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北省節水農業重點實驗室

鎖定
河北省節水農業重點實驗室掛靠於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於2005年7月河北省科技廳批准立項建設、運行。
中文名
河北省節水農業重點實驗室
批准部門
河北省科技廳
核    心
提高農業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批准時間
2005年7月

河北省節水農業重點實驗室基本概述

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是從分子、植株、羣體、田間到區域尺度,利用作物的基因和生理特性挖掘植物本身的節水潛力,並依靠生物技術提高作物本身的水分利用效率;利用節水的生理生態理論和技術,提高農田水分利用效率;利用現代新材料技術,解決節水設備與產品研發中的材料與工藝問題;利用雨水利用技術(包括山地雨水利用技術和微鹹水及雨水的協調灌溉耕作措施)提高嚴重缺水地區的雨水利用效率和農業產量;在綜合節水的同時,通過區域水資源的優化配置、調配達到區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河北省節水農業重點實驗室以提高農業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為核心,根據河北省以及華北地區水資源特徵、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特點和水平,通過節水農業前沿領域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創新、節水產品研發、水資源管理的綜合研究,為水資源的持續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技術和決策支持。
自實驗室成立以來2005-2008年5月共發表SCI論文56篇,EI論文35篇,中文文章134篇,國內專著1篇,獲得發明專利13項,實用型專利13項,品種審定4項,註冊軟件1項。

河北省節水農業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

實驗室的定位和總體目標是:以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瞄準我國北方廣大缺水地區特別是華北糧食安全、農業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從個體水平、田間水平和區域水平,通過解析作物水分高效利用的生理和遺傳學機理,挖掘植物本身的節水潛力,提高作物個體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通過充分研究農田水循環的界面傳輸過程和生理生態調控機理,發展界面調控理論,創新農田高效節水技術、節水配套機械和灌溉節水產品,結合節水新品種應用,綜合提高農田水分利用效率;在嚴重缺水地區,發展山區雨水、低平原地區鹹水和微鹹水的農田利用機理與技術,配套耕作機械和灌溉設備;通過研究區域水循環演變趨勢、農業水資源時空格局和主要控制因素,發展區域農業水資源的評估方法體系、優化配置戰略和管理技術,實現區域水資源的高效利用。通過着力加強硬件建設,凝聚科技精英,逐步將實驗室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農業節水研究基地。
實驗室設5 個研究方向:生物節水;農藝節水機理和技術;節水農產品開發;雨水和微鹹水利用;區域水循環和農業水資源管理。

河北省節水農業重點實驗室研究成果

實驗室2005~2009 年間,在國際主流雜誌上發表SCI 論文104 篇,EI 論文48 篇。取得17 項科研成果,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 項(主持1 項);取得發明專利19 項、實用新型專利28 項;獲得小麥、大豆等品種9 個,其中國審小麥品種2 個,省審品種7 個,註冊計算機軟件5 項,註冊技術標準2 項,體現了實驗室既強調科學前沿、又面向國家需求的雙重特點。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