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曲民歌

鎖定
河曲民歌是流行於山西省河曲縣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河曲民歌,它形成於何時尚無確定。河曲民歌歌詞委婉,曲調悽美。以反映生產勞動、情愛相思為主,樸實、真摯、自然,充滿着濃濃的鄉土氣息。
2006年5月20日,“河曲民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Ⅱ-2。 [1] 
中文名
河曲民歌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山西省河曲縣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遺產編號
Ⅱ-2

河曲民歌歷史淵源

河曲民歌表演
河曲民歌表演(5張)
河曲民歌流行於河曲縣及晉西北,輻射晉、陝、蒙三省(區)交界地域。河曲位於山西省西北部,東界偏關、五寨,南界岢嵐、保德,西、北隔黃河分別與陝西、內蒙相鄰,是一個“一雞鳴三省”的特殊地區。由於地處黃河彎道,河曲歷史上交通阻隔,土地貧瘠,旱澇無定,老百姓災難深重。這一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形成了當地老百姓每年春去冬回,到內蒙古大青山、河套一帶打短工、拉長工的“走西口”生活生產方式。由這種年復一年的離妻別子的痛苦人生中自然產生了詠歎人間離苦、別緒、思念、期盼的“走西口”民歌,當地人稱之為山曲。山曲屬山歌體裁,它形成於何時尚無確定,但在山曲基礎上形成的“二人台”,據考已有二百年左右的歷史。 [1] 
方誌中就有明代河曲“户有絃歌新治譜,兒童婦老盡歌謳”的記載,足見其歌唱傳統的久遠。河曲縣歷來以農耕為本,歷史上十年九旱,饑荒嚴重,交通閉塞,逐步構成了傳統民俗民間文化生長和傳承的特殊地理環境。從而孕育和催生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河曲民歌這一珍貴的藝術品種。它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傳唱與孕育期,久唱不衰。 [1] 
20世紀五十年代末期開始,整個中國的社會文化生活不斷髮生劇烈的變化,河曲民歌的大部分內容已經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加之現代傳媒的影響,廣播電視上大量充斥的是那些快餐文化、通俗歌曲,年輕人追新潮,轉而去喜歡這些時髦的東西,對身邊的民歌逐漸失去了興趣,河曲民歌陷入發展的低谷時期。 [2] 

河曲民歌基本特徵

河曲民歌調式

河曲民歌的調式通常有徵調式、商調式、羽調式和宮調式四種,徵調式最多,其次是商調式,羽調式和商調式相對少一些,而且大多有明顯的內蒙古地區的音樂風格。河曲民歌“山曲”的各類調式的音階中,“變宮”和“清角”音幾乎很少用,但在“小調”中卻比較常用。充分説明了“山曲”是河曲當地古老的品種,而“小調”的發展較晚,受到了其它地區民歌和民間音樂的影響。 [3] 

河曲民歌結構

河曲民歌的基本結構為上下句各四小節的平行樂段,上下樂句一般為對稱結構,旋律變化不大,第二樂句多為第一樂句的重複,僅在最後一個音或兩個音上有所變化。但每一首簡短的樂曲都包含了完整的音樂結構,並通過音樂的形象思維,塑造了完整感人的藝術形象。 [3] 

河曲民歌節拍節奏

從譜面上看,河曲民歌的節奏節拍都比較均勻、規整。但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沒有那麼呆板,而是比較自由,舒展的。它的音調悠長,多使用自由延長音。節拍大部分都是2/4拍,極少數為3/4拍,也有個別為2/4、3/4或2/8、3/8組成的混合拍子。 [3] 

河曲民歌旋法和終止

河曲民歌的旋律進行中,常見到的是樂音之間的4、5、6、7、8度的大跳,甚至還有9、10、11度的大跳進行,音程跨度大,旋律跌宕起伏。其中,各種音程的跳進與調式音階下行級進相結合,而上行級進的旋律進行比較少見。上句大多結束在調式音階第五度或第四度音上,也有高八度的調式主音上。下句結束在調式主音上,形成完全終止。上句落音都比下句落音高,“上揚下抑”。“上抑下揚”的情況也不少見。 [3] 

河曲民歌語言

民歌是方言的誇張,傳遞着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方言土語、野嗓子、環境聲加旋律才是真正的民歌。語言通俗化是河曲民歌的一大特點,這些歌詞,不咬文嚼字,不裝腔作勢,毫無雕飾,信口信手拈出,而其詞達,其情切,是語言藝術的結晶,充滿了詩情畫意。河曲民歌具有濃厚的地方語音色彩,河曲地方語音中的方言土語,融匯了外地民歌、秧歌、長調等語言的長處,獨具一格。 [3] 

河曲民歌代表作品

河曲民歌的代表作品有《山高路遠見不上》《跑口外跑得心慘了》《掙不下銀錢過不了》《手巾揩淚沾不幹》《羊信歌》《滿嘴嘴白牙牙對哥哥笑》《要穿紅來一身紅》。 [3] 

河曲民歌傳承保護

河曲民歌傳承價值

河曲民歌,主題鮮明,題材豐富,民俗多樣,語言獨特,歌詞委婉,曲調悽美。以反映生產勞動、情愛相思為主,樸實、真摯、自然,充滿着濃濃的鄉土氣息。
作為一個雞鳴三省的地區,河曲民歌還是研究東西路二人台的重要依據,如山西府谷、內蒙古二人台等。河曲民歌即是西口文化交流的產物,同時也為西口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它為山西民歌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因而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藝術價值和傳承價值。 [3] 

河曲民歌傳承現狀

河曲民歌在當代面臨着保護難題,一方面和西方文化、日韓文化的入侵有着重要關聯,另一方面也和河曲民歌自身創新有限緊密相關。 [4] 

河曲民歌傳承人物

呂桂英,女,2008年呂桂英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曲民歌代表性傳承人,山西省河曲縣申報。 [5] 
辛裏生,男,2008年辛裏生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曲民歌代表性傳承人,山西省河曲縣申報。 [6] 
韓運德,男,2009年韓運德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曲民歌代表性傳承人,山西省河曲縣申報。 [7] 

河曲民歌保護措施

1953年冬,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現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首次到山西省河曲縣採錄民歌,共收集到一千五百多首唱詞和一百五十多種曲調。 [1] 
2011年4月,河曲縣文化產業發展領導組批准成立了河曲民歌二人台藝術團,集河曲民歌二人台傳承保護、文藝創作和演出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民營文化企業。 [4]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河曲縣二人台藝術研究中心獲得“河曲民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8]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河曲民歌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河曲縣宣傳事務中心。 [11] 

河曲民歌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7月22日,河曲縣民歌二人台藝術團參與了“欣欣向榮,心靈之舟”山西忻州文化遺產精品展示月系列活動。 [9] 
2019年11月,河曲民歌二人台小分隊走進新疆進行河曲民歌展演。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