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洛大鼓

鎖定
河洛大鼓,俗稱“説書”,河南傳統地方曲種之一。
河洛大鼓是一種以説、唱為藝術表演手段,敍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歌唱社會生活的傳統音樂。河洛大鼓,起源於清末民初,是在洛陽琴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1]  其演唱藝術形式有十一種詞牌,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曲目有《劉公案》、《雙打擂》、《大紅袍》、《大八義》、《小八義》等。
河洛大鼓發源於河南偃師 [1]  ,興於鞏義,流行於洛陽、孟津、登封等地。2006年5月20日,河洛大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12。 [2] 
中文名
河洛大鼓
批准時間
2006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始興年代
清末民初 [3] 
遺產類別
曲藝
流行地區
洛陽、偃師、鞏義等地區
遺產編號
Ⅴ-12
經典劇目
《劉公案》《雙打擂》等
代表人物
胡南方、張天倍、段介平等

河洛大鼓歷史沿革

河洛大鼓,起源於清末民初,是在洛陽琴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流行在河洛地區一個較年輕的曲種,它有百年曆史。洛陽琴書舊稱“琴音”,早期的伴唱樂器是中國傳統的七絃古琴。“琴音”原僅在官宦商紳和文人之間傳唱,詞曲典雅,流入民間後,改稱“琴書”,其琴也改為揚琴。洛陽琴書早期演唱方式多為閉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細膩,字少腔多,節奏緩慢拖沓,其演唱書目也多為才子佳人悲歡離合的中、短篇。 [21]  據老藝人相傳大約在1900年前後洛陽一帶流行一種琴書,只有墜琴伴奏,藝人閉目端坐,唱腔低沉,節奏緩慢,在羣眾中不大普及。南陽鼓兒詞藝人李四來洛陽以後,和琴書藝人同台演出。琴書藝人吸取了鼓兒詞藝人大腔大口演唱和動作表演的優點,加之使用打擊樂、書鼓和鋼板,很能烘托氣氛,很受羣眾歡迎。經過一段相當長時間的合作,改革豐富了洛陽琴書,使洛陽琴書發生了質的變化,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富有豫西地方風味,頗受羣眾歡迎的新曲種——大鼓書。
河洛大鼓早期流行於農村,20世紀30年代後漸漸流傳入城市。在20世紀30年代中晚期,洛陽城區已經出現了相當穩定的曲藝市場,且藝人之間競爭激烈。自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河洛大鼓開始在洛陽及偃師的周邊地區,如宜陽等地迅速盛行。
新中國成立後,許多原先存在的曲藝人員的行會制度逐漸被國家認可、資助的文藝體系所取代。在新的政治、經濟環境下,河洛大鼓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二十世紀初,河洛大鼓由洛陽琴書和“單大鼓”結合,並吸收了“河南墜子”的一些曲調而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地方曲種。其早期被人們稱為“大鼓書”“鼓碰弦”“鋼板書”。 [21]  1950年,周恩來總理率領慰問團到朝鮮慰問抗美援朝的志願軍,偃師縣二代鼓書藝人張天培隨團演出。周總理觀看演出之後問張天培:“你演的叫什麼曲種?”張回答:“這是我們河洛地區流行的地方曲藝——大鼓書。”周總理説:“那就叫河洛大鼓吧!”根據周總理的建議,在1951年洛陽專區召開的第一次曲藝工作會議上將此種曲藝形式正式命名為“河洛大鼓”。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給全國範圍內的傳統曲藝發展帶來致命打擊,河洛大鼓也不例外,由於政治環境驟變造成的影響直接導致了洛陽幾乎所有傳統曲藝表演的中止。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許多傳統藝人成為被批判對象。洛陽地區傳統曲藝界的境遇直到1977年才開始好轉。“文革”後對傳統曲藝的“解凍”把河洛大鼓推向一次短暫的巔峯。然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河洛大鼓在城市以及一些郊縣中則漸漸被邊緣化。 [4]  [5] 
脱胎於洛陽琴書的河洛大鼓,唱腔質樸流暢,清新明快,便於敍事和抒情,勝過琴書的冗繁拖沓;演唱者改坐唱為站立表演,通過形體動作形象地刻畫人物;演員在道白中加入大量方言,使觀眾感到親切自然;其唱腔屬“板腔體”,板式豐富,方便演説各類書目。在演唱書目方面,河洛大鼓脱胎伊始便大量演唱公案書、武俠書和袍帶書等長篇書目。如《劉公案》《雙打擂》《大紅袍》《大八義》《小八義》等,這些描述風雲際會、金戈鐵馬,讚頌拔刀英雄,梗直義士的書目,更符合廣大羣眾的欣賞口味,很快便取代了洛陽琴書的地位和作用,迅速在伊、洛河兩岸流傳發展開來。 [21] 

河洛大鼓藝術特點

河洛大鼓表演形式

河洛大鼓除了在園子裏(如曲藝廳等)有舞台外,在村鎮鄉野,大都是一桌、數椅、一茶就可以開書了。演唱工具主要有書鼓、鋼板(也稱鴛鴦板,月牙鋼飛)、醒木、摺扇等,也有的加配簡板。其演唱方式主要有一人單唱不加弦子伴奏的(“單大鼓”)和自拉自唱這兩種 [6]  。每場書一般説三大段,每一段一個小時左右,稱為一板書(濟源一帶稱為一關書)。每一板書開頭一般都要加一個書帽,其作用主要是為了調節氣氛,變換口味 [7] 
河洛大鼓最常見的表演形式為:主唱者左手打鋼板,右手敲擊平鼓,另有樂師以墜胡伴奏。演唱風格歡快活潑、氣氛熱烈,常以説書的方式,在鄉村庭院表演。 [8] 

河洛大鼓唱腔特點

河洛大鼓的唱腔屬於板腔體,即以對稱的上下句作為基本單位,通過對節奏、速度進行改變,形成不同板式。唱詞中的奇數句為上句,偶數句為下句。演唱者通過上下句的反覆或變化反覆構成一段唱腔,這便是河洛大
鼓的唱腔結構的基礎特點。 [5] 
河洛大鼓主要唱腔板式是“平板”,又名“二八板”,其他常用唱腔板式有:“引腔”、“起腔”、“墜子口”、“三字緊”、“落板”、“五字垛”、“十字句”、“飛板”、“嘆腔”、“鳳凰三點頭”、“垛板”、“滾口白”、“武板”等十幾種板式。這些豐富的唱腔在敍述故事情節、描寫人物性格與心理時,都各具獨特的效果。 [9] 
河洛大鼓唱腔吸納了河南地方各曲種的精華,融為一體,唱腔變化大,演唱風格新穎,開門見山進戲快,氣氛活躍,便於和聽眾交流感情。道白質樸,情以感人,以語氣傳神,以動作喻勢。注唱腔的抑、揚、頓、挫和手、眼、身、法、步等表演程式的運用。 [10] 

河洛大鼓主要樂器

河洛大鼓主要樂器有書鼓、月牙板、鼓棰、墜琴、警堂木、扇子等。 [11] 

河洛大鼓經典曲目

河洛大鼓的演唱內容非常廣泛,從內容上講,有勸家書、逗笑書、言情書、公案袍帶書、朝閣書和武俠書等;從形式上論,有短篇書帽、中篇書段和長篇大書。書帽分為墊場書帽和開板書帽;中篇書段主要有勸家書、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説。 [12] 
形式
類型
代表劇目
短篇書帽
墊場書帽
耍笑逗趣類
《小二姐做夢》、《小女婿抬水》、《小姨子哭棉褲》、《傻女婿拜壽》、《王婆罵雞》、《對藥名》、《對哆羅》、《縣長查青》、《偷石榴》、《大換房》、《蘭老漢拾錢》、《彭祖誇壽》、《俞二姐祈子》等。
開板書帽
自述體書帽
《黃河兩岸渡春秋》、《提起這事好心悽》等。
説書引子
《俺拿啥書送明公》、《不小心跨進了説書院中》等。
笑話類
《爭熱坑》、《寡婦改嫁》等。
繞口令
《八個兒子都有名》 、《一點墨與白石灰》等。
説反語
《大年三十月光明》等。
説實話
《正月裏來過罷年》等。
對歌類
《什麼下山出溜溜》等。
誇張類
《胖姑娘》 、《錯嬌娥》等。
荒誕類
《短命郎》 、《閒下無事上正南》等。
寓言類
《猛虎學藝》 等。
勸世文類
《老翁觀花》、《蜜蜂採花》、《為財好比殺人刀》、《識不足》等。
中篇書段
勸家書
《搬龍角》、《白海棠割肝敬母》、《王祥卧冰》、《郭舉埋兒》、《老還小》、《後悔藥》、《鞭打蘆花》、《三人哭活紫荊樹》、《揪老虎》、《小姑賢》、《潭香哭瓜》、《閤家樂》、《蘇州買刀》、《喜遇》等。
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説
《羅成算卦》、《韓信算卦》、《馬棚封宮》、《劉秀唱麥仁》、《馬前潑水》、《姜子牙賣面》、《李志安拜年》、《王慶賣藝》、《武藝砸會》、《拳打鎮關西》、《單刀赴會》、《三英戰呂布》等。
還願書
《十上香》、《五上香》、《十根枴棍》等。
長篇大書
言情家務書
《金鐲玉環記》、《金錢記》、《破鏡記》、《珍珠汗衫記》、《雙鎖櫃》等。
公案袍帶書
《劉公案》系列、《包公案》系列、《施公案》、《海公案》、《狄公案》、《俞公案》、《蒯公案》等。
朝閣野史演義書
《金鞭記》、《呼家將》、《回龍傳》、《王華買父》、《困龍傳》、《響馬傳》、《五女興唐傳》等。
武俠書
《大宋劍俠三包圖》、《英雄會》、《俠女英雄傳》等。
(參考資料: [13-15] 

河洛大鼓流行地區

河洛大鼓的流行區域,主要在洛陽、偃師、鞏義、孟津、登封等地區。 [4] 

河洛大鼓傳承保護

河洛大鼓流傳現狀

現在河洛大鼓的聽眾人數逐年下降,年輕人已無人聽更無人學,特別是年事已高的老藝人大多已謝世,藝人只減不增,並且大部分已不再從事表演活動,河洛大鼓的生存狀況已跌入令人擔憂的境地。面對不容樂觀的傳承現狀,河洛大鼓藝人們也有着自己的思考。曲藝也需要與時俱進,需要不斷創新。自編的小段裏很多都與生活息息相關,甚至計劃生育、相親也成為其中的主題。”河洛大鼓在當今時代下,也應該吸收現在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活在當下,而不是沉溺於歷史。現在河洛大鼓藝人大多年事已高,如何能讓下一代願意去學習河洛大鼓,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去學習這門曲藝,成為需要挑戰的問題。 [22] 
隨着電視的普及,河洛大鼓的聽眾人數逐年下降,年輕人已無人聽更無人學,特別是年事已高的老藝人大多已謝世,藝人只減不增,所以藝人已不到20人,年齡均在五、六十歲以上,並且大部分已不再從事表演活動。除了新媒體的崛起外,農村社會生活的改變也使得河洛大鼓曲藝傳統的留存變得更為困難。隨着洛陽周邊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原先的河洛大鼓的儀式性和娛樂性演出場合漸漸消失。河洛大鼓的生存狀況已跌入令人擔憂的境地。 [16] 
20世紀80、90年代以來,隨着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河洛大鼓漸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日漸瀕危。主要表現在:
1.社會基礎的變革使河洛大鼓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由於城市一些曲藝組織逐漸解體,曲藝演出場所相繼被取締、關門,文藝團體或文藝晚會將説書這種“小打小鬧”的藝術拒之門外。在農村,説書主要靠農家紅白喜事、還願包場演出。這迫使相當一部分藝人棄業改行。
2.科學技術的進步蠶食着河洛大鼓的傳統領地。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普及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電視、電腦、手機等多媒體已進入百姓家中,羣眾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人們對曲藝的興趣愈來愈淡。“書迷”少了,且不斷老齡化,人們對説書的崇拜變成了嘲笑、歧視。
3.審美情趣的提高對河洛大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現代傳媒的影響下,不僅城裏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已有很大的改變,而且農民的文化層次也有了很大提高。觀眾對演出內容和演員形象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河洛大鼓原有的較粗放的表演方式受到了極大挑戰。
4.就業形勢的改變不利於河洛大鼓的傳授和繼承。繁榮的市場經濟,拓寬了年輕人的擇業渠道,提高了年輕人的經濟收入,沒有人來傳承這項技藝。即使是河洛大鼓世家的後代也不願意繼承父輩的事業。
5.明星大腕的缺乏使河洛大鼓日漸失去藝術魅力。隨着一些老藝人的去世,能挑起振興河洛大鼓重任者屈指可數,再加上藝人普遍文化水平低,無法形成一套相對專業的理論成果。河洛大鼓之所以衰落,一方面與這種來自民間的藝術形式旋律過於簡單、藝術不甚成熟有關,而有天賦的新人長期無法湧現,更使河洛大鼓喪失了應有的生機和活力。 [24] 

河洛大鼓保護措施

河洛大鼓保護措施
河洛大鼓保護措施(4張)
1、偃師市由文化局牽頭,組建了“河洛大鼓保護髮展領導小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為骨幹的河洛大鼓普查工作組,對河洛大鼓項目進行了普查。
2、從2010年開始,非遺申報中心與洛陽電視台合作,經常在“河洛書場”欄目介紹河洛大鼓,每年的春節晚會都有河洛大鼓節目,並使河洛大鼓融入了歌舞表演等新元素和多種表演形式。還與洛陽市的報社和新聞網積極合作,組織關於洛陽市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工作訪談,並在中央電視台的《天地洛陽》節目裏推出河洛大鼓的優秀傳承人。
3、洛陽市非遺中心在2008年和2013年與《神舟》雜誌社合作,每個月刊登兩篇報道關於河洛大鼓的文章,主要講述河洛大鼓傳承和保護工作,提高羣眾認識河洛大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並舉辦各種活動,引導羣眾欣賞河洛大鼓藝術。
4、2014年7月,洛陽市文化館成立了“河洛大鼓傳習所”,供人們學習、交流河洛大鼓。傳習所成立後,舉辦了一系列宣傳活動,如河洛大鼓進社區、進機關、進學校等活動,邀請著名河洛大鼓藝人為喜愛河洛大鼓的羣眾獻上精彩表演,羣眾可免費欣賞。還面向社會免費招收學員,邀請知名老藝人在這裏向年輕人傳授技藝,也讓更多中老年人有地方欣賞他們記憶中原汁原味的河洛大鼓。 [17] 
5、河洛大鼓已在偃師設立了傳習所,2009年被評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保護單位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每年舉辦河洛大鼓曲藝節,現已舉辦7屆。 [21] 
6、通過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洛陽市積極推動河洛大鼓等非遺融入教育體系。洛陽市加大對社區現有非遺項目的支持力度,不斷創新社區活動形式,形成常態化、大眾化的羣眾活動,在此基礎上,遴選剪紙、河洛大鼓、麪塑等易推廣的非遺項目進社區。 [23] 
為了更好的保護河洛大鼓這一民間藝術,相關部門應該制定系統的保護方案,持續深入開展河洛大鼓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力爭到2015年底,在豫西地區形成相對穩定、初具規模的河洛大鼓演唱羣體和觀眾羣,使這一地方曲種在全國範圍內得到關注和了解。
1.加強搶救工作。進一步組織開展深度調查,聘用專業調研機構人員、實習生等人員,採取網絡、電話、實地調研等方式,調查洛陽各縣(市、區)河洛大鼓從藝演員的最新動態,進一步掌握河洛大鼓的現狀;繼續開展搶救性記錄工作,儘可能多收集優秀河洛大鼓藝人的音像資料,並結集出版;建立完善數據庫,請專業電腦公司製作數據庫,分檔保存藝人資料及音頻、視頻等數據;收集河洛大鼓文字資料,整理出版《河洛大鼓》專著。同時,配合省文化廳開展“銘刻——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記錄計劃”等工作,用音像記錄歷史。
2.加強扶持工作。針對河洛大鼓藝人存在人員分散、缺乏凝聚力等問題,市非遺中心計劃組織藝人成立館辦河洛大鼓團隊,形成專業的文藝演出團體,購置樂器、服裝、道具,提供外出學習交流費用,培養並確立領軍人物,促使河洛大鼓在新時期健康發展。
3.加強培訓傳習工作。進一步加強河洛大鼓的社會傳承力度。一是舉辦持續性的河洛大鼓培訓班,聘請傳承人對從業藝人及河洛大鼓愛好者進行培訓,不斷擴大河洛大鼓演藝人羣,提高河洛大鼓的演出質量,促使河洛大鼓藝術形式深入人心;二是依託位於偃師的河洛大鼓傳習所,定期面向社會舉辦河洛大鼓培訓班,在邀請優秀藝人授課的同時,鼓勵藝人帶徒傳習,培養新人。
4.加強宣傳工作。精心策劃形式新穎、能夠凸顯河洛大鼓藝術魅力的活動形式。舉辦活動時積極與《洛陽日報》《洛陽晚報》、洛陽電台、洛陽電視台、洛陽網等新聞媒體溝通,通過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等傳媒擴大河洛大鼓的影響力和關注度,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對河洛大鼓關注、喜愛、支持的良好氛圍。
5.加強研討工作。定期舉辦河洛大鼓交流會、研討會,邀請優秀藝人和專家參與,搭建文化藝術交流平台,充分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為河洛大鼓的保護、傳承、發展和專著的出版提供理論依據。
6.加強展示工作。將“河洛大鼓曲藝節”辦成洛陽市品牌性文藝活動,通過在各縣市區輪流舉辦的形式,辦一屆曲藝節,帶動一方河洛大鼓演藝水平,擴大一批社會觀眾,逐步提升這一傳統項目在當代的影響力。繼續舉辦河洛大鼓書會、河洛大鼓演唱會等活動,為各縣(市、區)及周邊地市藝人提供演出交流平台,為羣眾奉上豐盛的傳統文化盛宴。此外,積極推動河洛大鼓走出去,參加非遺展示、展演、博覽會等活動。
7.加強推介工作。利用政府部門掌握的資源優勢,在尊重企業意願和尊重藝人意願的前理下,或聯繫企業贊助冠名河洛大鼓組織,或組織河洛大鼓藝人為企業演出,拓寬河洛大鼓的發展之路。
河洛大鼓誕生於上世紀初,目前已傳至第五代。在一百餘年的發展中,它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人民的熱愛,也傳承者河洛大地的藝術之魂,是難得的民族曲藝瑰寶。希望通過國家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將河洛大鼓這種曲藝形式推介給廣大人民羣眾,促進這一優秀的曲藝形式能夠為人熟知,不斷傳承延續。 [24] 

河洛大鼓傳承人物

在河洛大鼓傳承過程中,先後出現過許多藝人。河洛大鼓曾成了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所以當地從事河洛大鼓的藝人很多,鼎盛時期就有一、二百餘人。第二代傳人有“説書狀元”之稱的張天倍,第三代傳人程文和,享譽豫西;第四代傳人段介平。 [22] 
陸四輩
陸四輩 陸四輩
藝名“陸杏林”,男,漢族,1942年2月生,河南省洛陽市偃師縣亡嶺鄉東蔡莊村人。2006年5月,河洛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曲藝類,項目編號V一12。2008年2月,陸四輩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洛陽市申報。10歲起跟隨父親學藝,後師從河洛大鼓大師張天倍,為河洛第四代藝人。1958年,憑藉着一段《民兵營長》,陸四輩很快在偃師縣走紅,隨後他又被調到了偃師市文化館曲藝隊。陸四輩唱腔洪亮,動作大方,調門運用恰當。伴奏尤為出眾,陸四輩還對河洛大鼓的伴奏體制進行了改革,在傳統樂器墜胡、三絃之外,增加了二胡、板胡和琵琶等,豐富了河洛大鼓的伴奏音樂。1967年,陸四輩和師兄段介平合作,先後創作了《平原槍聲》、《黃河激浪》等名篇名段。20世紀70年代由段介平演唱、陸四輩伴奏的河洛大鼓,三度晉京參加全國曲藝會演,並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音展播。陸四輩正在整理記錄河洛大鼓曲目,已整理出20多本手稿,書帽兒50餘個、中篇段子40餘個、長篇大書《劉公案》、《哭紅燈》、《回杯記》等7部。 [18] 

河洛大鼓入選非遺

2006年5月20日,河南省洛陽市申報的“河洛大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洛陽市文化館(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河洛大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河洛大鼓項目保護單位洛陽市文化館(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2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