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治學

鎖定
治學,語出魯迅 《書信集·致台靜農》:“ 鄭君治學,蓋用胡適之法,往往恃孤本秘籍,為驚人之具。”“治”意思乃是嚴謹研究學問,温故知新,所以合在一起就是探究知識研究學問。
中文名
治學
拼    音
zhìxué
注    音
ㄓㄧˋ ㄒㄩㄝˊ
解    釋
做學問,鑽研

治學基本解釋

[do scholarly research;pursue one's studies] 做學問;鑽研
治學嚴謹 [1] 

治學引證解釋

指研究學問。
魯迅《書信集·致台靜農》:“鄭君治學,蓋用胡適之法,往往恃孤本秘籍,為驚人之具。”馬南邨《燕山夜話·廣陽學派》:“如果與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相比,那麼,劉獻廷治學的範圍更加寬廣,目的性更加明確,更加講究實用。” [1] 

治學三境界

孔子三境界
談治學 談治學 [2]
第一境界: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包括讀書、練習、複習、實習,甚至包括社會實踐。這是治學的基礎,初級階段。
第二境界: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與志同道合者講談、研討、論辯,從而加深造詣,使學問提升到高級階段。《學記》説,“獨學而無友,必孤陋而寡聞。”第一境界,就是這種“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的淺境界。提升的方法,就是要有“友”,要有“朋”,通過同“友”“朋”的講談、研討和論辯,可以互相啓發,互相促進,思維的火花在碰撞中迸發,於是大家的學問、思想漸漸進入新的境界。這種境界,正如《蘭亭集序》中的“羣賢畢至,少長鹹集”,大家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中列坐其次,“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現代人組織各種“學會”和“研討會”,其實也是為了達到這種境界。
對這兩個境界,《論語正義》這樣解釋:“‘時習’是成己,朋來是成物,但成物亦由成己:既以驗己之修功,又得以教學相長之意。”由此我想,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也不妨認為,“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是孔老夫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提倡並實行的學習觀念。
第三境界: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問有相當造詣之後,卻也沒有受到當權者的賞識和重用,用今天的話來説,就是當不了官,發不了財,評不上職稱……然而也不因此怨恨,仍然安貧樂道,孜孜以求,就象身居陋巷顏淵一樣,那便是隻有極少數人才能達到的“君子”了。
第三境界實際上説的是才與德、治學與修身的關係。我理解,一方面,做學問者要經過“人不知”的磨練才能有所成就。想想看,孔、孟、老、莊、墨這些思想的巨人,哪個不是被當政者所“不知”呢?如果他們官高爵顯,都弄個司寇之類的職位一直做上去,中國的思想史恐怕就要暗淡很多。如果施耐庵羅貫中不是生在那個“九儒十丐”的年代,如果吳敬梓蒲松齡能科場得意,如果曹雪芹一直過着玉粒金蓴噎滿喉的貴族生活,文學史上大概也不會有六大名著。另一方面,孔子強調“人不知”時要“不愠”,也就是保持一種澹泊寧靜的心態。做學問,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至遠。如果在人生的不順、社會的不公面前牢騷太盛,心理太不平衡,一“愠”而棄學從政從商,或者一“愠”而消極怠惰,失去奮鬥的高標,還能在學問上有什麼成就?只有那些心靈超脱塵俗,不為繁華所誘,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人,才能在學問上達到高境界,同時也在心靈上達到高境界。程顥有詩述懷:“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這種豪雄男兒,正是孔子第三境界之“君子”。
王國維三個境界
晚清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其不朽之作《人間詞話》中曾用形象的比喻提出了治學的三種境界或説是三個過程: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一句出自北宋晏殊的《鵲踏枝》又名《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户。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原為念遠懷人之作,王國維卻將其化為人生之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一句意為:一夜秋風,吹盡了樹葉,獨自登上高樓,看到遠方看到天盡頭,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而此處是指:一個人治學,首先要高瞻遠矚,立志高遠。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決心,只有具備了這個條件才會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出自北宋風流詞人柳三變的《鳳棲梧》又名《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原也是懷人之作,意指深情專注於意中人,為了她,骨瘦形銷,衣帶漸寬,絕不反悔。而我們呢,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學’消得人憔悴”。即要覃思苦慮,孜孜以求,猶如熱戀中的情人熱切地、不惜一切地追求着所思。這種執着的追求精神,對於痴情者固然需要,對“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更是不可缺少。
第三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句出自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百千人羣中只尋找一那個,卻總是蹤影皆無。正在沒有什麼希望之時。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側,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還未歸去,正在那裏等待!這裏是指,經過多次周折,經過多次的磨練之後,一朝頓悟,發前人未發之秘,闢前人未闢之境,猶如在燈如海、人如潮的燈節之夜,千追百尋終於找到了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一樣。這是功到事成,這是用汗水贏來的掌聲,是有心血澆灌出來的鮮花。
概括起來,用通俗的話講,這三種境界就是:立下大志,不懈努力,終獲成功。而關鍵在於第二境界,這不純粹是意志的磨練,還是一種人生的考驗。引用路遙的一句話,“只有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種事業。”

治學炎武治學

治學原文

作者:全祖望
凡先生之遊(1),以(2)二馬三騾載(3)書自隨。所至厄塞(4),即呼老兵退卒詢(5)其曲折(6);或(7)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8)坊肆中發(9)書而對勘之。或(10)徑行(11)平原大野,無足(12)留意,則於鞍上默誦諸經註疏(13);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14)書而熟(15)復之。 [3]   (選自《亭林先生神道表》)

治學註釋

(1)凡先生之遊:凡是先生出外遊歷。先生,指顧炎武。  (2)以:用  (3)載:馱,運載  (4)厄塞:險要的關口。  (5)詢:詢問  (6)曲折:詳細情況。  (7)或:有時。  (8)即:靠近,引申為走向。坊肆:街市中的客店。對勘:核對校正。  (9)發:打開  (10)或:有時  (11)徑行:直接行走。  (12)無足:沒有值得。 足:足以,值得  (13)諸經註疏:各種儒家經典著作及註釋疏證。  (14)發:打開  (15)熟:仔細認真。

治學譯文

凡是顧炎武出外遊歷,都用二匹馬三頭子馱着書跟隨自己。到了險要的關口,就叫退休的差役和老兵詢問這裏的詳細情況;有時與平時聽説的不一樣,就到店鋪中打開書,核對校正它。有時直接走在平原曠野,沒有值得什麼留意的,就在馬背上默默地記誦各種經典的註解疏證;有時有所遺忘,就到店鋪中打開書,仔細認真地反覆看它。

治學啓示

1、學習要重視實地考察,尊重有實踐經驗的下層人士,不要迷信書本。
2、學習要認真嚴謹,要温故知新
3、學習要一心一意,主要是態度。
4、研究學問,態度正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