工程
  • 7.    蒼山縣誌 卷十五 水利  第三章 水庫塘壩 灌溉工程   第一節 水庫塘壩
  • 8.    蒼山縣誌 卷十五 水利  第三章 水庫塘壩 灌溉工程   第二節 灌溉工程
  • 9.    棗莊市中區志 第四卷 農業  第八章 水利   第五節 水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