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口泥沙

鎖定
河口的水體中和牀面上的泥沙。可來自流域海域、疏浚棄土和風沙等。
中文名
河口泥沙
外文名
sediment in estuary

河口泥沙泥沙分類性質

河口泥沙泥沙分類

按力學特性,河口泥沙可以分無黏性泥沙和黏性泥沙兩大類。無黏性泥沙顆粒較粗,由粉沙、細沙、粗沙甚至礫石組成。運行過程保持分散狀態,沿河底滑動、滾動、跳躍和懸浮。輸移方式取決於顆粒的粒徑、形狀、容重以及水流特性,與內陸河流的泥沙運動並無本質區別。但沙波和沙丘的發展一般受往復水流限制,難以達到充分發展的狀態,不對稱形態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
黏性泥沙指粉土和黏土。根據絮凝體沉降特性,把粒徑小於0.03mm的泥沙統稱淤泥。在河流中通常把它視為沖瀉質,在河口環境中絮凝成海綿狀團粒或團塊,並參加造牀過程。絮凝體包含有數顆以至數萬顆黏土顆粒,粒徑遠比黏土原顆粒大得多,使沉降速度遠大於原顆粒,從而影響泥沙輸移。

河口泥沙泥沙性質

絮凝過程是由顆粒相互碰撞和碰撞以後因電化學作用而吸附成團。前者與泥沙濃度、沉速和水流紊動強度有關,後者與水質、水温和顆粒的礦物組成有關,黏土顆粒進入河口鹽水區後,由於電化學反應,顆粒表面的淨排斥力受到遏制,使顆粒互相吸附在一起。
由於重力作用使絮凝體下沉至河底。破碎後又固結為一種容重隨時間延長而增大的物質。新落淤的淤泥,一般密度(單位體積所含質量,t/m2)在1.02~1.04時為流體;密度增加到1.25~1.30時失去流動性,為塑性體;通常把密度小於1.20~1.25的流動狀態淤泥稱浮泥。不同固結狀態的淤泥能承受不同的切應力。在水流作用下,淤積物可重新懸浮,一般認為沖刷臨界切力和沖刷率與沉積物結構,固結程度、含水量以及環境水性質有關。 [1] 

河口泥沙泥沙輸運模型

泥沙輸運模型可分為:單相流體模型和水沙兩相流模型, 工程應用中以單相流模型為主。單相流模型中, 懸移質運動由被動標量的對流擴散方程描述。求解泥沙輸運模型的關鍵在於如何確定近底泥沙邊界條件。關於泥沙近底條件的提法還沒有公認的模式, 但歸納起來可分為以下幾種。(1)平衡輸沙模式。(2)恆定非平衡輸沙模式。(3) 非恆定非平衡輸沙模式。 [2] 
參考資料
  • 1.    水利百科全書編委會.中國水利百科全書: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523
  • 2.    賙濟福,曹文洪,楊淑慧,劉青泉.泥沙輸運模型:泥沙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