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流濕地

鎖定
河流濕地riverine wetland,又稱河流型濕地,位於江、河、溪流等自然形成的線性水域內,暫時或長期覆蓋水深不超過2m的低地。 [2] 
河流濕地的變化過程伴隨着以流水作用為主的侵蝕、搬運和沉積過程。在河流系統中,作用於河牀邊界的主要外動力是水沙流。水沙流與河牀邊界相互作用產生了形形色色的河牀濕地,其中水沙流中泥沙顆粒的運動起着媒介作用,除了受地質構造運動的影響外,河牀濕地的變化一方面與邊界泥沙的沖刷和河道中泥沙的落淤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人為活動及各種排泄物的施人有關。因此,建立水文水動力學模型、泥沙沖積模型及河流水質模型,對於研究河流健康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 [1] 
中文名
河流濕地
外文名
riverine wetland
應用學科
地理學
濕地類型
珊瑚礁、灘塗、紅樹林、湖泊等

河流濕地全國總覽

我國是一個山高水長,河流眾多的國家。 流域面積在 100 平方千米的河流約 5 萬多條,流域面積在 100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也有 1500 餘條,這些河流主要集中在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和遼河等流域內;共計 860 條,佔 10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總數的 57%(中國自然資源叢書編撰委員會,1995) 。
我國河流多屬外流型河流,其流域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 64%,其中,向東注入太平洋的河流主要有長江、黃河、黑龍江、遼河、海河、淮河、錢塘江、珠江、瀾滄江;向南注入印度洋的有怒江和雅魯藏布江;北部的額爾齊斯河向西流入哈薩克斯坦境內,再向北經俄羅斯流入北冰洋。
我國內陸性河流流域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36%,主要有 4 個地區(熊怡等,1989) :甘新地區 (佔21.3%) 、 藏北與藏南地區 (佔7.6%) 、內蒙古地區(佔 3.4%) 、 柴達木與青海地區(佔3.2%) ,均屬歐亞大陸內陸流域的一部分,由於距海遙遠,乾燥少雨,水系不發育,河流極為稀少,甚至出現沒有形成河流的無流區。

河流濕地地區差異

我國河流雖多,但在地區分佈上很不均勻,絕大部分分佈在東南部的外流區域內,河網密度多在500 米/平方千米以上。
河流是地理景觀中較活躍的要素之一,在地表物質遷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角色(熊怡等,1989) :我國河流每年從陸地有26 000 億 立方米的徑流匯入海洋,成為海陸之間水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河流每年從山地和丘陵地區帶走約 35 億噸的泥沙,沉積在低窪地帶和海洋中;我國河流每年搬運約 4.5 億噸各種鹽類,其中 4.0 億噸帶入海洋,0.5億噸沉積在內陸盆地中。
我國河流年徑流量地區差異很大,以長江流域片最大,為9513億立方米,其次是西南諸河片和珠江流域片,分別為5853億立方米和4685億立方米,海灤河流域片最小,僅為288億立方米,全國年徑流總量比較豐富,為 27 115 億 立方米,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 8 大江河中,年徑流深以珠江最大,達 751.3mm,其次為雅魯藏布江 687.3mm,遼河最小,為 64.6mm,最大最小相差 10 倍以上(中國自然資源叢書編撰委員會,1995)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