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間文化藝術志

鎖定
《河間文化藝術志》是郝雙良、王敬、耿進柱、李鐵重編纂的地方誌,2003年11月由方誌出版社出版發行。 [1] 
中文名
河間文化藝術志
作    者
郝雙良
王敬
耿進柱
作    者
李鐵重
類    別
地方誌
出版社
方誌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3年11月
ISBN
7-80192-099-6

河間文化藝術志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河間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包括戲劇、曲藝、音樂、舞蹈、文學藝術、美術等。 [1] 

河間文化藝術志作品目錄

概述
卷一戲劇
第一章河間戲曲發展概況
第一節清以前古典戲曲
第二節清代到中華民國初期戲曲
第三節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戲曲
第四節新中國成立後的當代戲曲
第二章戲曲劇種
第一節河北梆子
第二節評劇
第三節皮影戲
第四節京劇
第五節哈哈腔
第六節木偶戲
第七節武術戲
第八節絲絃 北方越劇
第三章新型戲劇
第四章演出團體
第一節專業、業餘劇團
第二節戲班、票房
第三節戲校
第四節科班
第五章劇目
第一節河北梆子傳統劇目
第二節評劇傳統劇目
第三節新編劇目
第四節匯演與創作(1977-1989)
第六章演出場所
附一:行話
附二:舊時演出習俗
卷二曲藝
第一章曲種
第一節西河大鼓
附:趙派西河大鼓
第二節木板大鼓
第三節傳入曲種
第二章書目
第一節傳統書目
第二節創作曲目
第三章演出團體及演出場所
第一節河間縣曲藝團
第二節演出場所
卷三音樂
第一章戲曲音樂
第一節河北梆子音樂及部分板式簡介
第二節評劇聲腔及唱腔音樂板式結構簡介
第三節絲絃音樂
第四節哈哈腔音樂
第二章明清音樂與近代音樂
第一節明清至民國音樂
第二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音樂
第三節新中國時期的音樂
第三章宗教音樂
第一節佛教音樂
第二節道教音樂
第三節基督教、天主教器樂
第四節伊斯蘭教音樂
第五節儒教音樂
第四章曲藝音樂
第一節西河大鼓音樂
第二節木板大鼓音樂
第三節木板書音樂
第四節竹板書音樂
第五節什不閒音樂
第五章民間器樂
第一節鑼鼓樂
第二節獨奏樂
第三節吹歌
第六章民歌
第一節民歌品類
第二節民歌的創作與內容
卷四舞蹈
第一章民間舞蹈
第一節種類
第二節民間舞種
第二章舞蹈團隊
第一節解放前的舞蹈活動
第二節新中國成立後的舞蹈
第三節演出團體
第三章舞蹈活動
第一節舊社會的舞蹈活動
第二節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舞蹈活動
卷五文學藝術
第一章文學創作
第一節先秦至清代著述
第二節民國時期的著述
第三節中華人民共和國著述
第二章民間文學
第一節民間傳説、故事選錄
第二節民間歌謠選錄
第三節民間諺語選錄
第四節歇後語選錄
第三章史志編修
第一節黨史研究
附:黨史資料名錄
第二節地方誌編修
附一:河間歷代修志情況
附二:舊志序選
附三:歷代碑文選
附四:舊詩選
第三節文史資料徵集
附:河間文史資料情況
第四章報刊
第五章通訊報道
第六章楹聯
第七章燈謎
卷六美術
第一章中國畫
第一節古代河間畫家及其主要作品
第二節近現代河間畫家及美術作品
第二章工藝美術
第一節抽紗刺繡
第二節地毯
第三節雕刻工藝品
第四節草編、柳編工藝品
第五節金屬工藝品
第六節剪紙
第七節盒子燈
第八節仿古建築彩畫
卷七書法 篆刻
第一章書法
第一節歷代留存墨跡
附:歷代名人題詞選
第二節近現代書法的發展
第二章篆刻藝術
第一節刻字藝術
第二節篆刻藝術
卷八攝影
卷九羣眾文化
第一章羣眾文化組織機構
第一節民眾教育館
第二節文化館
第三節文化站
第四節俱樂部
第五節河間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附一:河間書畫院理事會
附二:河間書畫院章程
附三:紮紮實實打基礎 與時俱進創佳績——河間市文聯工作回顧與展望
第二章羣眾文化管理
第一節方針、政策與任務
第二節羣眾文化活動
附一:文化豐碑——河間市文化藝術中心大樓順利竣工
附二:搞好企業文化建設 促進企業全面發展——河間市供銷大廈創建文明單位紀實
附三:新華集團構建企業文化一麒麟文化
卷十文物古蹟
第一章古遺址
第一節古城遺址
第二節古村、古井、古戰場
第二章古建築
第一節府衙、縣衙
第二節太平莊行宮
第三節亭台樓閣
第四節祠廟
第五節牌坊
第六節其它
第三章墓葬
第一節古墓葬
第二節近現代墓葬
第四章烈士墓祠
第五章革命紀念地
第一節白求恩手術室舊址
附一: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附二:冀中烈士陵園籌建記
第二節齊會戰鬥指揮所舊址
第三節朱總司令居住舊址
第六章館藏文物
第一節石器及石質品
第二節陶瓷器
第三節古錢幣
第四節銅質品
第五節鐵器
第六節古書與古字畫
第七節古樹
第八節其它
附:河間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軼事輯存
一董必武河間行
二朱總司令在河間
三白求恩大夫在河間
四台灣詹氏宗親團來河間尋根問祖
五河間王定興王世家考
六馬可·波羅河間行考
七康熙、乾隆出巡過河間考
八河間清真寺復原圖
卷十一圖書發行與圖書館
第一章圖書發行
第二章圖書館
卷十二檔案
第一章檔案館、室
第一節市檔案館
第二節鄉鎮檔案館(室)
第三節市(縣)直單位檔案室
第二章檔案收藏與利用
卷十三廣播
第一章廣播站
第二章有線廣播
卷十四風俗文化
第一章生活習俗
第一節飲食
第二節服飾
第三節居住
第四節擺設照明
第五節娛樂
第二章節令習俗
第一節漢族的傳統節日(農曆)
第二節回民三大節日
第三節新節日(公曆)
第三章禮儀習俗
第一節婚嫁
第二節喪葬
第三節禮儀
第四章優良風尚
第五章陋俗
第一節迷信
第二節陋習
第三節禁忌
第六章商幌市聲
第一節商幌
第二節市聲
第七章河間方言
第一節音標符號
第二節語音分析
第三節語音比較
第四節分類詞表
第五節語法
卷十五電影 電視
第一章電影
第一節電影放映隊
第二節電影院
第三節電影放映和影片發行
第四節幻燈
第二章電視、錄像
卷十六人物
第一章人物傳記
毛亨、毛萇
信都芳
邢昕
邢藏
展子虎
劉長卿
張仲素
張昭
權邦彥
劉完素
高克禮
程信
樊深
左敬祖
哈元生
左喬林
武奎斌
張國明
李寶林
傅振延
候雙印
武奎保
馬金祿
黃磨
韓清靜
陳俊卿
桂三寶
南鶴修
席寶台
杜永順
牛子冕
姜妙香
郭貴瑄
趙玉峯
李多奎
劉流
郭富啓
張勇來
孫盛文
南振山
錢祺光
趙樹桐
艾文會
俞林
張立達
單乃鈞
馬禮堂
金素秋
畢克
第二章人物介紹
第一節著述 戲劇 曲藝
白守鋒
田蔭亭
紀佔春
李學忠
馮海嶷
寇玉亭
楊松玲
李元春
李韻秋
馮容
馮友
馮賓
趙連甲
耿建華
李國盛
馮海山
馮海嶽
田藴章
李龍雲
任衞新
馮鞏
楊寶祥
第二節繪畫
遊子篇
馮永善
附圖
王玉池
附圖
東光明
附圖
田子昌
附圖
紀起
附圖
孫鐵
附圖
朱鐵川
附圖
張錫武
附圖
李忠
附圖
李世麟
附圖
範餘曾
附圖
夢玉
附圖
甄經書
附圖
特載篇
張國華
附圖
郝雙良
附圖
胡世華
附圖
精英篇
馬振起
附圖
王栓柱
附圖
艾可讓
附圖
許國良
附圖
劉川
附圖
劉芳
附圖
孫天(王菐)
附圖
張春甲
附圖
張晏波
附圖
李文彪
附圖
李佔通
附圖
李貴啓
附圖
孟繁穎
附圖
趙春啓
附圖
胡慶榮
附圖
耿欣
附圖
秦玉才
附圖
夏金棟
附圖
梁俊山
附圖
曹衞生
附圖
蔡勇
附圖
魏治斌
附圖
曲藝 戲劇 音樂 創作 舞蹈
王九純
方香閣
白雲龍
白根義
田克治
寧克明
左炳文
劉子敬
佟傑
李國學
張領娣
楊廣梓
邱瑞貞
金炳華
林樹強
賈培誠
第三節書法
遊子篇
王(王菐)章
田英章
朱玉生
張漢東
李聯芳
趙同安
秦玉明
曹文基
特載篇
王敏
貟廣志
張鐵寶
杜立華
趙振坤
賈學禮
梁印詩
韓塞
裘文博
戴永太
精英篇
馬鍵
馬文奎
馬永良
文佔勳
王東海
王佔圈
王則顥
王克明
王虎臣
王寶信
王寶坤
王春雷
王振清
王維綱
王增啓
王耀明
卞家岐
馮士壤
呂學章
呂滿如
閆慧玲
劉洪生
許康
許振峯
孫玉華
防建芳
孫瑞軍
李永立
李佑民
李志海
李建圖
李明奎
李俊文
李躍坤
李增良
李耀龍
沈慶學
沈桂
杜佔忠
汪繼明
宋福林
張廣宗
張廣儒
張文臣
張文傑
張佔僧
張慶禎
張國信
張繼忠
張新傑
楊中秋
楊佔恆
楊全勝
楊寶珩
陳恩澍
範國池
範學忠
周繼文
張瑞田
哈俊林
段清才
姚洪滿
趙書明
趙文彥
趙旭峯
趙林山
高忠潤
高厚慶
高留辰
袁國峯
郭清華
曹春生
曹修橋
滿印松
穆聚華
魏治強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