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油桐黑斑病

鎖定
油桐黑斑病是由油桐尾孢菌引起的、發生在油桐的病害。為害葉片和果實,病葉初出現褐色小斑,逐漸發展成圓形或受葉脈限制而成為多角形,病葉正面病部呈褐色或暗褐色,背面黃褐色,有時多數病斑連結成大塊枯斑,嚴重時全葉枯死;果實染病後,初期成淡褐色圓斑,隨病斑發展,縱向擴展較快,最後形成橢圓形的黑色硬疤。 [1]  [3] 
油桐黑斑病是油桐主要病害之一,在中國各油桐產區均有發生,其中在貴州、湖南、福建、廣東等地果實上發生甚為嚴重。該病可引起早期落葉和落果,降低油桐產量和出油率。 [1]  [3] 
油桐黑斑病的防治,應採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措施。結合桐林撫育管理,清除初次侵染源,冬春撫育管理桐林時,將病落葉和病落果埋入土中,可減少該病初次侵染源,防治上有很好的效果。 [5] 
(概述圖注:1.病葉病果;2.假囊殼;3.子囊及子囊孢子;4.分生孢子梗;5.分生孢子) [6] 
中文名
油桐黑斑病
別    名
黑疤病
病    原
油桐尾孢菌
為害作物
油桐
為害部位
葉部、果實

油桐黑斑病病原特徵

油桐黑斑病病原為油桐尾孢菌(學名:Cercospora aleuritides Miyake),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叢梗孢目、暗色孢科、尾孢屬真菌。病菌分生孢子梗叢生,淡褐色,單細胞或有1—5個分隔,大小為(22—65)微米×(4—5.5)微米。分生孢子倒棒形或鞭狀,直或彎曲,無色,有2—12個分隔,大小為(25—13.5)微米×(2.5—5.0)微米。有性世代為油桐球腔菌(學名:Mycosphaerella aleuritidis (Miyake) Ou),屬子囊菌亞門腔菌綱、座囊菌目、座囊菌科、球腔菌屬真菌。子囊座叢生或單生,以葉的下表面為多,球形,黑色,直徑為60—100微米,孔口處有乳頭狀突起;子囊束生,圓筒形至棍棒形,(35—45)微米×(6—7)微米;子囊孢子無色、橢圓形,雙細胞,上細胞稍大,(9—15)微米×(2.5—3.2)微米,成雙行排列。 [1] 

油桐黑斑病為害症狀

油桐黑斑病
油桐黑斑病(3張)
病葉初期出現褐色小斑,逐漸發展擴大,由於受葉脈的限制成多角形,背面尤為明顯。葉正面病部呈褐色或暗褐色,背面黃褐色,有時多數病斑連結成大塊枯斑,嚴重時全葉枯焦。後期在高濕條件下,病斑上長灰黑色黴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 
果實染病後,初期成淡褐色圓斑,隨病斑擴展,縱向擴展較快,橫向擴展較慢,最後形成橢圓形的黑色硬疤,病疤稍凹陷,有些皺紋。在病斑上也長有病原菌的子實體。 [2] 

油桐黑斑病侵染循環

病原菌在病葉和病果內越冬,翌春形成子囊殼。子囊孢子成熟後,借氣流傳播,侵染新葉,形成葉斑。葉斑上產生分生孢子,以分生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油桐果實形後,病菌借氣流傳播侵染果實。 [4] 

油桐黑斑病流行規律

油桐生長期內,病害可陸續發生。7—8月果實開始發病,9—10月為發病高峯,引起早期落葉落果。三年桐和千年桐均可發生,但三年桐發病嚴重,三年桐中的葡萄桐更為嚴重。千年桐發病較輕。一般油桐林密度大,濕度高病害易流行。 [2] 

油桐黑斑病防治方法

  1. 冬季結合撫育管理,將病葉、病果深埋土內或集中燒燬。減少侵染源,堅持數年可收到良好效果。 [2] 
  2. 有條件的地方,於3—4月間用0.8—1%波爾多液噴霧,每月1—2次,連續2次可保護桐葉不受侵染。在水源缺乏的山區,可撒施草木灰:石灰(3:2或2:2)的混合劑。6—8月間用上述藥劑保護果實。若能及時防治可控制病害的發生和蔓延。 [2] 
參考資料
  • 1.    孫小茹,郭芳,李留振.觀賞植物病害識別與防治.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7.08:387-388
  • 2.    周豔賓. 油桐黑斑病和炭疽病的發生與防治[J]. 現代農村科技, 2017, (4):22.
  • 3.    謝小東1, 施豔霞2. 油桐黑斑病危害及防治試驗[J]. 現代農村科技, 2016, (12):46.
  • 4.    廣東農林學院林學系森森病蟲害防治教研組.經濟林病蟲害防治.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75.05:21
  • 5.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森林病害.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4.12:172
  • 6.    西南林學院,雲南省林業廳.雲南森林病害.昆明:雲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