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水帶走兩岸

鎖定
《河水帶走兩岸》是當代作家葛水平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13年3月。 [2] 
《河水帶走兩岸》以一種類似人類學家田野調查的方式,記述了她的母親河沁河兩岸的人事與物態風俗的變遷,其中諸多內容契合了生態美學的相關命題,比如尋找精神家園,善待生存的環境,重拾對自然的敬畏,享受慢生活,詩意地棲居、審美地生存等,是生態美學領域一次成功的文本實踐。 [3] 
作品名稱
河水帶走兩岸
作    者
葛水平
文學體裁
散文集
字    數
295千字
首版時間
2013年3月

河水帶走兩岸內容簡介

該書分為4輯,總共收錄散文作品46篇。作者通過山西省第二大河流——沁河的變遷,揭示了鄉村現代化進程中由於人與自然的嚴重對立而導致的河水斷流、資源枯竭、生存條件惡化等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 [3] 

河水帶走兩岸作品目錄

第一輯
第二輯
第三輯
第四輯
沁河給了我天籟的聲音
水在水之外活着
尋常中有別趣
高於大地的廟脊
繁華深處的街巷
風把手藝刮進了天堂
要命的歡喜
墳墓下的歡愛
隆升起的季節和花朵
眼仁裏那些印
旖旎的絃樂鋪滿大地
河流帶走與帶不走的
炕是誘人老死的餌
家裏的鄉下男人
驢是兄弟
黃昏的內窯
説書盲人
秋苗和石碾磙幹大
痴情的小厭物和它的爺
死亡的最後方式
貓叫春
山中的孩子
好生活着
媽媽,領我去看河
當政治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一份資料上的“共產主義”
被荒疏了的日記
農民的本分
時間讓文字留下憑據
面是由花朵經歷季候修成的正果
神漢李來法
曾經的風姿綽約
一抹桃色腮紅
那一片十八歲春光
一扇桃花春汛的窗口
銀,令一切可回憶
陽光下的西城村
人不知人間有滄桑
老馬嶺上走過強人
在寺廟的陽光下微笑
神鬼春秋
山河有過自己的聲譽
回望雨井山
我不是過客,我是歸人
好時辰——年
我幾乎看不見流動
我有理由知道她的美麗(後記) [2] 

河水帶走兩岸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在葛水平筆下,城市化不斷傾軋着鄉村的生存空間,“豐收是一個昨日的詞”,而在此過程中,“天下叫農民的人,從此式微”,取而代之的是“農民工”。面對着現代化的發展,農民自身的身份焦慮也迫使葛水平帶着困惑與期許探宗溯源,然而一番彷徨之後,卻終究未能在歷史的記錄中得出明確的答案,於是也只能繼續行走在現代文明與傳統復歸這樣兩種文化慾望交織的道路上,顯現出“浮動着的”焦慮,任其飄落在當代繁複的文化語境之中。在《當政治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一篇裏,新型的階級劃分對於當時的農民而言,顯然是難以理解的,“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僱農”,這些歷史的修辭性符號成為質樸農民在那段歲月中的精神困境與生存枷鎖,最終,善良的農民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是,農民的身份焦慮卻並未斬斷於歷史之中,而是延宕在整個現代化的進程裏。又如在《一份資料上的“共產主義”》中,盲目的政治熱情,促使整個鄉村一時間進入了充斥着熱鬧、歡騰、激越的歷史氛圍裏,然而幾十年過了去,沁河兩岸的凋零和蕭條卻與喧鬧的歷史形成了一種頗具諷刺性的比照。這恰恰是因為“往往我們對於細節的荒疏,把社會的進步視為社會的必然進程而忘記了其中的掙扎”(《被荒疏了的日記》)。葛水平所做的便是再現歷史中的“掙扎”,在作品中,讀者看到作者與農民一同站在歷史的懸崖,揹負着時代賦予他們的悲劇與困惑,頑強地進行着最後的抵抗。
葛水平以質樸的情懷和堅定的民間立場,再現了歷史對於傳統農耕文明的戕害,以及在這樣的戕害中,農民的彷徨與無助。因為“民族和國家絕對不是大概念,它有時能具體到個人情感的最細部,讓你脆弱的神經背起一段民族或某個歷史時代,讓你在不堪重負裏體驗生存的代價”(《一抹桃色腮紅》)。看着鄉村留守兒童的雙眼,看着凋敝零落的鄉村,看着幾近枯竭的沁河,看着漸行漸遠的手藝,葛水平不得不為農民的生存而擔憂、而焦灼。 [5] 

河水帶走兩岸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14年5月,《河水帶走兩岸》獲第六屇冰心散文獎散文集獎。 [1] 

河水帶走兩岸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河水帶走兩岸》
2013年3月
北嶽文藝出版社
978-7-5378-3863-4 [2] 

河水帶走兩岸作者簡介

葛水平,沁水縣山神凹人,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代表作有小説集《喊山》《裸地》《守望》《地氣》《甩鞭》《我望燈》等,散文集《我走我在》《走過時間》《河水帶走兩岸》等。 [4] 
參考資料
  • 1.    山西兩位女作家獲冰心散文獎  .陽泉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11-28]
  • 2.    葛水平.河水帶走兩岸[M].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2013.03:版權頁,目錄頁.
  • 3.    高文丹.生態美學的文學表達——評葛水平散文集《河水帶走兩岸》[J].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19,(4):208-214.
  • 4.    葛水平:我的鄉愁是對故園的想入非非  .山西新聞網百家號[引用日期2022-11-28]
  • 5.    景欣悦. 言語之外——解讀《河水帶走兩岸》的文化訴求與精神指向[J]. 名作欣賞, 2014, (7):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