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況周頤與蕙風詞話研究

鎖定
《況周頤與蕙風詞話研究》是黃山書社1995年出版的圖書。此書是國內研究況周頤的第一部專著,學術水準很高,為後來研究況蕙風及晚清詞學的學者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鑑參考的觀點、方法和資源。
中文名
況周頤與蕙風詞話研究
作    者
孫維城 [1] 
出版社
黃山書社
出版時間
1995年
ISBN
9787805359724 [1] 

況周頤與蕙風詞話研究內容簡介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作家論;“況周頤:人生與心靈的痛苦歷程”,從況周頤的生平簡歷入手分析了他的思想矛盾,人生艱難,宦海浮沉,勾勒了他心靈發展史。第二部分是作品論:主要以他詞學論著<蕙風詞話>為研究對象;《蕙風詞話》:古代詞學的總結與發展”,以其“重、拙、大”理論為詞學的邏輯起點和基礎,以其“穆境”理論為詞學核心,以其“詞心”理論為詞學關鍵,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況周頤的詞學觀和審美觀,突出了況周頤對詞學理論的貢獻及其在詞學史上的地位、價值。

況周頤與蕙風詞話研究評論

《蕙風詞話》是以詞話形式來論詞、評詞的,其意義不惟是建立了一套詞學理論,而且也建立了一套文藝理論。其詞心、詞骨、詞筆、詞徑、詞格、詞風等理論都能與文藝理論相通接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概括性。研究者站在文藝理論的角度,從創作觀、鑑賞觀、批評觀出發,進行了理論梳理和提煉,一方面揭示出況周頤詞學觀的理論藴涵和意義,説明了他不僅對古代詞學的總結、繼承和發展;而且也説明他對古代文論的總結、繼承和發展。另一方面也説明了中國古代文論的詩性、詩化的特色。以詩詞理論為主導的中國文論,不僅其核心和基礎是詩性、詩化的,而且其精神和追求也是理論的詩性、詩化,產生出諸如鍾嶸《詩品》、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嚴羽<滄浪詩話>和況周頤《蕙風詞話》這一類詩性理論和詩化理論,顯示出中國古代文論的特色。
研究者的理論闡發具體表現在對《蕙風詞話》的重要概念“重、拙、大”的闡發研究上。況周頤早年詞作有輕倩豔麗傾向,後經同鄉好友王鵬運的勸導而傾向於凝重、樸拙和沉着,從而逐漸形成了“重、拙、大”的詞作理論。研究者抓住況周頤這一理論,不惟從詞風、詞格的發展轉移來分析,而且從詞的本質、特徵、功用、語言等文學內容與形式的整體框架和基礎構造中去認識,強調了“重、拙、大”的理論意義。研究者認為:“重”不惟是詞格的凝重、沉着,而且是作品審美內涵的體現,是作品的審美價值的實現;“拙”不惟是語言的樸拙,而且是師法自然,妙造自然的創作觀、審美觀的體現,追求的應是“大巧若拙”之“拙”,是平淡從組麗中來,自然從追琢中生,落其芳華,復歸樸素的“拙”。“大”不惟指大氣真力,陽剛之美,而且也指審美觀,藝術觀從言志到緣情的發展;不惟指常州調派所標榜的“寄託”,而且指性靈,指人的真實個性與情感。這樣的闡釋,既符合況周頤的原意和用心,又伸發出“重、拙、大”的審美內涵和意義,不失為真知灼見。更為重要的是,研究者還指出“重、拙、大”之間的聯繫以及它作為一種整體藝術力量的價值和作用,並強調了“真”與“重、拙、大”的關係,指出:“況周頤接過了‘重拙大’的理論框架,充實或改造它的內涵,強調內容深厚,揭櫫真情實景。這不僅指出了“重拙大”的美學藴涵和深遠意義,而且也抓住了況周頤詞學理論的精髓和特徵。
況周頤對詞學理論和文藝理論貢獻不惟表現在對“重拙大”的理論上,而且也表現在其意境理論中。中國詩學理論和文藝理論的核心概念是意境,從唐代王昌齡提出“意境”一詞以來,歷代文論家、美學家論述意境者不絕如縷。到晚清才由王國維集大成,形成系統,完備、規範的意境理論。與之同時的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也大力提倡意境説,多次提及“意境”、“境”、“境界”等概念。他不僅用意境來品詞、論詞,而且還將意境昇華為審美範疇,形成意境理論體系。為抓住況周頤的意境理論的特徵,揭示出況周頤對意境理論的發展,研究者抓住況周頤提出“靜而兼厚重大”的穆境加以分析,強調了這種情景交融而傾向於靜穆的境界是意境的最佳表現。這有點近似於王國維提出的“無我之境”,是一種融情於景,融人於物,融動於靜,融物於心的靜穆之境。研究者指出:“況周頤由意境説向縱深切割,以‘重拙大’之境為基本詞境,而以穆境為最高詞境。對穆境又進一步分割為淡穆之境與濃穆之境,極大地豐富了意境理論。他並且以意境説為中心,廣泛吸收古典美學的各項成果,包括胸襟説,格調説,神韻説,性靈説以及興味,風骨、神韻、氣力、風度、虛靜,含蓄等美學範疇。”這樣就將況周頤的詞學意境理論上升到文藝理論和美學理論的高度來認識,説明了況周頤對意境理論的貢獻,並揭示出其意境理論的特點和意義。
作為詞人的況周頤在其詞學著作中明顯表現出創作經驗的豐富,鑑賞體驗的積累和審美藝術感覺的敏鋭。他的理論是建立在他的實踐基礎上的,他的理論也充分體現出較強的實踐性,實用性和操作性。研究者抓住況周頤詞論這一特點,從詞字著作的內容與形式的結合中高度評價了況周頤的詞學成就。尤其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蕙風詞法舉隅”一章中針對他的有關作詞理論和作詞方法進行分析評價,對他在“起”、“結”與“過片”中常用的方法,“神圓”、“意圓”與“筆圓”的關係,“虛字勾勒”與“實字呼喚”、“疏密相間”與“運實入虛”以及“煉字”與“煉句”等技巧方法進行了理論闡釋和實踐運用指導,並將技法、方法上升到藝術本體論角度分析,上升到審美高度認識。同時也揭示了況周頤在顯活運用多樣技法,方法時所具備的樸素辯證法觀點,使其理論體現出藝術辯證法色彩。

況周頤與蕙風詞話研究作者簡介

孫維城,1947年5月生,安徽安慶人,安慶師範學院中文系主任,教授。1982年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學與古代文論。主要著作:《況周頤與惠風詞話研究》(黃山書社1995年出版),該書獲安徽省第四屆社科優秀成果獎著作三等獎。主要論文:《對王國維“隔”與“不隔”的美學認識》,發表於《文藝研究》1993年第6期,該文獲安徽省第三次社科優秀成果獎四等獎;《王國維“人心境界”説的審美意藴》,發表於《東方叢刊》1994年第1輯,《〈藝概〉對(人間詞話)》1996年第3期,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10期全文複印;《論宋玉〈高唐〉〈神女〉賦對柳永登臨詞及宋詞的影響》,發表於《文學遺產》1996年第5期;《古代詩歌“思鄉”情結的人生意藴》,發表於《江漢論壇》1996年第8期;《宋韻的人文精神及其在宋詞中的體現》,發表於《中國韻文學刊》1997年第1期,該文作為“中國第二屆後來詩詞國際學術討論會”的交流論文,受到與會專家的重視;《“晉宋人物”與美更其人其詞——兼論封建後期上大夫的文化人格》,發表於《文學遺產》1999年第2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