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湟舊卒

鎖定
《河湟舊卒》是唐代詩人張喬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概括老兵的一生從軍經歷,後兩句寫老兵回鄉後戰友無幾,境遇悲慘。全詩意境蒼涼,蒼勁渾涵。這首詩詩人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爭給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深刻地批判了當時不合理的兵役制度。
作品名稱
河湟舊卒
作    者
張喬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河湟舊卒作品原文

河湟1舊卒
少年隨將討河湟,頭白時清2返故鄉。
十萬漢軍零落3盡,獨吹邊曲4向殘陽。 [1] 

河湟舊卒註釋譯文

河湟舊卒詞句註釋

1、河湟:青海境內的二水匯合地區。河,黃河;湟,湟水。
2、時清:指天下安定,沒有戰爭烽煙。
3、零落:草木凋零,此喻死者甚多,生還者甚少。
4、邊曲:邊地的曲調。 [1] 

河湟舊卒白話譯文

青年時代就已經隨軍參加征討河湟的邊防之戰,等到頭髮發白,邊境安定的時候才返回故鄉。
十萬將士如今生死難還,沒有幾個了。只剩下我吹着邊疆的曲子空對斜陽。 [2] 

河湟舊卒創作背景

河湟地區是唐與吐蕃交戰之地,連年交戰,使雙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大中五年(851),張義潮率兵徹底收復河湟地區,詩中老兵即其中一員。此詩寫年老的戍卒在獲准返鄉時,想起覆沒的十萬唐軍,獨自對着殘陽吹起邊曲的淒涼情景。 [3] 

河湟舊卒作品鑑賞

河湟舊卒文學賞析

前二句寫老兵少時參軍,直至河湟收復後返回故鄉。“少年隨將討河湟,頭白時清返故鄉。”這兩句總體概括老兵一生經歷。少年從軍徵,頭白始得歸,老兵把一生中的絕大部分時光都奉獻給了收復邊地的那場戰爭。用一“討”字,比用“守”、“戍”等字更能表現老兵冒着槍林箭雨東征西討的戰鬥生涯。在上百年間,西部大片土地為胡人所據,朝廷為收復失地派兵遣將,征戰不休。詩中以“少年”與“頭白”對舉,足以説明靖邊之戰曠日持久。如果不是因為邊烽已熄,老兵不是棄屍沙場,也要老死邊關,再無生還機會。
後二句寫老兵返鄉後淒涼悲慘的境遇。“十萬漢軍零落盡,獨吹邊曲向殘陽。”連年征戰,十萬同胞,零落已盡,老兵獨得生還,實屬萬幸。然而歸來後的情形如何呢?“獨吹邊曲向殘陽”一句造境蒼涼,流露出深沉的哀傷。以“獨”字與“十萬”對舉,既反映了廣大人民為戰爭付出的慘重代價,也表現了老兵返鄉後無家可歸的不幸,字裏行間,傾注了詩人對老兵的深切同情。詩人另外寫過一首《宴邊將》詩,兩作一寫“舊卒”,一寫“邊將”,旨趣相近,可以同讀。
此詩敍事簡淡,筆調亦閒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時窮盡。首句言“隨將討河湟”似乎還帶點豪氣;次句説“時清返故鄉”似乎頗為慶幸;在三句所謂“十萬漢軍零落盡”的背景下尤見生還之難能,似乎更可慶幸。末了集中為人物造象,那老兵在黃昏時分吹笛,似乎還悠閒自得。四句詩可以説涵蓋了漢樂府《十五從軍徵》的全部內容,而其意境顯得更加蒼涼。 [4-5] 

河湟舊卒名家點評

清·沈濤《匏廬詩話》:張喬《宴邊將》云云,《河湟舊卒》云云,試掩其名,讀者鮮不以為右丞、龍標。然則初盛中晚之分,其亦可以已乎? [6] 

河湟舊卒作者簡介

張喬,生卒年不詳,字伯遷,唐代詩人,池州(今安徽貴池)人。唐懿宗成通十一年(870),赴京兆府試,試《月中桂詩》,遂擅場。後歸隱九華山。與許棠、喻坦之等號“成通十哲”。其詩清淺小巧,五律稍勝。辛文房謂其“詩句清雅,迥少其倫”(《唐才子傳》)。著有《張喬詩集》。 [1] 
參考資料
  • 1.    餘正松.邊塞詩選.江蘇:鳳凰出版社,2012:326
  • 2.    李乃珍.新編注聲唐詩三百首.山東:齊魯書社,2014:118
  • 3.    唐詩觀止編委會.唐詩觀止.北京:學林出版社,2015:106
  • 4.    賀新輝.唐詩名篇賞析.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7:708
  • 5.    樂雲、黃鳴.中華詩文鑑賞典叢·唐宋詩鑑賞辭典.湖北:崇文書局,2015:375
  • 6.    陳伯海.唐詩匯評·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