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油榨街

鎖定
油榨街在貴陽市區南面,清初,因這裏有幾家油榨房而得名。又因這裏是通往、桂的重要關口,扼城南要衝,設有重兵把守,又稱油榨關。
中文名
油榨街
地理位置
貴州省貴陽市南
所屬城市
貴陽市
所屬國家
中國
氣候類型
亞熱帶高原季風濕潤氣候

目錄

油榨街來由

出了貴陽南門之後,是一座被譽為貴州走出西南門户的小鎮。由於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這裏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為了使城內外物資運輸更為便利,官府在此修建起了驛道和關口並派兵把守。由於離城區較遠,給這裏駐守的官兵和過路的商販生活帶來了不便,一些有生意經的市民逐在驛道附近開起了飯館、客棧供來往的商販休息。隨着物資來往頻繁,商販的增多,飯館的生意也日益興隆起來。
為了解決菜籽油供不應求的矛盾,驛道的飯館開始在自己的院落開設起榨油坊,自榨菜油。就這樣,每一家菜館都開起了屬於自家的榨油坊,有時候用不完,就對外銷售。榨油一條街也逐漸形成,為了方便記憶,人們就始稱這裏叫做油榨路。 [1] 

油榨街牌坊文化

油榨街僅存的牌坊:高張氏節孝坊 油榨街僅存的牌坊:高張氏節孝坊
大約在100年前,油榨街就已經聞名中外。
油榨街雖然遠在西南大山之中,但是這裏是貴陽地區最發達的牌坊文化集中地。
據史料記載,貴陽城內有八十多座各類牌坊,而貴陽南門外的油榨街這座小鎮上就有二十多座牌坊,被國外稱為“牌坊街”。
據貴陽地方誌記載,明朝嘉靖年間,貴陽城內有牌坊80多座。到清朝後期,城內牌坊密佈,出了南門,油榨街上就有20多座牌坊。
這裏僅剩一座石牌坊深深地藏在民居之中,從嘉潤路口向南嶽巷往裏走,拐過幾個路口,來到一處民居盡頭,房屋之間的狹小處聳立着一個石牌坊——“高張氏節孝坊”幾個大字清晰可見,頂部的浮雕和雕花依然傳神,牌坊上刻字顯示其建於道光二十一(1841)年,竣工完成於道光二十二(1842)年,為四柱三開間三樓白棉石牌坊。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