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間歌詩

鎖定
河間歌詩,河北省河間市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河間歌詩是漢代以來河北民間口頭文學的傑出代表,是當代《詩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河間歌詩流傳於河間市,地處河北省中南部的冀中平原腹地,因位於滹沱、中堡二河之間而得名(另一説為九河之間)。河間歌詩以二胡、古箏等樂器伴奏,自娛自樂。
2006年5月20日,河間歌詩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Ⅰ-21。 [1] 
中文名
河間歌詩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河北省河間市
遺產類別
民間文學
遺產編號
Ⅰ-21
保護單位
河間市文化館 [2] 

河間歌詩歷史淵源

《詩經》十五國風是先秦口頭文學的經典代表之一。初傳《詩》多家,魯、齊、韓三家《詩》失傳,只有《毛詩》一家傳下來。毛詩由毛亨、毛萇叔侄二人傳於世間,其發祥地就在今河北省河間市。秦始皇焚書坑儒,諸家經典多遭焚燬,荀子的弟子毛亨來到河間國武垣縣(即現在的河間市)隱居。他在整理古文《詩經》的基礎上,開始作《詩經詁訓傳》。在《詩經》傳播的同時,河間出現了歌詩。“河間歌詩”起源於漢代,歷代相習,河間還流傳着用古韻吟唱的《詩經》中的《關雎》、《蓼莪》等民歌。
河間歌詩説唱 河間歌詩説唱
河間歌詩吟唱的是中國文學最早的源頭性作品《詩經》,是兩千五百年前華夏古風的口頭遺留。詩詞一般都是可以譜曲演唱的,河間歷史上每到清明、重陽及民間廟會、官方儀禮,都有行唱的習慣,因此如今流行河間的曲藝、地方戲曲的一些行腔調式,在一定程度上受河間歌詩的影響,如起源於河間的西河大鼓,據分析跟河間歌詩的調式有很大的相似之處。《詩經》中有少量詩歌稱為“笙詩”,在演唱時是用笙伴奏的,河間笙班普遍,1990年統計尚有73班,雖然後來已演變成多為婚喪、祭禮伴奏或自娛自樂,但據民間傳説是由河間歌詩而來,笙班的一些古譜有可能即為河間歌詩的曲譜。 [3] 

河間歌詩文化特徵

河間歌詩主要內容

河間歌詩的名稱是由於《詩經》中的每一首詩都是流行於當時的歌曲,尤其是“風”部分全都是民歌,大部分的內容都可以進行完整地吟唱。根據《嘉靖河間府志》中的記載:“漢古歌”、“唐古歌”、“宋古歌”、“元古歌”等傳系目錄可以粗略反映出“河間歌詩”的淵源情況,這就可以説明“河間歌詩”是《詩經》文化歌詠形式的一種載體。 [4] 

河間歌詩文化表現

河間歌詩文化主要表現為:
1.歌詩的出現和流傳。
2.在《詩經》傳播過程中,衍生出了相關的歷史人物傳説和一些村名,形成地名文化。
3.元代修建的毛公書院曾培養出不少人才,留下了與《詩經》相關的歷代詩、文、頌、聯及碑刻。
4.在當地形成了愛詩、寫詩、研究詩的悠久傳統和濃厚文化氛圍,出現了詩人羣體。

河間歌詩藝術特徵

  • 唱法
河間歌詩吟唱者口齒、嗓音和手勢、動作、表情等可因人而異,有所改進編創。河間歌詩,對尚在口頭傳唱的《詩經》篇章,一字不易,只能照舊,唱詞和曲調應嚴格遵循傳統風格。
  • 伴奏
河間歌詩伴奏的樂器,可編配一些民族樂器豐富表演。笙是歌詩的主要伴奏樂器,襯托了吟唱的韻律,體現了歌詩的演唱風格,應依古法,保持笙為主奏樂器。
  • 服飾
河間歌詩表演的服裝,可根據詩作題材,古詩古服,今詩今服,增加表演的觀賞性和吸引力。
  • 譜曲
河間歌詩新創作的寺歌作品譜曲,可適應當代人的審美和心理對曲調進行大膽創新,吸收地方戲曲、曲藝、民歌等聲腔成分,適當增加現代音樂元素。

河間歌詩演唱方式

河間歌詩吟唱的是中國文學最早的源頭性作品《詩經》,是兩千五百年前華夏古風的口頭遺留。詩詞一般都是可以譜曲演唱的,河間歷史上每到清明、重陽及民間廟會、官方儀禮,都有行唱的習慣,因此如今流行河間的曲藝、地方戲曲的一些行腔調式,在一定程度上受河間歌詩的影響,如起源於河間的西河大鼓,據分析跟河間歌詩的調式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河間歌詩傳承保護

河間歌詩傳承價值

河間歌詩是漢代以來民間口頭文學的傑出代表,河間詩經村等村落一直保留着吟唱《詩經》的“活態”文化。河間歌詩是一種古老的集民間文學、音樂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是《詩經》以口頭形式在民間千百年來傳承不斷的獨特載體,也是當代《詩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文學、史學、音韻學、民俗學等方面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5] 
河間歌詩的《詩經》本身是周代歷史的藝術載體。歌詩中包含着豐富的周代民俗文化、官方文化等人文內涵,並且是其他史料所不能代替的。歌詩中含有大量周代天文、地理、動植物等自然和農牧科學信息。由於河間歌詩的影響,河間歷代詩人很多,歷史上出現了一定數量的詩集、詞集,如北齊的《毛詩述議》、唐代的《劉長卿集》等。

河間歌詩傳承現狀

河間既是《毛詩》的發祥地,又是《詩經》文化的傳授研究之處。一代又一代的《詩經》學者為《詩經》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自漢“古歌”到明代裘本固一直在傳唱“河間歌詩”,傳承脈絡清楚。但如今傳承人年事已高,難以為繼,亟待搶救、保護。
河間歌詩進課堂 河間歌詩進課堂
隨着社會的發展,歌詩原有的吟唱羣體和依存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加之歌詩舒歌緩調、咿呀哼唱的表演風格,不便於年輕人欣賞和接受,一些掌握素材及會用古韻吟唱《詩經》的人年事已高,傳承出現了困難,亟需對歌詩笙譜進行搶救挖掘和記錄整理。毛公書院、毛公祠等重要相關遺蹟也需進行修復,為歌詩的傳習、研究活動提供場所。

河間歌詩傳承人物

河間歌詩的傳承人為裘孝信和王壽增。 [6] 

河間歌詩保護措施

河間市加強了對傳承人的保護,2002年,河間市組織舉辦了河間歌詩研討,修復了毛公墓並進行了公祭及吟詩活動,對河間歌詩及詩經文化狀況進行了初步調查,蒐集了一定數量的相關民間文學、詩文、著作及文物。
河間歌詩説唱 河間歌詩説唱
對傳承人人的作品進行錄音、錄像、拍照和文字記錄,把傳承人的作品、歌唱活動、傳承活動、日常生活情況等進行全景式記錄儲存,並且要追蹤性地進行觀察研究。做好歌詩笙譜的挖掘搶救。
堅持以人為本,讓傳承人身體健康,頭腦清醒,以便很好地傳承歌詩藝術。對一些掌握素材及會用古韻吟唱《詩經》的老藝人進行搶救性保護。
要支持和幫助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包括帶徒教唱、學校課堂演唱和一定場合的演唱活動。要充分利用原有的歌詩演唱庭院、廳堂,也要讓傳承人更多地走出固定場所,在街道、校園、田間地頭、工地或多種演藝場所進行歌唱。要提高傳承人的社會知名度,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學習歌詩藝術。要舉行帶徒儀式,制訂帶徒傳授的年度計劃。
進一步蒐集整理河間歌詩及河間詩經文化,保護好毛公墓、毛公書院、毛公祠及與歌詩有關的地名等重要相關遺蹟。
在不破壞歌詩原作的情況下,改革創新,實驗進行一些實景或舞台佈景的配樂演唱,提高歌詩藝術的舞台表現力和觀賞性。恢復歌詩傳統吟唱的一些場景,開展體驗武傳播普及。

河間歌詩社會影響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口頭文字經典。雖孔子刪定,仍是古代人民的創造,其學術價值極高。近年,由此派生的河間詩經文化及河間歌詩已經引起了中國國內外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相關會議和活動很多,已經形成了一個專門的學術門類。毛亨與毛萇在河間一帶傳講詩經,足跡所到之處,留下了尊福鄉、詩經村、毛萇宅、詩經巷、君子館、毛精壘等大量相關村名、地名,並且其中大部分村名、地名今天仍在使用,這些與《詩經》有關的村名地名形成了一道獨具魅力的風景線,已成為《詩經》學者和民俗專家、民間文學工作者的“朝聖地”。
河間歌詩説唱 河間歌詩説唱
河間詩經文化自西漢至今,書面與口頭,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千年共存,已有兩千多年曆史,其最基本的特徵即是其在歷史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詩經》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恢宏正大的氣韻、豐富多彩的內容傲然卓立於世界歷史文化之林,由於“毛詩”是《詩經》獨一無二的傳本,因此在傳承過程中形成了一”種不可替代的地域性很強的詩經文化,因此,河間歌詩也是獨一無二的。

河間歌詩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河間市文化館獲得“河間歌詩”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河間歌詩項目保護單位河間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