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甘州回鶻

鎖定
甘州回鶻(848年—1028年),又稱是河西回鶻,是九世紀晚期至1028年間由河西地區的回鶻人以甘州為中心建立的民族政權。1028年被西夏所滅,政權存在180年。 [2] 
唐文宗開成年間,回鶻上層發生內訌,國力垂危。黠戛斯人乘機發動進攻,於唐文宗開成五年(840年)殺回鶻可汗,焚燬其都城。回鶻可汗國從此滅亡,回鶻人紛紛逃離故地,有一部分進入河西,分散在河西各地,統稱河西回鶻。其中進入甘州的一支最強,故名甘州回鶻,他們以刪丹為都城,第一任可汗名龐特勒(亦稱勒)。 [2]  甘州回鶻人於9世紀40年代遷入河西走廊時,先歸吐蕃所屬,轉而又受到歸義軍政權的統治。9世紀晚期,甘州回鶻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終於擺脱了歸義軍政權的統治,以獨立的姿態登上了歷史舞台。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歸義軍節度使張承奉建立西漢金山國,自立為皇帝,向刪丹回鶻駐地擴張,爆發了爭奪甘州之戰。經過幾十年的爭奪,回鶻兵直逼沙州。張承奉兵敗,只得割地求和,將甘州、肅州全部讓出,還被迫尊稱甘州回鶻可汗為父。 [2] 
甘州回鶻建立政權後,統領河西各回鶻部落。最高統治者為可汗,同時還採用漢族官制,設有宰相、樞密使等職務。可汗統領下的部落中設有首領,“分領族帳”。 [3] 
甘州回鶻一直尊中原王朝為舅,並不斷遣使進貢,以取得冊封和厚贈縑帛。貢品有名馬、駱駝、美玉、琥珀、綠野馬、白貂皮、羚羊角、犛牛尾、金剛鑽、佛牙、寶器、珊瑚、鑌鐵劍甲、琉璃器皿等。進貢每年兩到三次,貢使人員有時達七八十人之多。 [2] 
中文名
甘州回鶻
簡    稱
黃頭回鶻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甘州
政治體制
君主制
主要民族
回鶻人

甘州回鶻歷史背景

甘州回鶻民族起源

根據新舊《唐書》的記載,回鶻早就在河西有所活動。早在唐太宗貞觀六年(632)就有回鶻別部——契苾部六千餘家在契苾何力的率領下來到沙州,被唐朝安置在甘、涼二州。
唐高宗初,回鶻首領婆閏曾助唐平定突厥叛亂,立有戰功,唐由此而於總章元年(668)遷其有功部落於甘州。武則天時,東突厥復國,進攻漠北回鶻的根據地烏德鞬山,一大批迴鶻人遂在其酋長的帶領下南奔甘、涼之間,唐取其精騎充赤水軍安史之亂爆發後,吐蕃攫有河西,當地回鶻遂成吐蕃部屬。840年以後,更有大批的回鶻人自漠北遷往這裏。由今張掖(甘州)北出額濟納河(今黑河)、居延海蒙古國翁金河流域一線,自古以來就是河西地區與漠北交通的要道。回鶻人沿該道從漠北南來自是情理中事。在河西地區,甘州是回鶻人較為集中的聚居區,此外尚有散佈在河西和隴右的諸多部落,見於記載的有賀蘭山回鶻、秦州回鶻涼州回鶻、合羅川回鶻、肅州回鶻和瓜、沙州回鶻等。
吐蕃對回鶻的統治為時不長,842年吐蕃王國發生內亂,統治階級分裂為兩派,互相爭戰。848年,沙州土豪張議潮乘吐蕃內亂之機發動起義,得到各族響應,很快推翻了吐蕃在沙州的統治,接着又出兵攻佔了瓜、伊、肅、甘、鄯、河、西、岷、蘭、廓十州。唐宣宗置歸義軍於沙州,以張議潮為節度使。河西回鶻諸部遂歸張氏歸義軍所轄,其後勢力逐步壯大。
至於甘州回鶻何時獨立建國,學界則見仁見智,説法不一。有的認為立國時間應在884年以前,也有人認為是在872年,此外還有將立國時間定在884~887年之間、890年、894年、895~900之間及10世紀初等多種意見。概言之,至遲於10世紀初期,甘州回鶻國已經建立,並經過不斷的東征西討,基本上控制了河西地區。境內民族除回鶻外,還有漢、吐蕃和党項等。
甘州回鶻立國之際正是河西地區強勢迭起,民族變遷頻繁,戰亂紛仍的時代。吐蕃之強盛、西夏的崛起、沙州歸義軍政權的存在,都對甘州回鶻的生存構成極大的威脅。於是,甘州回鶻便採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積極發展與中原地區的關係,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及遼、宋等都建立了良好的政治經濟往來關係,特別是同中原地區的五代政府和北宋王朝,甥舅相稱,貢使往來十分頻繁。1001年,甘州回鶻遣使曹萬通入宋朝貢,與之建立了反西夏聯盟。此後,甘州回鶻屢屢向西夏發難,給西夏以沉重打擊,並從其手中奪取了河西重鎮涼州,基本上將西夏勢力逐出了河西。但此後,西夏勢力不斷壯大,而回鶻內部卻因缺乏統一的集權和割據勢力增長而日漸衰退,1028年西夏發動突然襲擊,攻克甘州,甘州回鶻滅亡。

甘州回鶻縱橫高原

回鶻(紇)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長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是古代丁零人的後裔。丁零人公元前5世紀遊牧在我國最北方的民族,分為東西兩支,東支遊牧於當代的貝加爾湖以南地帶,西支遊牧於當代的額爾齊斯河巴爾喀什湖之間。匈奴人西遷後,丁零人也逐漸南移。
“回紇”是丁零人中的一支。回紇部眾早期在漠北遊牧,到5世紀左右時,遷到了土拉河及天山北部一帶遊牧。公元6世紀中葉居住在阿爾泰山一帶的突厥部崛起,建立了汗國突厥汗國最盛時,其疆土廣闊“東自遼海以西,至西海萬里,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屬焉”。這是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形成一個疆域廣大的帝國,其依仗的也是強大的軍事力量。由於沒有共同的文化、經濟基礎,一旦軍事優勢被打破後,就會迅速四分五裂,或者出現另外一個強權人物後也會發生分裂。
隋朝時,突厥分裂成東西兩個大帝國。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派名將李靖統軍十萬,分六路進攻突厥,唐軍生擒東突厥頡利可汗。幾年之後,唐軍又擊敗西突厥。後來突厥人利用唐政府忙於和吐蕃之間大戰,東山再起,成為一個擁有原東突厥領地的汗國,人們稱之為後突厥後突厥在遊掠過程中不斷受到中原王朝的打擊最後內部四分五裂,分別被唐王朝接管安置。
在反抗突厥的鬥爭中,回紇人逐漸壯大,形成了以回紇為中心的部落聯盟,主要由九個部落組成,史稱九姓回紇。他們分別是:回紇、僕固渾、拔野古、同羅思結、拔悉蜜葛邏祿藥羅葛等九個部落。回紇部的首領則世襲產生於“九姓”中的“可汗姓”,即“藥羅葛氏”。
回紇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了唐王朝和突厥人之間微妙的關係。他們先後幫助唐軍攻突厥、伐朝鮮、消滅薛延陀。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後來,回紇人攻殺了突厥的最後一任可汗白眉可汗後,建立了東起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之間的大汗國。回紇和唐王朝自始至終有着良好的友誼,幫助唐王朝平定了安史之亂,收復長安和洛陽。雖然回紇兵在幫助唐王朝的同時,也對他們所經過的農業地區進行了大肆搶掠。尤其是收復東京、洛陽後,回紇兵“入府庫收財帛,於市井村坊剽掠三日”,甚至還縱火焚燒寺院,死亡達萬人。但在總體上唐王朝和回紇保持了好的關係。
據記載,在唐肅宗唐憲宗的五十年間,唐王朝有7位公主嫁回紇可汗,而回紇可汗也給唐王朝進貢了寶馬、貂裘等珍品。唐貞元四年(788年)回紇自請改為回鶻,主要是取“捷鷙猶鶻”之意。鶻是一種鳥類,主要是指隼科,人們常常把遊隼稱之為鶻,把燕鶻稱之為土鶻。杜甫曾有詩云“高堂見生鶻,颯爽動秋骨”。

甘州回鶻遷移甘州

甘州回鶻 甘州回鶻
到九世紀中葉,在天災人禍的影響下,回鶻人開始走下坡路,長期受回鶻人統治的黠戛斯人,趁機起兵,進攻回鶻都城。公元840年他們殺了回鶻宰相及可汗,焚燬了回鶻人的王宮。回鶻人各自逃生,分成三支:一支遷到吐魯番盆地,他們被稱之為高昌回鶻或西州回鶻;還有一支遷到葱嶺以西的楚河一帶,即葱嶺西回鶻;一支遷到河西走廊稱為河西回鶻。唐會昌二年(842年)龐特勤(勒)率十五部西遷,其中一部留居河西,龐特勤在甘州稱可汗。也有人認為,龐特勤西遷到安西都護府所轄的龜茲、于闐、疏勒、碎葉一帶。在甘州者為其一部,奉龐特勤為始祖。還有從幽州流落而來的回鶻。遷移到河西走廊的回鶻,分散在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以及天水、賀蘭山等地。他們相互之間並不統屬,其中進入甘州的回鶻勢力最為強大。據記載,唐大中五年(851年)張議潮在收復甘、肅、蘭等十州後,派遣使節向唐王朝彙報,由於東去的道路被吐蕃人佔領,張議潮的使者只好借道回鶻,經合羅川(今額濟納)東行,最後抵達唐王朝天德軍駐地。第二年,在張議潮的默許下,龐特勤首次進入甘州的刪丹(今山丹)駐牧,並且在此設立牙帳(王廷),唐王朝也冊封龐特勤為懷建可汗。自此,他們被人們稱之為甘州回鶻。由於甘州回鶻一直和周邊的民族如吐蕃等保持了良好的和睦關係。以甘州為中心的回鶻人開始逐漸發展壯大,最多時人口達到30萬人,成為一個大部族。
甘州回鶻在山丹修建了規模巨大的城市。據記載,甘州回鶻新建的城市佔地25平方公里,是仿照前回鶻汗國都城修建的,城牆高達10米,碉樓高12米,望樓高14米。人們需要一天時間才能穿過這座城市。後來,有位大食的作家看到此城後,誤認為這座城就是中國的王城。對於這座城的具體位置,有人認為在當代山丹的大馬營,也有人認為在民樂縣永固南的馬營墩一帶。

甘州回鶻兵敗遠徙

甘州回鶻 甘州回鶻
到宋代,生活在今陝西、甘肅、寧夏三省交界處的党項人崛起,由於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重要,党項人多次發動奪取武威、張掖的戰爭。甘州回鶻和涼州的吐蕃六穀部結成聯盟共同抵抗,而西夏則與遼國互為倚仗,雙方多次發生大戰。在党項人的進攻面前,西涼府知府丁惟清戰死,甘州回鶻和吐蕃六穀部多次獲勝。但是就在甘州回鶻兩次取得對西夏大勝的同時,遼國卻兩次派兵襲擊甘州回鶻。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遼國西北招討使蕭圖玉攻破肅州,給甘州回鶻以極大的打擊。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遼軍圍困甘州達4個月之久,但未能攻破城池,最後只好撤圍而去。誰知李元昊卻趁機襲擊,甘州回鶻力不能抵,城破,甘州回鶻大部分逃往葱嶺以西,一小部則歸附了宋朝,還有些人被党項所俘虜。另一部退向西南,同原先駐牧於沙州、瓜州的回鶻人匯合,退守瓜、沙以西以南的地方。這時,他們還擁有相當強大的勢力,迫使西夏政府不得不派一支三萬人的常備軍駐守瓜、沙二州。這些回鶻部眾被人們稱之為黃頭回鶻,為何把他們稱之為“黃頭回鶻”呢?人們有過多種解釋,有人認為,他們的頭髮是黃色,也有人認為他們喜歡用黃色,其實,黃頭是指這些回鶻是回鶻人中的皇族,故而被稱之為黃頭回鶻。元代被稱之為“薩里畏吾”,明代稱之為“撒裏畏兀兒”。“撒裏畏吾”是突厥語,撒裏是黃的意思,畏吾則是回鶻的轉音。
明政府在撒裏畏吾人生活的地區,先後設立了安定衞曲先衞等七個衞所,這就是明史中所説的關西七衞。到明代“土木堡戰役”後,吐魯番察哈台後王,開始爭奪絲綢之路上的哈密,軟弱的明王朝只好把哈密衞內遷到安西、玉門之間,不久關西七衞中的其他諸衞也開始陸續內遷,被安置在肅州、甘州的南山中,回鶻部眾定居祁連山以後,逐漸形成當代我們在裕固族中看到的生活習俗。
清代,清廷將他們的居住地區劃分為“七族”,封其首領為“七族黃番總管”,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近代以來,裕固族人民深受封建勢力壓迫,民族日益衰落,到新中國成立前,人口只剩三千多人。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解放了河西走廊,裕固族人民翻身當家做了主人。1953年經協商取與“堯呼爾”音相近的“裕固”(兼取漢語“富裕鞏固”之意)為統一族名 [1] 

甘州回鶻外交關係

甘州回鶻地狹人少,國力不足,但所處的位置卻正在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地,四面為各大強勢所繞,故自其成立的那天起,就一直面臨着生存危機,西面的沙州歸義軍—金山國政權及來自東北方的西夏為吞併河西走廊,進而控制中西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一直對甘州回鶻虎視眈眈。故對身處縫中求生存的甘州回鶻來説,如何處理好與周邊民族、周邊政權的關係,一直是其基本國策的主導宗旨。
在甘州回鶻政權存在的一個多世紀間,與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除派遣使者朝貢,並接受其冊封和回贈外,同時還以“朝貢”的名義和方式進行貿易活動。史載:“當五代之際,有居甘州、西州者嘗見中國,而甘州回鶻數至,猶呼中國為舅,中國答以詔書,亦呼為甥。”
回鶻西遷河西後,由於力量大衰,故而與唐王朝的聯繫要比漠北時代少得多。天覆二年(902)唐昭宗被劫往鳳翔,“靈州節度使韓遜,表回鶻請率兵赴難。”但未得到允許。天祐二年(907),唐朝被後梁(907~923)所取代。其後不久,回鶻便與之建立了聯繫。史書中關於中原王朝與甘州回鶻貢使關係的記載極詳,同時敦煌文書中亦有相關的記述。
從上文羅列的史實看,甘州回鶻與中原王朝的貢使關係大致可概括為三種情況:
首先為政治性的。一方面,甘州回鶻新建牙於甘州,作為一個遠道而來的入足者,要在別人的地盤上硬佔去一片領地,並要獲得周邊政權的認可,特別是以漢人為主的沙州政權的認可,首先要得到中原王朝的承認和支持,因此請求中原王朝予以冊封就是最有效的辦法;另一方面,一些跡象表明,其與中原王朝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着軍事聯盟關係,這對甘州回鶻應對沙州與西夏有極為有利的。
其次是商業性的,中原王朝需要來自甘州回鶻或通過甘州回鶻輸入的馬匹、醫藥、香料、寶玉等,而甘州回鶻對來自中原的絲綢、服飾、金銀器皿等則抱有渴望。經濟上的互通有無,使雙方都受益良多,尤其是回鶻的戰馬,對加強北宋的軍事力量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我們見到的更多情況往往是其政治性與經濟性雙重目的之共存,即以甘州為建牙地與控制絲路的交通與貿易之雙重目的共存,尋求中原王朝的承認及支持與加強朝貢貿易並求得最大經濟利益(如劣馬貿易)之雙重目的共存。

甘州回鶻可汗列表

次序
回鶻尊號
中國賜號
名字
在位時間
1
烏母主可汗(Ormuzd)
英義可汗
藥羅葛仁美
?—924年
2
-
順化可汗(後唐封)
奉化可汗(後晉封)
藥羅葛狄銀(Tigin)
藥羅葛阿咄欲
藥羅葛仁裕
3
-
景瓊
4
夜落紇·密禮遏
(Yaghlaqar Bilga)
5
6
忠順保德可汗
(Yaghlaqar=藥羅葛=夜落紇=夜落隔)
7
懷甯順化可汗
夜落隔·歸化
8
寶國可汗
寶物可汗
歸忠保順可汗(北宋封)
夜落隔·通順
9
-
伊嚕格勒·雅蘇
(Yaghlaqar=伊嚕格勒=夜落隔)
國亡,被西夏李元昊吞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