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鱒

鎖定
河鱒又名貓魚、亞東鮭、山溪高尾鮭,是鮭科鱒屬魚類。河鱒是1870年從英國移植印度北部,而後引進到西藏亞東地區。 [1] 
主要分佈在歐洲的北半球寒冷地帶,像愛爾蘭、冰島以及注入芬蘭灣的諸河流,均有河鱒的生存。在中國西藏的分佈只見於亞東(卓姆河)。 [2] 
中文名
河鱒
拉丁學名
Salmonidae
別    名
貓魚
亞東鮭
山溪高尾鮭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鮭形目
鮭科
鱒屬
河鱒

河鱒生活習性

河鱒圖片 河鱒圖片
河鱒以水生昆蟲和甲殼動物為食。消化道長為體長的1.1倍。生活在河川的山間河段,水流湍急,底質多為石頭的洄水處。 [2] 
鮭鱒魚類還具有以下生物學特性。
多數種類都存在着降海型和淡水型兩個生態類羣。降海型是海淡水洄游類羣。淡水型棲息於淡水水域,但許多種類也適於海水生活。可以實施淡水也可實施海水養殖。
除駝背大麻哈和巖女大麻哈魚外,其他鮭鱒魚0.2~15克的稚幼魚體側擁有7~12個標誌幼稚魚發育期的幼鮭斑(Parr﹒mark)。馬蘇大麻哈魚降海型中的河流殘留羣及淡水型種羣的山女鱒,幼鮭斑終生不消失,以其幼稚形態終老一生。
鮭鱒魚類都在淡水溪流沙礫河底產卵繁殖,少數種類在湖泊有水流的沙礫底處產卵。卵粒大,粒徑多為4~6㎜,是分離沉性卵。
鮭鱒魚都是肉食性兇猛魚類,主食水生或近水昆蟲、蝦類、小型魚類及蛙類等。大型個體有的攝食蛇、鼠類。降海種類也攝食頭足類、浮游腔腸類等。許多種類經馴飼後,喜食人工餌料。 [3] 

河鱒分佈範圍

河鱒主要分佈在歐洲的北半球寒冷地帶,像愛爾蘭、冰島以及注入芬蘭灣的諸河流。1870年從英國移植印度北部,而後引進到西藏亞東地區。在中國西藏的分佈只見於亞東(卓姆河)。 [2] 

河鱒形態特徵

河鱒圖片 河鱒圖片
亞東鮭體長,側扁,梭形。頭較小,側扁。嘴短而鈍。口大,前位。口裂傾斜。犁骨突起較長。頜骨、舌骨及犁骨均有細小而鋒利的牙齒。頜骨及犁骨的牙齒排列呈長條狀。頜骨齒單行,兩側約20枚。犁骨齒雙行,約13枚。上頜骨發達,向後伸延稍超過眼後緣。眼大,位於頭側稍前方。鰓孔大,假鰓必達,鰓膜與峽部不相連。鰓耙細長,排列較疏。尾柄粗短。鱗小;背鰭、尾鰭及胸鰭等之基部均被以易脱落之鱗片。鰓蓋骨上亦覆易脱落之鱗片。
背鰭細弱,無硬棘;其後緣略平直;其起點位於體中央的稍前方。脂鰭小,不發達,但後緣可遊離活動;其長約等於眼間距,其基部約與臀鰭基末端相對。胸鰭鰭末端略鈍,其長佔胸鰭基至腹鰭基間距的51.5-56.8%。腹鰭末端略圓,其長佔腹鰭基至臀鰭起點間距的62—74%;其起點與背鰭第4—6根分支鰭條相對。臀鰭短,後延不達尾鰭基部。尾鰭寬(故亦稱寬尾河鮭),後緣向內凹陷,略呈弧形,上下葉末端略圓。
體色:生活時,體有螢光,體背綠褐色,體側越至下部越淡,腹部幾為白色。頭及魚體背面和背鰭、胸鰭均有不規則的黑色斑點;側及背鰭、尾鰭具綠色、紅色及黑色斑點;這些斑點不規則地分佈於側線上下,但側線之下綠色斑點較少。因該魚顏色極為鮮豔美麗,故當地稱之為“花點魚”。福爾馬林浸製標體:該魚出水不及半小時,體色鮮豔程度即顯著減退。兩三天後黑斑點突出;一個月之後,螢光脱褪,體色褐灰色,綠色斑點消失,帶有白圈的紅色斑點只在側線上下可見。
側線鱗105—120。第一鰓弓鰓耙數為17—19枚。鰓蓋條10—12。幽門盲囊約36個。
亞東鮭全長172—258毫米,平均209.7毫米。體長149—199毫米,平均177.5毫米。 [2] 

河鱒生長繁殖

鮭鱒魚類以其只能在低温水域中繁衍、生長、正常生長的上限水温很低、沒有明顯的下限温度的生物學特性區別於其它魚類。
鮭鱒魚類是短日照型魚類,在自然光照時間逐日變短水温逐日降低的秋、冬季,性細胞發育完熟。性腺發育對光照時間的變化很敏感,光照變化可以改變其成熟期,人們可以利用這一特點,通過改變光照的方法,使其在需要的時期產卵繁殖。
繁殖季節多在11月至翌年2月,繁殖高峯期是12~1月。冰封期長的地區,有些種類在溪流開始解凍餌料生物開始繁衍的春季繁殖,繁殖水温都在8℃以下。
性腺發育、成熟、受精、胚胎髮育及稚魚孵化的上限水温是13℃。超過13℃性腺發育失常,稚魚畸形率增多。
性腺成熟、受精、胚胎髮育及稚魚孵化、發育沒有明顯的下限温度。在0.5℃水温下,胚胎仍可正常發育、孵化。
受精後胚胎髮育長達300~600度·日,完成仔魚發育進入稚魚期後孵化出膜,剛一孵出便是稚魚,稱為孵化稚魚。
生長最適水温是8~20℃,高於21℃,代謝強度、飼料效率、抗病力降低,25℃下會很快死亡。
沒有明顯的生長下限水温,只要水不變成冰即能攝食生長。
終生棲息於高透明度、高溶解氧的流水環境中。
主要因以上生物學特性,歐、美及日本習慣上稱鮭鱒魚為冷水魚。做為外來語,中國也引用了這一詞彙。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