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油尖旺區

鎖定
油尖旺區包括尖沙咀、官湧(現稱佐敦)、油麻地旺角大角咀以及部分西九龍填海區。西面及南面是海,北面是深水埗區,東面是九龍城區,以九廣鐵路為界。
油尖旺區,是九龍的重要商業及遊客中心,區內商廈林立,處處展現出都市繁華與活力的一面;此外,區內更有不少著名景點、大型購物商場與特色街道,是遊客訪港必到之地 [1]  ,油尖旺區是香港運輸幹道的中樞。多個港鐵站、機場鐵路、紅磡海底隧道西區海底隧道、天星碼頭、中港碼頭,以及彌敦道西九龍公路九龍南線,以至將來的沙田至中環線、觀塘線延線、中九龍幹線廣深港高速鐵路等交通要道,均集中在本區 [1] 
中文名
油尖旺區
外文名
Yau Tsim Mong District
行政區劃代碼
810000
行政區類別
非政權性地區
所屬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地理位置
九龍半島西南部
面    積
6.55 km²
下轄地區
尖沙咀佐敦京士柏旺角油麻地大角咀等地
電話區號
852
郵政編碼
999077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28.05 萬(2006年)
著名景點
九龍公園
香港文化中心
香港藝術館
尖沙咀鐘樓
機    場
香港國際機場
火車站
紅磡站香港西九龍站
車牌代碼
粵Z

油尖旺區區劃簡介

油尖旺區區徽 油尖旺區區徽
油尖旺區的名字由該區的三個主要區域——油麻地尖沙咀旺角的字首組合而成。
油尖旺區包括尖沙咀、官湧(現稱佐敦)、油麻地、旺角、大角咀以及部分西九龍填海區。該區西面及南面是海,北面是深水埗區,東面是九龍城區,以九廣鐵路為界。

油尖旺區地理環境

香港屬海洋性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清涼且乾燥,春季則和暖多雨,夏季炎熱潮濕,而秋季涼爽,陽光充沛。每年6月至10月或會被熱帶氣旋(颱風)侵襲。

油尖旺區人口統計

2005年,油尖旺區總人口為30.2萬人,佔全港人口的4.4%。

油尖旺區年齡分佈

0–14歲:39500人,佔油尖旺人口的13.1%;
15–24歲:33800人,佔油尖旺人口的11.2%;
25–34歲:52200人,佔油尖旺人口的17.3%;
35–44歲:57400人,佔油尖旺人口的19%;
45–54歲:47600人,佔油尖旺人口的15.8%;
55–64歲:29000人,佔油尖旺人口的9.6%;
65歲以上:42400人,佔油尖旺人口的14%。

油尖旺區性別比例

男:142900人,佔油尖旺人口的47.3%;
女:159000人,佔油尖旺人口的52.7%。

油尖旺區交通運輸

油尖旺區是香港運輸幹道的中樞。九廣鐵路火車站、紅磡海底隧道、天星碼頭、中港碼頭、西區海底隧道,以及交通要道如彌敦道、西九龍快速公路、地下鐵路接駁站等交通要道及設施均集中在本區。機場鐵路九龍站亦位於該區。

油尖旺區建築古蹟

油尖旺區共有28幢歷史建築物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級,其中四幢建築物更列為法定古蹟,受《古物及古蹟條例》保護。當中包括前九龍英童學校、前九廣鐵路總站鐘樓、前水警總部,以及位於天文台道香港天文台

油尖旺區經濟狀況

油尖旺區
油尖旺區(5張)
油尖旺區從南面尖沙咀海旁起,一直伸延至北面的界限街,東面以九廣鐵路為界。油尖旺區由油麻地、尖沙咀及旺角組成。
尖沙咀和旺角是商貿金融中心,銀行、保險、地產、股票、出入口生意和專業服務等均十分蓬勃。香港天文台也位於尖沙咀。
旺角是當地人購物的熱門地段,區內人口稠密,設有著名的露天市場。街道兩旁的風土人情可以讓遊客真正地體驗香港民眾的生活。
旺角一如其名,由早到晚都是人車彙集地方,為九龍區的心臟地帶。旺角街頭的店鋪是香港消費、美食潮流的指針。街頭小食如芝士蛋糕沙冰牛油粟米粒等,涉及旺角大街小巷。此外,旺角的購物熱點還有女人街通菜街)、信和中心先達廣場花園街花墟、雀島市場等,各具特色。
油尖旺區是香港的主要購物和零售中心,尖沙咀的商場、百貨公司及時裝店,油麻地和旺角的零售、批發商鋪和小販市場區,為香港居民及遊客提供各式各樣的貨品。較特別的是前九廣鐵路總站鐘樓,以及鳥、魚、花香逍遙遊。
尖沙咀是商業和旅遊中心,區內共有200多間酒店、賓館及旅舍,由於香港文化中心香港藝術館香港科學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理工大學九龍公園均坐落於尖沙咀,此區亦成為香港重要的文化、教育和康樂中心。
油麻地與旺角屬人煙稠密的舊式商業和住宅區,只有少量土地供社區設施及休憩之用。區內的舊式樓宇大多在戰後不久落成,通常作商業與住宅等混合用途。大角咀旺角區唯一的輕工業區,其中部分樓宇作商業和住宅用途。

油尖旺區社會事業

油尖旺區基礎設施

油尖旺區的主要康樂設施包括:香港體育館九龍公園、官湧體育館、京士柏曲棍球場、京士柏遊樂場旺角大球場麥花臣遊樂場、界限街一號及二號體育館、界限街遊樂場、旺角文娛康樂體育會林百欣中心、花園街體育館、詩歌舞街遊樂場、園圃街雀鳥花園樂羣街公園晏架街遊樂場。
油尖旺區亦是中西藝術、現代與傳統歷史文化的寶庫。香港文化中心、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榕樹頭公園,再加上西九文化區,令此區成為香港重要的文化、教育和康樂中心。而區內共有37幢歷史建築物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級,其中5幢建築物更列為法定古蹟,即前九龍英童學校、前九廣鐵路鐘樓、前水警總部、香港天文台及油麻地窩打老道東華三院文物館,並受《古物及古蹟條例》保護。 [1] 
此外,油麻地與旺角結集了舊式商業大廈和住宅,當中不少商廈在戰後不久落成,主要作商住混合用途,不少現已納入市區重建局的保育計劃中,如:洗衣街波鞋街)重建計劃、旺角街區活化計劃及太子道西及上海街保育暨活化項目等。 [1] 

油尖旺區教育事業

大專院校

油尖旺區風景名勝

位於尖沙咀天星碼頭廣場側的鐘樓於1915年在現址矗立,高44米,樓頂裝有7米高的避雷針建築風格充滿殖民統治時代的色彩。鐘樓是1916年落成的舊九廣鐵路總站大樓唯一保留下來的建築物。鐵路總站於1975年遷往紅磡,舊火車總站大樓拆卸,鐘樓則保留下來,成為尖沙咀的地標。鐘樓於1990年列為法定古蹟,亦是尖東海濱長廊的起點。
福德古廟
福德古廟又名尖沙咀土地廟,是尖沙咀唯一的華人廟宇,建於1900年,供奉福德土地。
前九龍英童學校
前九龍英童學校於1902年落成,是典型的維多利亞時代建築物。這幢樓宇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為居港外籍僑民而設的學校建築。因應本地的氣候,建築物設有寬闊的走廊、高聳的天花和金字塔頂。這建築物在1991年列為法定古蹟,現用作古物古蹟辦事處,每逢週五下午特設免費導賞服務,供遊人參觀。
海港城
位於尖沙咀天星碼頭旁的海港城,共有700多家商鋪和時裝店、而海港城所在的廣東道,更是世界名牌旗艦店的集中地,潮流薈萃。海港城有50多家食肆、兩家電影院和三家酒店,為顧客提供“一站式購物”樂趣。整個商場由四個互相連接的購物區組成,分別是海運大廈馬哥孛羅香港酒店商場、海洋中心及港威商場,各具特色。
香港體育館
香港體育館(簡稱紅館)於1983年4月27日開幕。體育館的設計非常特別,外形呈倒金字塔狀,室內沒有一條支柱。館內設有12500個座位,是設備完善的室內多用途場館,適合舉行不同類型的活動,演藝節目、文化表演、國際體育賽事以至大型會議及聚會均宜。
香港文化中心
香港文化中心位於尖沙咀海傍,其獨特的陡坡外形至為突出。香港文化中心配合香港藝術館和香港太空館,匯聚成文化藝術集中地。
文化中心設有音樂廳大劇院和劇場。華麗的音樂廳呈橢圓形,可容納約2000名觀眾,適合各類型的音樂演出。大劇院有1730個座位,適合舉辦歌舞劇中國戲曲、歌劇、舞蹈等節目。國際級大型音樂劇《歌聲魅影》與《孤星淚》均曾在此上演。劇場則可容納300至500名觀眾,是推廣實驗話劇和舞蹈的好埸地。館內亦設有展覽館、排練室及會議室等,開放給市民租用。文化中心廣場也是舉行各類户外展覽、節日活動、比賽和表演的理想地方。文化中心提供導賞服務,以便訪客參觀中心的各項設施。
香港藝術館
香港藝術館創立於1962年,最初設於大會堂高座,至1991年遷往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旁的現址。館內設有多個展覽廳,藏品總數逾15700件,包括中國書畫和古代文物精品、具歷史意義的畫作及本地藝術家創作等。藝術館尚有其他有關藝術教育與推廣活動的設施,包括演講廳、工作室、藝術參考圖書館、藝術館之友室及藝術館商店。
香港歷史博物館
香港歷史博物館原位於九龍公園,至1998年遷往尖沙咀東部香港科學館側,是一座綜合性的現代化博物館大樓,藏品數量逾90000件。新館佔地17500平方米,其中8000平方米為展覽場地,包括可供舉行臨時展覽的專題展廳,以及面積達7000平方米的長期展廳。名為“香港故事”的長期展覽,是新館的焦點所在。這個展覽透過生態造景、全景螢幕、實景擺設、互動節目等多元手法,介紹香港六千年的歷史,展廳包括地貌與氣候展覽廳、生態環境展廳、史前展廳、歷史朝代展廳、民俗展廳、鴉片戰爭展廳、早期香港發展展廳、日佔時期及現代都市展廳。博物館大樓內還設有演講廳和活動室,供舉辦教育及推廣活動。
香港天文台
香港天文台在1883年落成,坐落於九龍公園對面的小山丘上。天文台早期的工作包括觀測氣象和地磁,以及根據天文觀測資料測時,由1884年起始作定時氣象觀測。一百多年來,天文台一直肩負本港天氣監測和預報的重任。
香港天文台主樓是一幢富殖民地色彩的長方型磚屋,樓高兩層,外牆經過粉飾,並建有拱形窗門、長廊及涼廊。天文台在198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香港科學館
香港科學館於1991年4月正式啓用,樓高四層,共有16個展區。館內展品約500件,涉及的科學範疇十分廣泛,包括電腦、機械人、運輸、通訊、生命科學、食品科學氣象學、地理和家庭科技。館內約七成展品為互動展品,可讓參觀人士親身發掘科學的奧秘。館內最為矚目的展品為“能量穿梭機”,是世界上同類型展品中最巨型的一件,參觀人士可觀看多個圓球在兩座22米高的能源機械塔之間滾動,展示能量與運動的轉化。遊客亦可以駕駛模擬控制的飛機或汽車、與電腦鬥智或測試自己的反應和感知能力。科學館是人類與科學交流的地方,館內並設有導覽廳、實驗室、能源效益中心、電腦室和兒童天地,歡迎訪客使用和參觀。
香港太空館
香港太空館位於尖沙咀海傍,在1980年10月正式揭幕,向市民推廣天文和太空科學知識。太空館外觀呈半蛋形,是九龍半島的獨特標記。東翼的天象廳設有全世界其中一個最大的天象放映館,除了經常播放天象節目和全天域電影外,更是世界上第一座擁有全自動天象節目控制系統的天文博物館。館內亦設有多個展覽廳及演講廳,專題介紹太空科學與天文學的知識。太空館亦設有禮品店,供天文愛好者選購精品和書籍。
洪聖殿
洪聖殿位於大角咀福全街,原為界限街與大角咀道交界福全鄉原址的廟宇。1928年,政府重新發展福全鄉,廟宇亦遷往現址。為紀念福全鄉,廟前的街道命名為福全街。洪聖殿內現存有清光緒七年(1887年)的銅鐘及1930年遷建廟宇的重修碑記。廟內主祀有海神洪聖,並配祀黃大仙、觀音、地藏、北帝等神只。洪聖殿已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物。
玉器市場及玉器街
位於油麻地甘肅街及炮台街交界的玉器市場於1984年啓用,是選購玉器紀念品的好地方。市場由兩個相連的場地組成,東面的場地約有三百多個檔位,西面則約有100個檔位。這些檔位售賣各類玉器,價錢由數元至數十萬元不等,顧客包括本地人及遊客。
在西面的場地,有代人寫信的檔位,提供多元化服務,包括中國書法、代寫中、英文信件、填寫申請表格和報税單,屬難得一見的古老行業。
玉器市場旁甘肅街與佐敦道之間的一段廣東道俗稱“玉器街”,有超過100家玉器商店,售賣較高檔次玉石製品及首飾,同時亦提供玉石和寶石鑑定服務。
九龍公園
九龍公園 九龍公園
九龍公園是尖沙咀鬧市中的淨土綠洲。公園在1970年6月24日正式啓用,並於1989年重建。公園佔地13.47公頃,設有多個主題花園、鳥湖百鳥苑圖騰柱、樹木研習徑及符合國際標準的室內温水泳池等等。公園逢星期日設功夫閣,有中國傳統武術和文藝表演。遊人在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下午,亦可在公園長廊的藝趣坊買到精緻的手工藝品
諾士佛台位於香港天文台側的小山丘上,以特色酒吧及餐廳聞名,並有“九龍蘭桂坊”之稱。這裏有不少異國風情的餐廳,提供土耳其俄羅斯西班牙、日本等各國美食,在黃昏至入夜時分最為熱鬧。不論是浪漫約會或是知己暢聚,諾士佛台都是上佳之選。
朗豪坊位於旺角的心臟地帶,是市區重建局鷹君集團合作興建的三合一大型發展項目,總面積達180萬平方呎。朗豪坊是由三個主要項目組成,包括:
  • 一座60層高甲級辦公室大樓,坐擁維港全景及整個九龍半島景觀;
  • 一家提供665個房間的五星級酒店;
  • 一座樓高15層,設有超過300間潮流名店、食肆及娛樂場所的大型購物中心,其中通天廣場內的數碼天幕及通天梯,是朗豪坊購物中心最矚目的焦點。
雷生春
雷生春由建築師布爾先生設計及興建,約在1931年落成,現為一級歷史建築,建築特色是有貫通且寬闊的臨街外廊(俗稱“走馬騎樓”)。這裏的地面樓層曾是雷生春跌打藥店,上層則為住所,代表着以前下鋪上居的生活方式。
雷生春現已改建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雷生春堂。大樓的地面是涼茶館及展示區,一樓至三樓為中醫藥診所。地面展示區免費開放,您也可以預約免費導覽服務,參觀其他樓層。
這個位於花墟道、園圃街、太子道西與園藝街一帶的旺角鮮花墟巿(旺角花墟)源於20世紀40年代,時至今日,已由當初的街頭擺賣發展至現時商鋪經營。旺角花墟是全港最大型的鮮花零售及批發市場。該地段聚集了超過100家鮮花零售和批發商店,出售的鮮花不單來自本地花農,也有世界各地進口的品種。除售賣鮮花外,該處的商鋪亦出售盆栽仿真花、擺設和園藝材料等,是愛花之人必到景點之一。
彌敦道
彌敦道是九龍區的主要道路之一,由尖沙咀海傍一直伸展至九龍半島以北的界限街。這條著名的街道是九龍半島最早建築的道路,在1860年開始修築,初名“羅便臣道”,後由1904年上任的總督彌敦下令擴建,並於1909年改名為“彌敦道”。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現在街道兩旁均是商業和住宅樓宇,高廈林立。佐敦至尖沙咀一段彌敦道是繁忙的購物區,入夜後,大道兩旁商鋪及酒店的霓虹招牌五光十色,閃爍生輝,遊人絡繹不絕。
水月宮(觀音廟)
農曆正月二十六日是觀音開庫的日子,每年均有逾萬名善信於當天到水月宮向觀音“借庫”。水月宮內存放光緒十年(1884年)的洪鐘及1927年重修碑記。水月宮主殿供奉觀音,配祀包公、龍母和六十花甲太歲,另外兩個廂房分別為書院及公所。水月宮已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物。
天際100香港觀景台坐落於香港最高的環球貿易廣場100樓內,是香港最高的室內觀景台,訪客可以360度鳥瞰整個維多利亞港的美景。天際100香港觀景台設有大型的多媒體互動展覽,生動地介紹香港獨特的歷史及文化,讓訪客深入瞭解香港。
波鞋街
旺角登打士街亞皆老街之間一段百餘米長的花園街俗稱“波鞋街”,這裏匯聚了數十家運動用品店,除提供大量時款運動鞋體育用品外,更有限量版特別版波鞋發售,每天遊人絡繹不絕。
聖安德烈堂
聖安德烈堂位於尖沙咀彌敦道,是香港其中一座聖公會教堂,會眾來自世界各地。教堂獲遮打爵士捐款,由政府批出67500平方呎土地,於1906年建成。教堂大樓呈十字形,右面為一座飾有彩色玻璃的鐘樓,屬於典型的哥德式紅磚建築物。後面山坡上的建築物則為前女傭及管理員宿舍,於1910年左右興建。日治時期,教堂曾被改為神道教聖壇,牧師也被扣押。牧師樓則用作神道教祭司與日本在港特務首領的居所。教堂在1959年恢復原貌,並於1979年增建一座基督教中心,提供更多服務和活動。每逢禮拜日,教堂也會提供英語及普通話崇拜。聖安德烈堂已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物,並於2006年獲頒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優秀獎。為了提供現代設施所需的空間,教堂於2012年開始進行擴建,新教堂將命名為“生命中”,現已開幕。
天星碼頭
自1898年起,綠白兩色的天星渡輪每天穿梭港島及九龍兩岸。乘客可從尖沙咀的天星碼頭登船,沿途飽覽維港兩岸景色,一嘗這譽為“人生五十個必到景點”的滋味。
天星小輪有限公司於1898年5月1日成立,公司取名源於屬下船隻的名稱皆有“星”字。當時渡輪每40分鐘至1小時一班,行程往返中環畢打街及尖沙咀九龍角,而每星期則有兩天(星期一及星期五)暫停服務,以便為船隊補充燃料。現時渡輪已增至約6至20分鐘一班,行程往返尖沙咀及中環/灣仔。乘坐小輪渡海只需8分鐘,乘客沿途可飽覽維港兩岸怡人的景色。
廟街因毗鄰油麻地天后廟而得名,亦稱為“男人街”。因為該處大部分攤檔出售的貨品均以男性顧客為對象。部分攤檔在下午二時開始營業,但最熱鬧的時間是晚上七時之後。廟街攤檔以售賣價格相宜的商品為主,包括趨時的服裝、牛仔褲、手袋、鐳射唱片、鐘錶及打火機等。
廟街食檔林立,各類海鮮及地道食品均有出售。除了食物款式多和價錢大眾化外,該處的環境和熱鬧氣氛,也是吸引顧客的原因。
在廟街天橋底,占卦的算命先生和專業奕棋者在火水燈旁聚集,而榕樹頭外圍則有人表演粵劇摺子戲,甚至演唱中西流行曲。
星光大道
尖沙咀海濱長廊近新世界中心一段是為著名的星光大道,於2004年4月正式開放給市民和遊客參觀。星光大道地面裝嵌了香港電影界幕前巨星和傑出幕後工作者的紀念牌匾和手印。遊客漫步星光大道,不但可以飽覽東方之珠的優美維港景緻,並可回顧香港電影發展的里程碑,亦可與武打巨星李小龍及本地動畫代表麥兜的銅像合照。此外,在星光大道上欣賞每晚舉行的幻彩詠香江,視野和位置都是絕佳的。
位於九龍公園旁的清真寺,原是為印度裔信奉伊斯蘭教的英籍士兵而建的小型清真禮拜堂。該寺原設於1892年建成的威菲路軍營側。
由於威菲路軍營其後闢作九龍公園,加上回教徒數目日增,故舊清真寺拆卸重建。新寺於1984年落成,樓高四層,佔地1500平方米,內外均以白色大理石建造,採用傳統的伊斯蘭建築設計,屋頂呈桃形,四角建有尖頂宣禮塔,可供3500人同時禮拜,是全港最大的回教寺院。
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簡稱西九)位於西九龍填海區南端,佔地40公頃,其中23公頃將闢作休憩空間,供公眾享用。西九將分階段提供15個不同種類和規模的表演藝術場地,包括大型表演場地、音樂廳、室樂演奏廳、戲曲中心、大劇院、中型劇院和黑盒劇場。此外,西九將興建一所具備博物館功能,並聚焦20至21世紀視覺文化的文化設施(“M+”),以及專注於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的展覽中心。西九亦將設有零售、餐飲和娛樂設施,以及住宅、酒店和辦公室。按現時計劃,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已經於2013年開始建造小型展覽館、西九中央公園部分地方及戲曲中心。至於其他納入第一期發展的主要文化藝術設施,將於稍後落成啓用。各項文化藝術設施自2015年起分階段落成啓用。
西九是香港特區政府為支持香港文化藝術發展所作出的一項重要策略性投資。西九將提供香港文化藝術界長遠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以及促進文化和創意產業的有機發展。西九將發展成具備世界級文化藝術設施、卓越人才、地標式建築及優質節目的綜合文化藝術區,併成為提高生活質素的推動力,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文化門廊。
天后廟
天后廟位於油麻地廟街近眾坊街(俗稱“榕樹頭”)一帶。廟宇分為五部分,其中為紀念天后娘娘(道教的鎮海女神)而興建的部分佔地最廣。其他部分則包括觀音樓、城隍廟、觀音樓社壇,以及在最右方供算命先生專用的地方。
天后廟始建於1870年,後因風災摧毀,在1890年重建。廟內保存大量珍貴文物,對研究油麻地區歷史及社會發展,有極大價值。這座古廟已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
尖沙咀海濱長廊
尖沙咀海濱長廊是尖沙咀的旅遊勝地。長廊由尖沙咀天星碼頭一直伸延至紅磡維多利亞港香港島的美麗景色盡入眼簾。絢麗景緻不但引來世界各地的遊客,更吸引大批攝影愛好者前來取景拍照。海濱長廊不單是一家大小散步的好去處,也是情侶及青少年聚集的熱門地點。每逢農曆新年,數以萬計市民湧到此處,觀賞維港煙花匯演。
通菜街(金魚街
位於旺角道水渠道的一段通菜街俗稱“金魚街”。該地段開設了約50間水族店和寵物店,售賣不同品種的觀賞魚和水族用品,以及貓、犬、蜥蜴、龜、蛙等寵物。金魚街已成為遊人選購觀賞魚、水族用品及寵物的好去處。
通菜街(女人街)
女人街是指亞皆老街與登打士街之間的一段通菜街,是本地居民及遊客的熱門購物地點。該處的攤檔由中午營業至晚上,出售各式各樣的廉價貨品,包括服裝、手錶、手袋、化妝品、飾物、家居用品及玩具。女人街早期以出售女性時裝而得名,是購買平價貨的勝地。
油麻地警署在1873年初建於上海街與眾坊街交界,在1922年遷往廣東道現址。警署極富英國愛德華時代建築特色,已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物。
園圃街雀鳥花園
雀鳥檔雲集的康樂街,即著名的“雀仔街”,因市區重建而於1997年中清拆。為保留這世界知名的香港特色景點,政府把園圃街附近一幅用地發展為主題花園,命名“園圃街雀鳥花園”。
佔地約3000平方米的園圃街雀鳥花園約有70個攤檔,售賣各類雀鳥、鳥籠及飼料等。花園採用中國亭園式建築,優美雅緻,吸引不少遊人及雀鳥愛好者前來參觀。
1881/前水警總部
坐落於尖沙咀廣東道,前身是建於1884年,擁有逾120年曆史的前水警總部,具維多利亞的建築特色;當中包括前水警總部主樓、前馬廐、前報時塔、前九龍消防局及前已婚職員宿舍。前水警總部為現存最古老的政府建築之一,於199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2003年,長江實業投得此建築的發展權,成為香港第一個由私人蔘與發展的古蹟活化再用項目。
項目中保留了建築物的原貌,並加入了購物、飲食、娛樂等元素,成為文化旅遊、購物消閒的一個好去處。 [2] 

油尖旺區歷史簡稱

油尖旺區油麻地

油麻地原指今天榕樹頭天后廟附近一帶,在1866—1896年的地圖已有記載。根據天后廟內同治九年(1870年)所立碑記,當時該地被稱為“麻地”,至光緒元年(1875年),麻地已改名為“油麻地”,據説其得名,和當時天后廟前的廣場為漁民曬晾船上麻纜的地方有關。後來附近的居民不斷增加,船舶日多,有商户經營修補漁船所用的桐油及麻纜,故被稱為“油麻地”。
該地在19世紀70年代已甚為繁榮,街道樓宇井然有序。其建設雖不及尖沙咀早,但若論商業繁榮的程度,油麻地則居首位。其中以今天的廟街,炮台街及榕樹頭一帶為什。由於當時九龍的租金較港島為便宜,不少華籍工匠及商人遷來油麻地居住,加上當地原有的艇户及漁民,該區人口由1897年的8000多人急升至1907年的17000多人。
1906年,香港發生了一場嚴重的風災,損失極為巨大。於是政府在1909年通過的"建築避風塘條例",決定在油麻地興建避風塘。於是官湧山(今官湧街,街市及球場一帶)被夷平,所得土石用作填平旺角至油麻地一帶的淺灘及建築防波堤。另外,海旁淺灘建成渡船街。整項工程於1915年完成。油麻地往後不斷髮展,成為油尖旺區其中一個最繁盛的地區。

油尖旺區尖沙咀

在數百年前,尖沙咀又名“香步頭”,是昔日販運香料的碼頭。昔日東莞一帶遍植香木,香木樹根所榨得的汁能作香料,名為莞香。由於香港水路交通便利,故香料會先集中販運至尖沙咀,再用船運至港島黃竹坑石排灣,然後從水路運往內地。在明代已發展成一聚落。
尖沙咀一名,早在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至1619年)所編的“粵大記”已經出現。其得名乃是由於該處海水為官湧山所阻,南端形成一個長及尖的沙灘,在地形上十分明顯。在一百多年以前,該區已有尖沙頭村,尖沙尾村及官湧村
鴉片戰爭(1840年至1842年)以前,鴉片走私猖獗,尖沙咀海面為鴉片躉船經常停泊之所,其時清廷已派兵在官湧防守。道光十九年(1839年),英國水兵於尖沙咀借醉行兇,毆斃村民林維喜,事件引發了“官湧之戰”及“九龍之戰”,揭開鴉片戰爭的序幕。林則徐為了加強防務,於1840年分別在尖沙咀及官湧山上興建炮台,設有官署,兵房,神廟及火藥庫等建築物,派駐75名士兵防守。翌年,因着炮台孤懸海外,下令撤防。後來兩座炮台均在鴉片戰爭中為英軍所佔,遭英軍炸燬及拆卸。今日官湧街及炮台街便是昔日的遺址。
北京條約》簽訂以後,英人正式接管九龍半島,致力將尖沙咀發展成為一個軍事及洋人住宅區。街道如彌敦道海防道廣東道等先後開闢;另外,香港天文台、海軍船塢、水警總部、尖沙咀警署、天星碼頭、九廣鐵路總站等先後落成。20世紀的尖沙咀已發展成一個繁榮的區域。

油尖旺區旺角

旺角,得名於昔日的“芒角村”。據《新安縣誌》記載,二百多年以前,當地有一條芒角村,屬客家村落,坐北向南,背枕小山,溪流回繞,人口眾多。大約位於今弼街與通菜街,花園街一帶。而芒角村的得名,則是據説在昔日豉油街新填地街一帶,有一突出海濱的小山丘,山丘上長滿芒草,故被稱為“芒角咀”,部分附近的漁民稱之為“望角咀”,取其可遠望海邊石角之意。
昔日的芒角村是田疇交錯的積水菜田,村民以種西洋菜通菜(甕菜)及種花為生,今日區內的西洋菜街,通菜街及花園街之得名起源於此。後來因輪植西洋菜及通菜的田地盛產蚊蟲,易於傳染疾病,菜地被迫遷離。菜田被填平以後,居民轉為從事洗衣,染布等工作,便產生了洗衣街,染布房街等的街名。
1909年,香港政府在油麻地及芒角咀一帶進行填海工程,興建避風塘。芒角咀及芒角村,遂被開闢為碼頭及街道。至1930年,“芒角”已被轉音為“旺角”,取其興旺之意,但其英文名字旺角仍沿用至今。1941年,旺角漸發展成工業區,制煙廠、棉織廠及五金廠林立,製成品遠銷世界各地。隨着香港的經濟起飛,旺角更發展成一個人口稠密的商住地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