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田高景

鎖定
河田高景,流傳於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河田鎮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 
河田高景俗稱“河田撐景”“出景”或“吉康廟景”,起源於公元1388—1392年間的廣福庵廟會,是勤勞而富有創新精神的河田客家先民繼承傳統、傳承文化、創造美好生活的結晶 [4] 
河田高景產生於漫長曆史時期和廣東粵東山區交通相對閉塞的特定地理環境,是汕尾市陸河縣河田鎮客家先民遠離中原祖地,南下遷移“離根戀祖”精神狀態下所形成的獨具地方特色的客家民俗,它是傳統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完美結合、交融的民俗結晶。寄託着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中文名
河田高景
起    源
廣福庵廟會
活動時間
每年正月十九、二十兩天
非遺類別
民俗
非遺級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批次
第二批
申報地區
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河田鎮

河田高景歷史起源

河田高景起源於廣福庵廟會,具有濃厚的佛道宗教色彩。“河田高景”時間設定在每年正月十九、二十兩天,河田高景突出的藝術特點是“高、險、巧”由景牀、景梗、景物三部分組成,之後有眾多獅班、樂隊、旗仗隨行出遊,組成一支龐大、整齊、載歌載舞的遊藝隊伍。 [3] 

河田高景特點

“河田高景”的突出藝術特點是“高、險、巧”。“高”是指景旦所在的空中位置高,一般為7-8米,遠遠超過古民居屋脊高懸於空中,惹得萬民翹首觀看。“險”是指整台高景僅由一根6-8米長不規則小鋼條獨立支撐,景旦立於景梗正上方,看起來無依無託,隨時都有摔下來的危險,讓觀眾提心吊膽、捏一把汗。“巧”是指高景各有機單元巧妙組合,奇特考究,高景製作中既要依照景梗形狀來謀篇佈局,又要嚴密隱蔽景梗所在,絕對不能暴露景梗的“來龍去脈”,留下懸念讓觀眾去猜測、爭論。 [1] 

河田高景組成

河田高景由景牀、景梗、景物三部分組成。景牀是個長×寬×高=1.2×1.0×0.8米的粗木架,它用來固定景梗、景物,是基座;景梗是根長6-8米的鍛造小綱條;景物由景童 、景旦和道具組成,景童由13-14歲以下少男少女扮演,景旦由5-6歲小童扮演,道具包括服裝、飾品等,它們均為高景的有機組成部分。
高景出遊時,每架景除景童、景旦外,一般要配備4-8人為抬景,6-8人為導景,3-4人為護景,1-2人為監景。整架高景由4-6人抬着,在眾人嚴密監護下前進。高景之後,有眾多獅班、樂隊、旗仗隨行出遊,組成一支龐大、整齊、載歌載舞的遊藝隊伍。

河田高景文化價值

河田高景歷史悠久,取材廣泛,文化積澱深厚,是勤勞而富有創新精神的河田客家先民繼承傳統、傳承文化、創造美好生活的智慧結晶,它充分體現河田勞動人民人民傳承文化、酷愛藝術、渴望祖國富強的鮮明個性和人生追求,突出河田客家人“集體創作、團隊協作、友誼競拔”的團隊精神,對啓迪民智、傳承歷史等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和現實價值。 [2] 

河田高景傳承現狀

因受客觀因素和多元文化衝擊,河田高景傳承乏力,再現困難,如不加以搶救保護,隨時都有走向消亡的危險,亟待社會各界大力培育、扶持,使其重放異彩、枝繁葉茂。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