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南大饑荒

鎖定
河南大饑荒(The Henan famine),一般是指1942年7月開始到1943年春,日本侵華戰爭時期在中國河南爆發的饑荒。此次慘絕人寰的大饑荒,造成3000萬人受災,300萬人餓死。
中文名
河南大饑荒
外文名
The Henan famine
發生時間
1942年夏到1943年春
發生地點
河南、河北山東安徽
遇難人數
約300萬
發生原因
自然災害、政府救災不力
受災人數
約3000萬
“七七事變”後,華北淪陷,河南成為中國軍隊與日軍作戰的主戰場。在1942年河南大饑荒爆發之前,日軍在河南境內先後發動過10多次大規模進攻,佔據河南111個縣中的43個縣。
長年征戰,河南一直是全國出兵出糧最多的省份之一。多年的徵糧徵兵,河南的青壯年都離開了土地,農民家裏沒有存糧。1942年,當時的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不顧人民死活,仍在強徵軍糧。第31集團軍司令、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湯恩伯部數十萬人駐紮河南,軍紀渙散,強徵民役,為害鄉里。
從1942年春天開始,河南全省便滴雨未下,1941年冬小麥在5、6月份的歉收。夏天又是滴雨未下,夏播作物在持續的大旱中枯萎,產量只有戰前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夏秋之交,遮天蔽日的蝗蟲席捲河南全省。1942年河南糧食產量比戰前平均水平下降了40%。但河南正在發生的大饑荒,卻在很長時間裏不被重慶所知。賑災的不力乃至對災情的置之不理,又讓這場災難雪上加霜。
1942年八九月間,蔣介石就接到過河南軍政官員的災情報告,但他不相信或者置之不理。他關注的一是徵兵,二是徵糧。
直到1942年10月30日重慶召開的國民參政會上,豫籍參政員郭仲隗將所收集的河南災民所吃的榆樹皮、觀音土、雁糞等帶到大會上當眾展示,涕泣陳情,並領銜聯名提出《河南災情慘重,請政府速賜救濟,以全民命而利抗戰案》,河南的災荒才得到國民政府的確認,派要員前往勘察災情,賑濟災民。會後,國民政府宣稱劃撥5億元法幣進行賑災。其中2億元用於在災區各處開設粥場應急,3億元用於購買賑濟糧。然而粥場開設起來,卻遠遠不能供應數量龐大的難民。而用來買糧的3億元法幣,卻被挪作他用,甚至有貪官污吏將其挪用販運私貨。
截至1943年初,國民黨政府在河南夏秋2季幾近絕收的情況下累計徵收3億4000萬斤小麥用作軍糧。這一數目令中央政府2億元救災款能購買的2000萬斤糧食相形見絀。
1943年新麥即將成熟時,第一批賑災糧才發到部分難民手中。6月,隨着新一季小麥的成熟豐收,大饑荒方告結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