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南府文廟

鎖定
河南府文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東南隅文明街東邊,原文明街小學院內。據廟中石碑記,宋代在此修建國子監,金初在其舊址上建文宣王廟。文宣王是唐玄宗給孔子封的,故孔廟又稱文宜王廟,明朝以後才簡稱為文廟。河南府文廟不僅是祭拜孔子的地方,也是河南府的府學所在地。 [5] 
河南府文廟由南向北呈台階式佈置,沿中軸線向兩邊展開:正南是一座琉璃照壁,依次向北是欞星門、泮池、石橋、戟門、大成殿明倫堂等,戟門與大成殿之間東西兩側為廊房。整個建築羣佈局嚴謹,層次分明,結構規整,為研究中國儒家思想的傳播和文廟祭祀建築的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4] 
2006年5月25日,河南府文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河南府文廟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0649-3-35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河南府文廟歷史沿革

河南府文廟始建於金、元時期,以後歷朝歷代多次重修。據《洛陽縣誌》載:“明嘉靖六年(1527年)四月乙巳,劉侯以司馬郎中出守河南。釐蔽敷思於下,政通民和,乃飾修文廟”,並在文廟大門東牆上嵌一大石碑,上書“奉旨,文武官員人等至此下馬落轎”陰文楷書。
清順治八年(1651年),河南府分守道於時躍、許文秀,知府楊所再次擴修河南府文廟。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教授侯抒愫仿山東曲阜杏壇,築明倫堂九間,在明倫堂後築尊經閣三間,並建居仁齋、明善齋、博文齋、約禮齋在明倫堂甬道兩側,河南府文廟發展到歷史最大規模。
清康熙年間,外鄉人遷入洛陽漸多,住房緊張,於是洛陽縣衙就將府文廟東門內大街(即今東大街)的北圍牆和御路街的西圍牆拆除,各內移五丈,騰出地方建民居。
清光緒年間,由於科舉制廢除,河南府學停辦,縣衙便將府學教授私宅改建為“產嬰堂”,收留流浪和逃難的孕婦。
民國十四年(1925年),洛陽紳士李馨佛、林東郊等人在河南府文廟創辦洛陽第一個私立中學——明德中學。民國十六年(1927年),馮玉祥改廟前街為文明街,同時拆去大門正南龍壁。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四月,日本飛機來犯,文廟大成殿前坡西半部被炸燬。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洛陽淪陷,河南府文廟被日軍作為洛陽警備司令部使用。抗戰勝利後,河南府文廟仍為明德中學,此學校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停辦。
解放後,河南府文廟被文明街小學佔用。據文明街小學退休教師梁儒林老師回憶,
20世紀六十年代,文廟欞星門、泮池等還在。
20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學校將欞星門、泮池、接待房、值守房拆除,建起了三層教學大樓。 [3] 

河南府文廟建築格局

河南府文廟為一座大型廟院,中軸線主體建築坐北朝南呈台階式佈置,沿中軸線向兩邊展開,正南是一座琉璃照壁,廂房、配房東西對稱佈置。其主要建築有照壁、東西側門、欞星門、八字影壁牆、泮池、鄉賢祠、明宦祠載門、耳房、杏壇、東西廂房、大成殿、明倫堂、東西配房及尊敬閣院等。整個建築羣佈局嚴謹,層次分明,結構規整。 [4] 
河南府文廟

河南府文廟主要建築

河南府文廟戟門

戟門,位於廟院前部,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面闊3間,進深山面3間,明間、次間2間,樑架結構為六架椽屋分心用三柱殿堂式建築,磚木結構,砌上露明造,單檐懸山綠琉璃剪邊灰瓦頂。屋頂正脊、垂脊均為素面,正脊兩端為龍形大吻。戟門台基高1.35米,青磚砌築,上壓階條石,通面闊11.36米,通進深8.78米。前後檐柱下施精雕覆蓮石柱礎,檐柱間無裝修。室內明間中柱柱礎為簡單的方形塊石。其中柱間有屏門,現已佚失。兩次間均無裝修。戟門結構形式和建築尺度較符合宋營造法式的用材特徵。 [4] 

河南府文廟左、右掖門

左、右掖門,分別緊貼戟門東、西山牆而建,坐北面南,磚木結構,硬山灰瓦頂。平面呈方形,面闊1間(3.34米),進深四架椽(4.4米),兩掖門無裝修。樑架採用較簡潔的自然材圓檁、圓枋疊落而成,檁、枋兩端直接搭於牆體之上。屋面採用灰簡板頂,正脊、垂脊均為素面,脊端部設小跑獸。掖門整體做工較為古樸、簡潔。 [4] 

河南府文廟大成殿

大成殿,位於廟內正中,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單檐歇山綠琉璃瓦頂。大成殿由大殿及月台兩部分組成,總平面星“凸”字形。月台青磚砌築,角部署角柱石,台項周邊階條石壓護,枱面方磚鋪地。月台高1.43米,寬17.58米。台前正中由御道和東西兩道台階組成,御道青石浮雕有祥雲二龍戲珠圖案,長2.3米,寬1.5米;月台與大殿連接處東西兩側分別設上、下踏道。大成殿平面星長方形,面闊5間,通面闊17.8米。進深:明間為3間,山面為4間,通進深12.88米。檐柱柱礎石為下部方形如意、上部鼓狀造型,檐柱柱頭正面砍殺呈斜面,柱徑0.5米;金柱為覆盆式蓮花柱礎,金柱柱徑0.48米。檐柱與金柱間用單步梁和柱頭斗拱抱頭梁後尾連接。梁枋皆施彩繪。抗日戰爭時期,8軍飛機轟炸造成殿北坡西半部殘損,其後將被炸燬部分改為青色灰瓦屋面,灰瓦和原綠筒板瓦頂共存。現存的琉璃正脊和垂脊均為雲龍圖案。山面博風板外鑲琉璃博風為惹草和龍圖案,懸魚為琉璃鳳、花草圖案。大成殿屋面琉璃構建制作精美,色澤亮麗。大成殿門、窗裝修由於年久失修已全部佚失。大成殿結構形式和構造特點較符合明代重修時的手法。 [4] 

河南府文廟明倫堂

明倫堂,坐北面南,磚木結構,單檐硬山灰瓦頂。平面呈長方形,面闊5間,通面闊16.17米,進深3間,通進深7.8米。明倫堂下出檐被掩埋,前檐柱後人用牆體包砌。金柱柱徑0.31米,柱上殘留有卯口。無斗拱樑架結構為抬梁式,做法為:檐柱支撐單步梁,上置檐檁,單步梁插人金柱,前後金柱支撐五架樑上置瓜柱支撐三架樑,三架樑上置脊瓜柱和脊檁,脊檁兩側有插手支撐。屋面為後人改建的灰色小青瓦頂。裝修均佚失。 [4] 

河南府文廟東配房

東配房,位於戟門東南側,坐北朝南,單檐硬山灰瓦頂。平面呈長方形,面闊3間,通面闊9.71米,進深五架椽,前坡長後坡短,通進深6.69米。下出檐踏步被後人改到西次間。階條石保存完好,前檐柱被後人拆除改為牆體和門窗。金柱柱徑0.24米,柱上殘留有卯口。無斗拱,樑架結構為抬梁式,檐柱支撐單步梁,上置檐檁,單步梁插人金柱,金柱支撐五架樑,上置瓜柱支撐三架樑,三架樑上置脊瓜柱和脊檁,脊檁兩側有插手支撐。屋面為後人改建的灰色小青瓦頂。裝修部分均佚失。 [4] 

河南府文廟東西廂房

東西廂房,位於大成殿兩側南部,分別由北側的廂房和南側搭接的配房構成組。廂房單檐硬山灰瓦頂,平面呈長方形,面闊5間,通面闊16.02米,進深四架椽,通進深6.44米。建築外觀及結構被後人改動較大。下出檐踏步佚失,階條石保存完好,踏步及原裝修全部佚失。柱樑做法為:前檐柱柱徑0.25米,包砌於後加牆體內,樑架現為木桁架。屋面為後人改建的灰色小青瓦頂,搭接配房也為單檐硬山灰瓦頂。平面呈長方形,面闊3間,通面闊9.69米,進深四架椽,通進深5.2米。該建築被後人改動也較大,踏步及原裝修全部佚失,前檐柱全部佚失,現前檐為後加牆體。樑架結構為抬梁式,前後檐牆體支撐五架樑,三架樑上置脊瓜柱和脊檁,脊檁兩側有插手支撐。屋面為後人改建的灰色小青瓦頂。 [4] 

河南府文廟歷史文化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他開創的儒家學派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學派,其所倡導的思想亦成為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可以説儒學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中的“天下為公”、“為政以德”、“見利思義”、“有教無類”等思想依然對現代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作為中原地區最重要的祭孔機構和官辦教育機構,河南府文廟在歷史上曾經扮演着“成教化,助人倫”的重要角色。即便步入21世紀,文廟依然將肩負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歷史使命。 [6] 

河南府文廟文物價值

現狀 現狀
河南府文廟與府學合二為一,是研究古代教育和科考制度的實物資料。同時,河南府文廟內不同特徵和風格的建築,也反映了河洛地區建築的發展特點。 [1] 
河南府文廟始建於金元時期,距今已有幾百年歷史,保留着從元至清各時期不同特徵和風格的建築,是一組豐富的建築藝術寶庫。特別是戟門,在其結構中表現出不少早期的特徵,如:平梁上瓜柱、叉手並用;檐柱有明顯的生起和側腳;令拱之上託替木然後承撩檐枋;柱徑與柱高之比為1:9,比例較大;補間鋪作使用真昂,昂下刻假華頭子,昂後尾斜向上挑起承下平傳;正心使用壓槽枋,令拱托替木上承撩檐枋;室內中柱使用插柱造;整個構架舉高與前後撩檐枋中距的比為1:3.16,符合宋元時期建築的特徵;梁高寬斷面比例,兩椽拊高36釐米,寬24釐米,高寬比為3:2,平梁高34釐米,寬24釐米,高寬比接近3:2,符合宋元用材的特徵,這些為研究河南建築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4] 

河南府文廟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河南府文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07年,洛陽市正式啓動河南府文廟修繕保護工程,重修和擴建河南府文廟。整個工程分三期進行,第一期主要是修復文廟現存的古建築,並拆除與之風貌不相符合的現代建築;第二期計劃恢復原來被破壞的照壁、鄉賢祠、明宦祠、尊敬閣、碑廊等建築;第三期將其佔地由11.72畝擴大到30畝左右。 [1] 

河南府文廟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河南府文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御路街45號。
  • 交通信息
公交:1、乘坐11路、18路、37路,在書店街北口站下車,步行499米至河南府文廟。
2、乘坐13路、30路,在新街口站下車,步行876米至河南府文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