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油葉柯

鎖定
油葉柯(Lithocarpus konishii (Hayata) Hayata)是殼鬥科、柯屬喬木,高通常5米以內。葉紙質,稍硬,卵形,倒卵形,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雌花常着生於雄花序軸的下部,或由少數組成花序,單朵、或很少兼有2朵一簇散生於被灰黃色短綿毛的花序軸上。果序軸粗2-3毫米,有皮孔;殼鬥淺碟狀,包着堅果基部,殼壁上薄下略厚,小苞片闊三角形,中央肋狀突起,緊貼,覆瓦狀排列,被灰棕色甚短的氈狀毛;堅果扁圓形,頂端圓或稍平坦。
分佈於中國台灣中部以南、海南東部。在台灣,生於海拔300-1600米山地常綠闊葉林中;在海南,生於離海岸不遠的緩坡灌木叢中。
油葉柯果實含有豐富的營養,可食用;殼鬥部分,具有多種酚類化合物,有抗氧化之功能。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近危(NT)。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油葉柯
拉丁學名
Lithocarpus konishii (Hayata) Hayata [8] 
別    名
油葉杜仔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殼鬥目
殼鬥科
柯屬
油葉柯
命名者及年代
(Hayata) Hayata,1917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近危、陝西省地方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油葉柯形態特徵

喬木,高通常5米以內,芽鱗密被白灰色絲光質短伏毛,春季抽出的新枝無毛,秋季抽出的被灰黃色短柔毛,二年生枝有略凸起,近圓形,與枝同色的皮孔。葉紙質,稍硬,卵形,倒卵形,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4-9釐米,寬1-4釐米,頂部短尾狀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葉緣有3-6鋸齒狀鈍裂齒,中脈在葉面平坦或微凸起,有時微凹陷,被粉末狀細毛,側脈每邊7-10條,在葉面微凹陷,支脈纖細,尚可見,兩面同色,嫩葉背面脈腋上有小叢毛;葉柄長0.5-1.5釐米。 [1] 
油葉柯
油葉柯(16張)
雌花常着生於雄花序軸的下部,或由少數組成花序,單朵、或很少兼有2朵一簇散生於被灰黃色短綿毛的花序軸上,花柱3枚,長達3毫米,斜展。果序軸粗2-3毫米,有皮孔;殼鬥淺碟狀,高4-8毫米,高15-25毫米,包着堅果基部,殼壁上薄下略厚,厚1.5-2毫米,小苞片闊三角形,中央肋狀突起,緊貼,覆瓦狀排列,被灰棕色甚短的氈狀毛;堅果扁圓形,頂端圓或稍平坦,高10-18毫米,寬20-30毫米,果壁厚3-6毫米,硬角質,無毛,透熟時縱向縫裂,果臍的四周邊緣凹陷,漸向中央部分稍隆起,口徑13-24毫米。 [1]  [9] 

油葉柯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台灣中部以南(南投、屏東至恆春等地)、海南東部(文昌)。在台灣,生於海拔300-1600米山地常綠闊葉林中;在海南,生於離海岸不遠的緩坡灌木叢中。 [1] 

油葉柯生長習性

油葉柯一年中可抽出兩次新梢,且於春秋季各萌發一次花序並開花;春季萌發的花序稱為春花序,秋季萌出的花序稱為秋花序。一年中的第一次抽梢發生於初春,是芽體結束冬季休眠後,在3月以前抽出。春花序由春梢頂稍上的芽體萌出;花序芽體的萌發,發生在3月中旬。 [7] 
油葉柯之花序可分為雄花序及混合花序(雌雄異花同花序)兩類,前者僅有雄花,後者同時具有單性的雄花與雌花,混合花序之雄花在上端,雌花在花序基部。一般而言先萌出雄花序再萌出混合花序。花序萌發以後,在4月至5月間開花,雄花序先開花,隨後混合花序開花,但混合花序上先開雌花,後開雄花。 [7] 
油葉柯於冬季結束後之抽梢以及春季的花序萌發皆非常整齊。同年6月以後第二次新梢的萌發,第二次新梢萌發較不整齊,同一棵植株在6月至8月之間皆有新梢陸續萌發。秋梢生長停止後,即在頂梢數個芽體上萌出秋花序。相較於春季之花序抽出的整齊度,秋季花序的萌發亦較不整齊,從8月到翌年1月花序綻放,其中開花的高峯期為中秋節前後一星期。 [7] 
一般而言,會開花之枝梢上,春花序平均抽出雄花序7個,混合花序4個。秋花序、春花序開放結束後,6月會由開花部位下方之腋芽抽出,第二次營養梢發育良好之第二次梢會在當年秋季開出秋花序,故常可見秋花序下方着生春花花序之小果。秋花序之雌小花亦會產生小果,兩季花之小果一起越冬在春夏間才急速生長,並均在第二年秋末冬初成熟,並脱落。 [7] 
無論春花或秋花,在當年開花後果實直徑在略為增加後,即停滯不再發育,一直到翌年4月起,兩季雌花小果才開始明顯膨大,6到8月再略為停滯後,9月起果徑急速增加,一直到採收為止。 [7] 

油葉柯主要價值

油葉柯果實含有豐富的營養,可食用;殼鬥部分,具有多種酚類化合物,有抗氧化之功能。 [5] 

油葉柯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004年)——易危(VU)。 [3]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近危(NT)。 [4] 
  • 種羣現狀
截至到2004年,由於人類活動,許多低闊葉林及其組成物種已經消失。像中國台灣島上許多其他樟科和殼鬥科植物一樣,油葉柯種羣的數量和規模都急劇減少。根據之前的採集記錄(Liao,1996)和標本室標本,許多油葉柯種羣已經從野外消失,尤其是台灣東部的種羣。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