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橫大米

鎖定
河橫大米,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1-3] 
河橫大米口感、色澤、維生素等指標超過國內外其它名米,早在2001年就隨“雪龍”號遠赴南極供科考隊食用,特別是經過極地貯存兩三年後,河橫大米煮出的飯仍然柔軟油潤,清香四溢。 [4] 
2006年09月25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河橫大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1-2] 
中文名
河橫大米
產地名稱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
品質特點
粒型適中,米飯油潤,濃香持久
地理標誌
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批准文號
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06年第143號
批准時間
2006年09月25日

河橫大米產品特點

河橫大米晶瑩透亮、粒型適中,直鏈澱粉含量16.0—18.0%;膠稠度≥75毫米;蛋白質含量≥8%;蒸煮時,飯粒完整,米飯柔軟油潤,濃香持久,米飯冷後不硬,且有光澤。 [1] 
河橫大米 河橫大米

河橫大米產地環境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地處長江下游三角洲地區,江、淮、海三水交匯,水源豐富,土壤肥沃,空氣清新,是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全國商品糧”基地。“全球生態環境500佳”河橫地區為其核心區域,區域內耕層厚度大於18釐米,土壤容重大於1.25克/釐米3,土壤有機質含量大於18克/千克,全氮含量大於1.4克/千克,速效磷大於12毫克/千克,速效鉀大於18克/千克,不缺少微量元素,為優質稻米生產提供了良好的大氣環境、土壤環境和農田灌溉水環境,且姜堰年日照時數1746.5小時,平均氣温15.3℃,無霜期215天,對水稻生長極為有利,從而造就了“河橫大米”兼有南北大米之優勢,克服了南方大米飯硬澀,北方大米飯冷卻後乾硬的缺點。 [1] 
姜堰地理 姜堰地理

河橫大米歷史淵源

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長江入海口沙嘴和淮河南岸沙嘴不斷向東延伸,使裏下河海灣逐漸被封淤,形成瀉湖。長江三角洲地區本時期遺址的分佈表明,良好的古水文條件為水稻生產奠定了基礎。姜堰區境內天目山遺址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特徵表明當時社會生產狀況與湖熟文化相類似,屬良諸文化(距今4600—3800年)範疇。天目山遺址和境內的單塘河遺址(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出土的有柄石刀和不少蚌鐮、石鐮等器物,證明了該地區稻作經濟當時已發展到了相當水平。1993年3—4月間在境內沈高鎮出土的南華漢代墓葬羣,時代自漢武帝至王莽時期,除清理出多種地質文物68件(套)外,還發現大量水稻顆粒呈密集型均勻散佈,分佈面積約為2×1.6平方米,層厚為6釐米,其表層不規則置放許多古錢幣“大泉五十”,完全炭化的水稻顆粒,其形體特徵與現代的秈稻相比顯得短胖粗圓,稃尖有芒,與粳稻品種相似。 [3] 
據《三元總錄·喪元》載:“人生以草為褥,草者地之毛,人生遊於地上,人死歸於地下,乃人之始終不離草。”境內沈高漢代喪葬習俗中鋪散稻穀於墓穴,把稻穀和金錢放在同等貴重的位置,這一方面説明寄望死去的親人永享富貴,豐衣足食;另一方面也客觀地告訴人們,水稻不僅代表五穀,同時也是世間一切草的概括和寫照,反映了樸素的自然史觀和人類史觀。
嘉靖《維揚志》載,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吳王劉濞看中境內俞垛倉場莊周圍的殷實富庶和水路便捷,是積聚稻米的理想基地,開鑿邗溝直通倉場,“倉場莊”由此得名沿用至今。2003年秋,文物考古人員對倉場“糠爿街”進行考古鑽探調查,“糠爿街”東端鑽出稻殼堆積的土層,土質鬆散,肉眼可見稻殼細片,灰黑色,風乾後極易碎。《明史》記載,元末明初,張士誠與朱元璋爭奪天下,從裏下河一直打到江南。張士誠在此囤糧擴軍,發展勢力。“糠爿街”的美名從此傳開,聞名遐邇。
河橫為姜堰區境內的一個村,因水網密佈,河流縱橫而得名,曾稱河橫大隊,20世紀60、70年代“學大寨,趕河橫”是揚、泰地區家喻户曉的口號,當時的河橫大隊就以治水而聞名於省內外。由於長期的水環境治理、生態環境保護和獨特的地理優勢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生態環境“全球500佳”稱號 [5]  。數十年來,姜堰區一直重視與全國很多水稻科研院所,特別是南農大的緊密合作,選用了品種優且適宜本地特點的水稻品種。
2003年,姜堰區建成省級綠色稻米標準化示範區,“A級綠色食品河橫稻米生產技術規程”為省級地方標準。
2004年,姜堰區成為首批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整體推進縣市。 [1] 
河橫大米 河橫大米

河橫大米生產情況

2012年,姜堰有綠色、無公害稻米生產基地38個,面積佔水稻種植總面積的85%。已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稻米加工龍頭企業13家,綠色、無公害大米標誌產品12個,共在全國15個省、市設立了36個銷售窗口,全市稻米加工企業每年可實現加工銷售產值5億元,銷售利潤3000多萬元。 [1] 

河橫大米產品榮譽

河橫大米是泰州市優質農產品、95天津宣傳展銷會江蘇展團優質產品,併成為駐港部隊的軍糧和南極科考隊專供大米。 [1]  [3]  [5] 
2005年,河橫大米獲國家級“放心糧油”稱號。 [1]  [3] 
2006年09月25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河橫大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1-2] 
河橫大米 河橫大米

河橫大米地理標誌

河橫大米地域保護範圍

河橫大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江蘇省姜堰市人民政府《關於劃定河橫大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的請示》(姜政[2005]100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江蘇省姜堰市現轄行政區域。 [1-2] 

河橫大米質量技術要求

(一)保護對象
遲熟中粳或早熟晚粳水稻加工成的粳米。
(二)立地條件
位於北亞熱帶北緣的裏下河稻作區,河網密集,為淮水、江水、海水三水交匯處。土壤肥沃,耕作層厚度≥15釐米,土壤pH為6.8至7.6,土壤有機質含量≥15克/千克,速效磷≥10毫克/千克,速效鉀≥100毫克/千克,並具有較好的保水保肥性。
河橫大米 河橫大米
(三)栽培管理
1.播期:早熟晚粳播期為5月上旬,遲熟中粳播期為5月中旬。
2.栽培方式:
(1)種子處理:選用10%浸種靈2毫升加25%使百克2毫升,兑水10千克,浸種4千克至5千克,浸40小時至60小時後直接催芽播種。
(2)育秧:採用肥牀旱育秧或塑盤濕潤育秧。
(3)密度:肥牀旱育秧移栽稻基本苗為8至10萬/畝,拋秧稻基本苗為6至8萬/畝,機插稻基本苗為4至6萬/畝。
3.田間管理:
(1)施肥:實行有機無機結合,氮、磷、鉀及其他元素結合的方法。一生總施純氮15至17.5千克/畝,其中有機肥佔20%,全部基施,無機肥於栽後7天、15天、倒4、倒2葉施用,分別佔20%、20%、30%、30%,氮:磷:鉀為1:0.4:0.5。
(2)灌水:分櫱後期開始擱田,其餘時期除孕穗前後進行水層灌溉外,均保持無水層濕潤灌溉,直至收穫前一週。
河橫稻田 河橫稻田
(四)收穫
90%以上實粒黃熟至品種原有色澤,遲熟中粳收穫期為10月中旬,早熟晚粳收穫期為10月下旬。
(五)加工
關鍵控制點為三機輕碾拋光,含糠粉率≤0.1%,雙面光電色選,精度≥99.9%。
(六)質量特色
堊白粒率小於30%,堊白度小於5%。直鏈澱粉為16.0至18.0%,膠稠度≥75毫米。精米中蛋白質含量≥8%。出糙率≥80%,精米率≥75%,整精米率≥66%。 [1-2] 

河橫大米專用標誌使用

河橫大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江蘇省姜堰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1-2] 

河橫大米歷史文化

“溱潼會船”已列為江蘇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溱潼會船起源北宋,是當今僅存的水上廟會活動。祭祀是會船活動的核心:清明節晚上用各家各户自願送來的大米煮成乾飯,用冷水拌和使之鬆散後,用籮筐裝送到會船上。半夜子時各條會船立即出發,開向亂墳場。大家爭先恐後向前趕。到了目的地,篙手們持着鐵鍬、米飯、火紙奔向無主墳。鑼手使勁鳴鑼,篙手大聲呼喊,意為喚醒孤魂野鬼快來吃米飯拿錢。篙手們給無主墳添土、燒紙、撒飯,誰都不肯落後。一年一度的中國·姜堰溱潼會船節每年都有數十萬人蔘加。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