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

鎖定
在開封城東南方向3公里處,有一座千年古園——禹王台公園。進入公園的東大門,往西約200米處就是“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這裏長眠着辛亥革命11位烈士,是河南省內具有代表性和較大影響的辛亥革命紀念場所。
墓園內建築呈中軸線佈局,依次為大門、孫中山銅像、照壁、碑樓、十一烈士墓,兩側有文物保護標誌牌、沈竹白紀念碑、二次革命烈士紀念碑等。其中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和孫中山銅像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
館藏地點
河南省開封市順河區劉家衚衕1號
所屬年代
近現代
所屬博物館
劉青霞故居紀念館
所屬地區
河南開封

目錄

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背景

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消息傳到開封后,同盟會會員精神大振,於1911年10月13日在禹王台法政學堂召集了秘密會議,分析了河南形勢,共商河南獨立大計。當時駐防開封的陸軍二十九協(旅)協統是應龍翔。應龍翔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又是黎元洪的姻親,所以革命黨人錯誤地認為他可以依靠和信賴。會後派陸軍二十九協排長、同盟會會員吳淪州以請假省親為藉口,會見了應龍翔,探聽他對革命的態度。會談後,吳淪州立即將應龍翔口頭上同情革命,但又膽怯的態度向同盟會負責人劉純仁作了彙報。劉純仁聽後説:“應協統膽子太小,不是革命黨,我們自己想法子幹吧!”
孫中山銅像 孫中山銅像
時任《河南》雜誌總經理、後來擔任河南起義軍總司令的張鍾端在1908年5月出版的第四期《河南》雜誌上撰文寫道:“故欲大功告成,完全以達其要求之目的者,則舍革命軍而外,更無他道以處此也!蓋吾為此言,吾非為好暴動而不惜流血之慘狀也。吾實見其非此不足以達此目的。”武昌首義後,他自願請求回開封組織起義。
張鍾端組織的革命機關最初設在開封北土街和合堂,後來又移至優級師範學堂。除在開封城內聯繫革命志士外,張鍾端還注意聯繫外郊和省內各縣的抗清力量,紅槍會、仁義會等也按計劃向開封進發,參加起義的城內外新軍也做好了準備,駐在南關禹王台的炮兵營已將四門管炮移至利於向巡撫衙門開炮的高地。
革命風暴即將到來。
巡撫寶芬看開封形勢不妙,就奏準朝廷稱病離汴,而新任巡撫齊耀琳剛剛到任,正是起義的好時機。農曆十一月初三夜,張鍾端率各隊義軍集合於各起義地點,箭已在弦上,正準備行動之時,卻因內奸告密,23時清軍突然進行全城大搜捕。由於革命黨人毫無戒備,張鍾端等人均被逮捕。
1911年農曆十一月初五晨,河南起義軍總司令張鍾端被斬首,革命軍協統張照發、革命軍督隊隊長劉鳳樓、敢死隊總隊長王天傑、敢死隊隊長單鵬彥、敢死隊先鋒徐振泉、暗殺團團長張得成6位烈士被槍殺。在南關距火車站兩裏許的集市附近,民軍總指揮王夢蘭、民軍總招待崔德聚、決死隊隊長李鴻緒、志士李公幹被槍殺。
張鍾端等河南辛亥革命烈士犧牲後,暴屍荒地數日,後由同盟會會員沈嘉炎以慈善事業名義代為收斂,叢葬於開封南關關坊義地,張鍾端烈士一墓、其他十烈士共一墓。1932年5月,時任河南省政府秘書長的齊真如在省政府會議上提出撥款10萬元興建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並於1933年秋得到實施,正式將烈士遺骨遷葬於開封南關紀念塔附近,並正式定名為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後經河南省通志館館長韓自步等聯名向省政府呈請修建十一烈士祠,1933年年初備料施工,於該年7月12日先將烈士遺骨裝入一大棺內,經遺屬及同時被捕生還的義舉志士等致祭後,砌築墳塋。

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保護

1963年,開封市人民政府將殘倒在禹王台柏林中的辛亥革命十一烈士之墓碑,經過修補,豎立於烈士墓前。1981年辛亥革命70週年之際,開封市人民政府根據廣大人民的要求,經多方研討撥出專款,將十一烈士墓從市供銷合作社院內遷往禹王台公園。
烈士墓遷葬時原有題詞石刻,均按原樣鑲嵌,烈士陵園大門朝南,門額為“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一進門迎面便是孫中山先生銅像,先生身披大衣挺胸屹立,凝神遠眺,神情莊重,銅像連座通高5.9米。這尊銅像是1929年馮玉祥將軍為悼念孫中山先生逝世4週年而鑄造的,原立於當時的中山公園,即現在的龍亭公園。2006年6月,孫中山銅像與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並定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