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頭鄉

(雲南保山市龍陵縣下轄鄉)

鎖定
河頭鄉位於東經 98°35'-98°33', 北緯 24°29'一2442' 之間,屬亞熱帶高原氣候。在縣城西部 ,距縣城龍陵29 公里,全鄉國土總面積 156 平方公里,鄉轄 5 個村民委員會 ,81 個村民小組,其中有阿昌族 5 個村民小組,是保山市的阿昌族聚居區。鄉內最高海拔 2300 米,最低海拔 920 米 ,屬明顯的立體氣候,年平均日照 2071-2192 小時,年平均氣温 13 一17℃, 全年無霜期 216-260天,年平均降雨量為 2200 毫米,森林覆蓋率達 62.8%, 居全縣第二位。
中文名
河頭鄉
經    度
東經 98°35'-98°33'
緯    度
北緯 24°29'一24°42'
氣候類型
亞熱帶高原氣候
村民委員會
5 個
國土總面積
156 平方公里

河頭鄉歷史概況

河頭鄉 河頭鄉
河頭鄉的前身是西河鄉。
1949年10月,建立西河鄉人民政府,屬慈溪縣莊橋區管轄。
1950年7月,由西河鄉劃分為河頭、西顧二個鄉,建立西河鄉人民政府、西顧鄉人民政府;1954年8月劃歸鎮海縣;10月隸屬新建的駱駝區。
1956年2月,河頭、西顧二鄉合併,建立西河鄉人民委員會,設黨總支。
1958年10月,縣市合併,實行公社化,建立西河、河頭大隊(管理區)。
1961年10月,西河、河頭大隊合併,建立西河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62年6月,劃分為西河、河頭公社;1966年10月,西河公社併入河頭公社。
1968年6月,成立河頭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實行“一元化”領導,1970年5月復建黨委。
1980年12月,撤銷公社革委會,建立公社管委會。
1983年10月,取消公社,建立河頭鄉人民政府。
1985年10月,撤縣劃區,河頭鄉劃歸鎮海區。
2001年9月,撤銷河頭鄉,建立九龍湖鎮。

河頭鄉主要領導人

中共九龍湖鎮(河頭鄉)黨委、政府歷任主要領導
1949年10月,任慶芳任西河鄉鄉長。
1951年1月,邱崇德、孫原寶先後任西顧鄉鄉長,1954年5月建立黨支部,顧長春任支部書記。
1951年3月,管富康、俞彩斌、顧明章、葉先立先後任河頭鄉鄉長;1954年7月建立黨支部,朱瑞照任支部書記。
1956年2月,顧長春、嚴錫彪、葛子和、王金德先後任西河鄉黨總支書記,葉光立、葉浩昌、袁欽華先後任鄉長。
1958年10月,楊信昌、邵嘉祿、朱秀康先後任西河大隊黨總支書記,張明良、鄭祥華、葉聖甫任大隊長;項熊虎、王立雄先後任河頭大隊黨總支書記,金立餘、張瑞林、王文雄先後任大隊長。
1961年10月,朱秀康、方永法先後任西河公社黨委書記,袁欽華任主任。
1962年6月,張文蓮、應志康、方永法先後任河頭人民公社黨委書記。朱秀康任主任。
1968年6月,應志康、樂良成、方永法、鄭英偉先後任河頭鄉人民公社革委會主任,1970年5月起先後兼任黨委書記。
1980年12月,鄭英偉、楊信康先後任公社黨委書記,楊信榮、戴松茂任管委會主任。
1983年10月,楊信榮、戴松茂先後任黨委書記,陳利華、唐如華先後任鄉長。
1985年10月,撤縣劃區後至1998年鄉(鎮)黨委書記分別是:戴松茂、劉君平、胡志根、李國良、林偉明;河頭鄉鄉長分別是:朱國平、邵毅、張志剛、劉君平、孫孝法、李國良、羅孟君

河頭鄉經濟發展

河頭鄉是典型的農業山區鄉,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條件。幾年來,河頭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資源為依託,結合河頭具體實際,大力發展石角鬥產業;積極籌備組建林源石斛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走上“公司基地農户”的發展模式;高標準、高規格種植發展山葵,使之成為農民增收的一項主導產業,堅持質量領先,努力打造知名品牌,針對沿江糧食生產區糧食相對過剩,農民增收困難的現狀,組建“雲南龍陵阿昌漢子酒廠”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讓世人分享“藏在深閨無人知”的好酒;依託科技,提升畜牧業競爭優勢,大力發展土雞生態飼養,組建河頭草把雞蛋生產基地,產品加工、經營為一體的個體私營企業,努力推廣良種豬,使畜牧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成為農民增收的中堅產業。

河頭鄉基礎設施

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通過鄉黨委、政府的努力爭取,全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不斷加強 ,從大單腰到芒麥的鄉村彈石公路正在鋪築,將成為全市第一條鄉村彈石公路;全長50多公里的輸水大溝三面支砌工程第一期已全部完工,進入第二期的籌備工作中;總容量240萬方的坪子寨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也正在籌備;河頭街、叢崗街等四條集市得到不斷加強,服務功能更加健全;阿昌族地區温飽綜合開發項目已全部完工,為阿昌族羣眾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河頭鄉風光秀美、人傑地靈,尖山風景區是人們心目中嚮往的地方,也是存在極少的原始森林區之一,坪子寨水庫的高原源光山色,是人們休閒度假的好處所;河頭人民勤勞、純樸、善良,獨具民族特色的阿昌蹬窩羅舞蹈,氣勢渾洪、深沉,把人與自然的合協相處體現得淋漓盡致,古老的土布紡織和具有現代氣息的民間刺鏽是人們喜愛的土特產品。
全鄉幹部職工團結齊聚,帶領全鄉廣大人民羣眾勤勞致富謀發展,一心一意搞建設。通過不斷的努力,全鄉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加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邁出關鍵性的步伐,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發展的勢頭高漲,全鄉上下呈現出一片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