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沼澤山雀

鎖定
沼澤山雀是山雀科山雀屬的鳥類。體長10-13釐米,體重10-14克。成鳥頭頂至後頸為富有金屬光澤的黑色,頭側自眼以下的臉頰、耳羽和頸側均為微沾灰的白色;上體沙灰褐色;飛羽灰褐色具淡色羽緣和黑褐色羽幹;尾羽灰褐色,除中央尾羽外,外用羽緣白色;下體頦、喉黑色,其餘部分連同翼下覆羽均為白色,兩脈沾沙棕色;虹膜褐色,喙黑色,腳鉛黑色。幼鳥似成鳥,但羽色較為蒼淡,頭頂黑色缺乏光澤。 [6]  沼澤山雀共分化為8個亞種,中國有4個亞種。 [7] 
沼澤山雀分佈於歐洲和亞洲的寒温帶至温帶地區,在中國分佈於東北、華北、華中、西部和西南多地,棲息于山地針葉林和混交林,秋冬季活動於山腳林緣至城鎮綠地。繁殖期外成鬆散小羣活動,也與煤山雀和長尾山雀等混羣,活躍地在樹冠間跳躍覓食,尤喜近水源處,常在林下地面跳躍。主食鱗翅目、鞘翅目、雙翅目、膜翅目和半翅目等多種昆蟲及幼蟲,兼食蜘蛛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也吃植物果實、種子和嫩芽等。繁殖期在4-6月,雌鳥以苔蘚、地衣、細草和樹皮纖維等材料構成杯狀巢,內墊毛髮、羽片和麻等柔軟材質,窩卵數為6-10枚,卵乳白色且有紅褐斑。雌鳥孵卵,雄鳥守衞並給雌鳥餵食,孵化期約13天。雛鳥晚成,經雙親共同餵養15-17天可離巢。 [6] 
沼澤山雀以昆蟲為主,多為危害農、林業和人類身體健康的害蟲,當加以保護,充分利用其在生物防治害蟲方面的作用。 [7]  2000年,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中文名
沼澤山雀
拉丁學名
Poecile palustris
別    名
小仔伯
仔仔紅
紅子
小豆雀
唧唧鬼子 展開
別名
小仔伯
仔仔紅
紅子
小豆雀
唧唧鬼子
泥澤山雀 收起
外文名
Marsh Tit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山雀科
山雀屬
沼澤山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鳴禽亞目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8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Horsfield,1820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4] 

沼澤山雀形態特徵

沼澤山雀雌雄羽色相似。前額、頭頂、後頸、以及上背前部概呈輝黑色;自嘴基經頰、耳羽以至頸側均為白色而沾灰。背和肩砂灰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較背淡而微沾黃色。尾羽灰褐色,除中央一對外,均具灰白色的外緣。飛羽灰褐色,羽幹黑褐,外側羽片具灰褐色狹緣,在外側的飛羽轉為灰白色;覆羽灰褐色,初級覆羽的外側羽片緣以淡橄欖褐色,其餘覆羽均外緣以橄欖褐,但大覆羽的羽緣較淡。頦、喉黑色,下喉羽片具白色先端;胸、腹至尾下覆羽蒼白色,兩脅沾灰棕色。腋羽和翅下覆羽蒼白。 [3]  [1] 
幼鳥:羽色與成鳥相似,但較蒼淡,頭部黑色無光澤。 [3]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鉛黑色。 [3] 
東北亞種上體灰色較重而下體色淺,翼紋較淡;華北亞種上體褐色較重。 [3] 
大小量度:體重♂10-14克,♀10-14克;體長♂113-138毫米,♀119-138毫米;嘴峯♂9-11毫米,♀9-11毫米;翅♂62-69毫米,♀60-70毫米;尾♂54-68毫米,♀58-65毫米;跗蹠♂15-18毫米,♀15-18毫米。(注:♂雄性;♀雌性)(東北亞種) [3] 

沼澤山雀近種區別


沼澤山雀
體量
體重♂10-14克,♀10-14克;體長♂113-138毫米,♀119-138毫米
體重♂9-15克,♀9-17克;體長♂108-140毫米,♀108-133毫米
體重♂7-8克,♀7-8克;體長♂90-106毫米,♀90-107毫米
體重♂11.8-15.5克,♀13-17克;體長♂120-148毫米,♀116-153毫米
特徵
成鳥頭頂至後頸為富有金屬光澤的黑色,頭側自眼以下的臉頰、耳羽和頸側均為微沾灰的白色;上體沙灰褐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鉛黑色
頭部、頸部輝黑色,眼下經頰部至頸側有大型白色塊斑,後頸有白斑;下體黃色,自胸經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為1道黑色縱紋,雄鳥的縱紋較雌鳥寬;嘴黑色,腳青石灰色
紅梅花雀的形態十分優美,全身的羽毛五彩繽紛,令人賞心悦目。雄鳥體羽主要為紅色,並散綴許多小白點,形似珍珠,故名“珍珠鳥”。
頭及喉灰黑,與臉側白斑及頸背塊斑成強對比;翼上具一道醒目的白色條紋,一道黑色帶沿胸中央而下。雄鳥胸帶較寬,幼鳥胸帶減為胸兜
圖片
沼澤山雀 沼澤山雀
綠背山雀 綠背山雀
紅梅花雀 紅梅花雀
大山雀 大山雀

沼澤山雀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山地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也出沒於闊葉林、次生林和人工林,海拔高度從平原到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森林地帶,冬季有時也出沒於林緣疏林灌叢、果園、農田地邊和庭院樹上,有時也出現於城市公園。 [3] 

沼澤山雀生活習性

留鳥。繁殖期間成對或單獨活動外,其他季節多呈幾隻至10餘隻的鬆散羣,有時也與煤山雀、長尾山雀等其他鳥類混羣。性活潑。行動敏捷,在樹冠層枝葉間,尤以近水源和較為潮濕的林地較常見,也常在林下灌木或幼樹枝葉上跳躍覓食。
雄鳥在雌鳥孵卵期間,常在巢外發出“Jing-Jing-Jing。的叫聲,銜食喂飼雌鳥時,多站立枝頭,搦動兩翅,發出“呼-呼-呼”連續而低微的叫聲。
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主要包括松毛蟲、落葉松鞘蛾、象甲、金龜子、梨星毛蟲、巢蛾、尺蠖、夜蛾、螟蛉、卷葉蛾、葉蜂、蝽象、步行蟲、天牛幼蟲、小蠹蟲、蠅、蚊、虻等,其他食物有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果實、種子及植物嫩芽。 [3] 

沼澤山雀分佈範圍

沼澤山雀世界

原產地:阿爾巴尼亞、安道爾、 奧地利、白俄羅斯、 比利時、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保加利亞、 中國、 克羅地亞、捷克、 丹麥、 愛沙尼亞、 法國、 德國、 希臘、 匈牙利、 意大利、 日本、 哈薩克斯坦、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韓國、拉脱維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 盧森堡、 馬其頓、 摩爾多瓦、 蒙古、黑山、 荷蘭、 挪威、 波蘭、 羅馬尼亞、 俄羅斯聯邦、 塞爾維亞、 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土耳其、 烏克蘭、 英國。
遊蕩:芬蘭、 愛爾蘭、 葡萄牙。
起源不確定:阿富汗。 [4] 

沼澤山雀中國

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湖北、四川、貴州、河南、雲南和西藏等省、區(留鳥)。 [3]  [8] 

沼澤山雀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6月。3月下旬或4月初即開始發情4月中旬開始營巢,營巢於天然樹洞中,也在樹的裂縫和啄木鳥廢棄的巢洞以及人工巢箱中築巢,巢洞距地高多在0.5-7米。築巢由雌鳥承擔,雄鳥也常伴隨雌鳥來來往往,營巢時間一般在6-7天。巢呈杯狀,主要由苔蘚、地衣、細草莖、樹皮纖維等構成。內墊以獸毛、羽毛、麻等柔軟物質。巢的大小為外徑8-10釐米,內徑5-7釐米,高5-9釐米,深3-5釐米。巢築好後第二天即開始產卵,每天1枚,每窩產6-10枚。卵乳白色、被有紅褐色斑點,尤以鈍部較為密集,放為卵圓形或長橢圓形,大小為15.2-18.7毫米×11.7-13.5毫米,重1.0-1.8克。孵卵由雌鳥承擔,雄鳥護巢和飼餵雌鳥。孵化期12-14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經過15-17天的餵養,幼鳥即可離巢。 [3] 

沼澤山雀亞種分化

沼澤山雀(9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Poecile palustris brevirostris
Taczanowski, 1872
2
沼澤山雀庫頁島亞種
Poecile palustris ernsti
Yamashina, 1933
3
Poecile palustris hellmayri
Bianchi, 1902
4
沼澤山雀日本亞種
Poecile palustris hensoni
Stejneger, 1892
5
沼澤山雀意大利亞種
Poecile palustris italicus
Tschusi & Hellmayr, 1900
6
沼澤山雀朝鮮亞種
Poecile palustris jeholicus
Kleinschmidt & Weigold, 1922
7
沼澤山雀高加索亞種
Poecile palustris kabardensis
Buturlin, 1929
8
沼澤山雀指名亞種
Poecile palustris palustris
Linnaeus, 1758
9
沼澤山雀俄羅斯亞種
Poecile palustris stagnatilis
C.L. Brehm, 1855
[2] 

沼澤山雀保護現狀

沼澤山雀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4] 

沼澤山雀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