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沼澤蕨

鎖定
沼澤蕨(Thelypteris palustris Schott)是金星蕨科、沼澤蕨屬植物。植株高35-65釐米。根狀莖細長橫走,黑色。葉近生,葉柄長20-40釐米,粗2-2.5毫米,基部黑褐色,向上為深禾稈色;葉片長22-28釐米,寬6-9釐米或有時稍寬。孢子囊羣圓形,背生於葉脈中部,位於主脈和葉緣之間;囊羣蓋小,圓腎形,膜質,成熟時脱落。孢子深褐色,左右對稱,極面觀為橢圓形、赤道面觀為半圓形或豆形,具單裂縫,混有三裂縫,單裂縫線形、其長度為孢子全長的2/3,外壁表面光滑,周壁透明,具不規則塊狀和小刺狀突起。
廣泛分佈於北半球其它温帶地區。在中國分佈於黑龍江、吉林(安圖,長白山)、內蒙古(哲盟)、河北(東陵)、河南(嵩山)、山東膠東半島、新疆(奎屯)、四川(峨邊)。生長於海拔200-800米的草甸和蘆葦中沼澤地或林下陰濕處。
沼澤蕨具有觀賞價值,植於林下、陰山坡、水邊或濕地。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3年 ver 3.1)——無危(LC)。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沼澤蕨
拉丁學名
Thelypteris palustris Schott [7]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金星蕨科
沼澤蕨屬
沼澤蕨
命名者及年代
(L.) Schott,1834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 標準

沼澤蕨形態特徵

沼澤蕨
沼澤蕨(7張)
植株高35-65釐米。根狀莖細長橫走,黑色,光滑或頂端疏生紅棕色的卵狀披針形鱗片。葉近生,葉柄長20-40釐米,粗2-2.5毫米,基部黑褐色,向上為深禾稈色,有光澤,通常光滑無毛,或幼時被白色柔毛;葉片長22-28釐米,寬6-9釐米或有時稍寬,披針形,先端短漸尖並羽裂,基部幾不變狹,二回深羽裂;羽片約20對左右,彼此接近,近對生,平展或斜展,成熟時往往略向下彎弓;基部一對略縮短,中部羽片長4-5釐米,寬1-1.2釐米,披針形,短漸尖頭,基部平截,羽裂幾達羽軸;裂片長5-7毫米(基部的略較長),寬3-5毫米,圓鈍頭或鈍尖頭,能育裂片邊緣常反捲而呈尖頭;葉脈在裂片上羽狀,側脈4-6對,單一或分叉,伸達葉邊,基部一對出自主脈基部。葉厚紙質,幹後草綠色或黃綠色,兩面光滑,葉軸和羽軸上面有一縱溝,下面隆起,均無毛。孢子囊羣圓形,背生於葉脈中部,位於主脈和葉緣之間;囊羣蓋小,圓腎形,膜質,成熟時脱落。孢子深褐色,大小為(43.7-48.5)45.8×70.2(63.5-82.5)微米,左右對稱,極面觀為橢圓形、赤道面觀為半圓形或豆形,具單裂縫,混有三裂縫,單裂縫線形、其長度為孢子全長的2/3,外壁表面光滑,周壁透明,具不規則塊狀和小刺狀突起。 [2-3]  [8] 

沼澤蕨主要變種

毛葉沼澤蕨Thelypteris palustris (L. ) Schott var. pubescens (Lawson) Fernald):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沿葉軸、羽軸和葉脈下面被多細胞針狀長毛。染色體2n=70。分佈於東亞其它温帶地區及北美。在中國分佈於東北各地和江蘇北部(雲台山)、山東(艾山)。生長於海拔達800米的濕草甸和沼澤地中。 [2] 

沼澤蕨產地生境

廣泛分佈於北半球其它温帶地區,主要包括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奧地利、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巴西、保加利亞、加拿大、中國、克羅地亞、古巴、丹麥、埃塞俄比亞、芬蘭、法國(法國大陸、科西嘉島)、德國、希臘(希臘大陸)、匈牙利、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意大利大陸)、日本、約旦、韓國、朝鮮、盧森堡、墨西哥、黑山共和國、摩洛哥、納米比亞、荷蘭、北馬其頓、挪威、巴勒斯坦國、秘魯、波蘭、葡萄牙(葡萄牙大陸)、羅馬尼亞、俄羅斯、盧旺達、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羣島、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西班牙大陸)、瑞典、瑞士、敍利亞、坦桑尼亞、土耳其(歐洲部分、亞洲部分)、烏干達、烏克蘭、英國、美國。在中國分佈於黑龍江、吉林(安圖,長白山)、內蒙古(哲盟)、河北(東陵)、河南(嵩山)、山東膠東半島、新疆(奎屯)、四川(峨邊)。生長於海拔200-800米的草甸和蘆葦中沼澤地或林下陰濕處。喜陰,耐寒,耐水濕,適宜疏鬆土壤。 [2]  [4-5] 

沼澤蕨生長習性

孢子萌發:孢子接種一週後萌發,孢子萌發為書帶蕨型( Nayar & Kaur 1971)。 [3] 
絲狀體:孢子萌發伸出假根後,原葉體原始細胞分裂為2個細胞,前端細胞伸長,基細胞一般不再分裂,前端的細胞進行橫裂,成為2-6個細胞長的單列或又經縱裂為雙列的絲狀體。細胞圓筒形,壁薄,側壁向外鼓出,與卵果蕨不同,絲狀體無分枝。 [3] 
片狀體:無論是單列或雙列的絲狀體,其頂端都能出現楔形的頂端細胞、由於它衍生的細胞,位於兩側,其中一側的細胞先橫裂、產生一條毛狀體。片狀體前端寬至4-6個細胞時,頂端細胞被4個細胞組成的分生組織代替,期間才出現第2條毛狀體,此時已進入幼原葉體階段,形狀如掌狀。 [3] 
原葉體:原葉體發育為三又蕨型( Nayar & Kaur 1971),與卵果蕨不同,其毛狀體在頂端細胞初次分裂出來細胞後即產生,原葉體綠色、體較薄,原葉體寬圓形或寬圓狀卵形、後端急尖成尾狀、或截形、一般寬度大於長度5.5-6.1毫米×5.2-5.3毫米,有時長度大於寬度4.4毫米×5毫米,兩翼寬大、寬圓形,前端上升,內側平行或交叉,邊緣無齒狀分裂,具毛狀體,毛狀體在邊緣的分佈較稀疏,其頂端也復有腺體。 [3] 
毛狀體:毛狀體發生早、由絲狀體頂端細胞向兩側衍生細胞產生。而且比較規律,與毛狀體相連的邊緣細胞稍突出或不突出。毛狀體內含葉綠體,邊緣細胞產生的毛狀體幼時,寬三角形,長30微米,基部寬25微米,長成後長棒形、長55-60微米,直徑15-20微米,近基部收益,原葉體的背腹面的毛狀體長棒形,分佈較少。 [3] 
中脈:原葉體幼時無中脈、在產生頸卵器時,中脈處細胞層次增加,向表面鼓出,呈圓形,此處未發現維管細胞。 [3] 
假根:生長情況同卵果蕨,幼時胞壁無色,內含葉綠體,老時淡褐色,直徑30-35微米,長至1.4微米,外壁常彎曲,前端膨大或分枝。 [3] 
性器官:接種後1個月產生,與一般真蕨類性器官發生相似,精子器長圓形,3細胞組成、高50-70微米,直徑15-52微米,環細胞長於基細胞、且有時分裂,環細胞高25-30微米,基細胞16-25微米,蓋細胞15-18微米,精子器成熟時、蓋細胞一側產生縫隙。頸卵器頸部4層細胞高,頸高105-112微米,直徑63-68微米,向後傾斜。 [3] 

沼澤蕨主要價值

沼澤蕨具有觀賞價值,植於林下、陰山坡、水邊或濕地。 [5] 
沼澤蕨 沼澤蕨

沼澤蕨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3年 ver 3.1)——無危(LC)。 [4]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