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內司馬氏

鎖定
河內司馬氏為中古高門士族,晉朝皇室,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是世家大族,曹魏時期權傾朝野,後經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任持續把持曹魏朝政,最後由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魏元帝鹹熙二年(265年)使曹奐禪讓於己,改國號為晉,建立了晉朝,司馬氏成員一躍而就成為皇室家族。
司馬炎在位時期,吸取前世教訓,給予皇族兵權與封國,司馬炎死後,其子司馬衷繼承,諸藩王前後爭奪權力,史稱八王之亂,使邊境少數民族南下,驅逐了中原王朝的勢力。
以琅邪王司馬睿為首的司馬氏皇族南渡建康(今江蘇南京)建立東晉,維繫司馬氏的統治,而實權長期被士族把持。
晉安帝在位時期,譙國人桓玄擊敗了東晉的皇室與軍閥勢力,迫使晉安帝一度禪讓與桓玄,改國號為楚。後北府將領劉裕起兵討伐桓玄,擁立晉安帝復位,司馬氏權力徹底旁落於軍閥,司馬氏元氣大傷。
元熙二年(420年)劉裕諷晉恭帝司馬德文禪位於己,建立劉宋,降封司馬德文為零陵王,又於第二年使人暗殺了司馬德文,葬於衝平陵。
此後,一部分司馬氏作為零陵王仍然在南朝延續祭祀,而一部分司馬氏為了逃避晉末劉裕的迫害,流入北魏,仍稱河內温縣人。南北朝末期,關中政權北周隋朝相繼進行統一戰爭,司馬氏後裔司馬消難原仕北齊,後降北周,與尉遲迥起兵討伐楊堅敗,降陳朝。陳朝為隋朝所滅,司馬消難去世,此後司馬氏門宗凋零,逐漸銷聲於史書。
中文名
河內司馬氏
籍    貫
河內郡·温縣·肥鄉·孝敬裏(今河南温縣
代表人物
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
墓    址
洛陽邙山西晉皇陵、南京蔣山晉恭帝玄宮等
成    就
建立西晉王朝

河內司馬氏發展歷史

漢魏時代,河內司馬氏文化特徵的形成與河內地域社會風氣的變遷具有密切關係。將司馬氏家族視為東漢中後期興起的新興文化家族,似乎比籠統地將其稱為儒學大族更為合適。河內鄉里社會對司馬氏家族崛起的作用不可忽視,司馬氏正是藉助鄉里交往、通婚網絡,從河內地方進入中央政治舞台,從一個普通的地方大族,一躍而成為皇族。
河內司馬氏起源於秦末殷王司馬卬八世孫,晉宣帝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漢安帝時任徵西將軍,軍事才能出眾,後在獄中自殺而死。司馬鈞生司馬量,官至豫章太守。司馬量生司馬儁,官至潁川太守。司馬儁生司馬防,歷任洛陽令、京兆尹,年老後轉拜騎都尉,養志閭巷,闔門自守。司馬防有八個兒子,依次為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司馬馗司馬恂司馬進司馬通司馬敏,俱知名,因每人的字中都有“達”字,故時號“八達” 。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見曹爽以為年屆70歲的他無力反撲,遂發動政變(高平陵事變),控制魏國的實權。

河內司馬氏西晉時代

司馬懿二子司馬師司馬昭繼承了司馬懿的權柄,在鎮壓淮南三叛、廢立齊王曹芳,指使弒殺了魏帝曹髦,清除異己,排除司馬氏改換朝代的阻礙,並於景元四年(263年)發動了滅亡蜀漢的戰爭,俘虜蜀主劉禪,加封晉公、相國,位極人臣,時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離取代皇位,稱帝開國只差一步之遙。
可惜卻天不假年,司馬昭於鹹熙二年(265年)逝世於洛陽,將權柄傳給其子司馬炎。司馬炎沿襲其父的道路,加封晉王、九錫等封號。鹹熙二年(265年)十一月,司馬炎策動羣臣請示下,魏元帝曹奐正式將皇位禪讓於晉王司馬炎,曹魏政權終結,西晉開始,司馬炎封曹奐為陳留王。
司馬炎西晉開國初期,尚未統一中國,南方的東吳政權仍與晉朝對峙,司馬炎展現出名君風範,選用賢臣名將,逐漸安定了晉朝政權,於太康元年(280年)滅吳,三國時代終結,西晉成為繼秦朝西漢新朝東漢之後第五個統一中國的封建王朝,司馬炎在位時期,戰亂的中國國力有所恢復,時稱“太康之治”。
司馬氏本出自世家名族,取代了曹魏後,因為曹魏宗室勢力貧弱,沒有阻礙司馬氏三代逐步執掌政權的步伐,同時朝廷之上又有原來與司馬氏相近、且身份顯貴的功臣望族,於是司馬炎汲取教訓,大量分封司馬氏族人為諸侯王,以守衞司馬氏家族的統治。但司馬炎的繼承人,太子司馬衷自幼愚鈍,不識世事,沒有統治晉朝的能力。
太康十年(290年)司馬炎駕崩,司馬衷繼位,皇后賈南風把持了政權,籍皇帝之名發號施令,司馬氏諸王無法容忍,趙王司馬倫起兵殺賈南風后,又以司馬衷之長輩而尊其為太上皇,自立為帝,又遭到討伐,一度政局混亂,司馬衷被劫持,四處流浪,史稱“八王之亂(代指晉惠帝在位時期,以東海王司馬越、成都王司馬穎、趙王司馬倫、河間王司馬顒長沙王司馬乂、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齊王司馬冏八人為代表的晉朝宗室為爭奪權位,互相攻訐的時代)。”
在八王之亂時代,諸侯王互相攻伐,時值匈奴鮮卑羯族五胡部民大量內徙於關內,附庸於晉朝統治生活,此時由匈奴族領袖劉淵在西河郡左國城揭竿而起,自稱漢王,公開反抗晉朝的統治,氐族領袖齊萬年、西蜀氐族領袖李特等紛紛趁亂起兵,反抗晉朝,晉朝鎮壓不力,且在內戰中消耗了大量資源,無力阻止內憂外患。
漢趙國君劉淵於永嘉五年(311年)攻佔了西晉的首都洛陽,俘虜晉懷帝司馬熾建興四年(316年)攻破長安,俘虜晉愍帝司馬鄴,劉聰俘虜晉朝二帝,不久雙雙遇害於平陽,西晉滅亡。

河內司馬氏東晉時代

西晉末年,右丞相、琅邪王司馬睿為晉朝宗室,鎮守南方,在以王導為首的一批幕僚擁護下,于丹陽建康(今江蘇南京)登基稱帝,繼承晉朝國祚,史稱東晉,招撫大量中原士族躲避胡族政權,南渡效力於東晉,司馬睿亦為琅邪王氏所擁立而不安,時人語“王與馬,共天下”,東晉時代司馬氏共有十位皇帝,政治多由門閥士族所專,君主垂衣拱手而已。時值五胡入侵後,紛紛在關內建立政權,與東晉相戰。中國進入東晉十六國並立的時代。
東晉內政多家士族共同秉持,但因司馬氏皇權旁落,東晉內部亦爭鬥不休,曾爆發王敦之亂蘇峻之亂桓玄之亂等多次內戰,司馬氏皇族的聲望和權位大受打擊。
東晉大將祖逖庾亮桓温謝安等人亦組織多次北伐,抵禦五胡政權入侵,並取得一定戰績,其最著名戰役莫過於太元八年(383年)謝玄淝水之戰率領北府兵大敗前秦天王苻堅的大軍,前秦政權因此迅速衰亡,但由於無法維持戰果,終與十六國政權相持不下,中國因此進入長期分裂。
淝水之戰後,晉孝武帝司馬曜在謝安等人相繼病逝後,主持朝政,又與其弟司馬道子爭權。太元二十一年(393年)司馬曜被意外殺害,太子司馬德宗繼位。司馬德宗天生不能自事,精神錯亂,不能語言,經常深居簡出,國政旁落司馬道子父子,桓温之後桓玄趁機在荊州,憑藉桓氏在荊州的勢力,製造混亂,挑起內戰,吞併了其他州部的領地 與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相攻,東晉再次陷入局勢不穩。
元興二年(403年)桓玄在擊敗司馬元顯、逼死北府將領劉牢之後,實際掌握了東晉政權,於同年廢晉安帝為平固王,取代晉朝,自稱楚帝。北府殘黨劉裕利用桓玄當時迫害北府將領的契機,糾合反對桓玄的將領,在京口城起兵,移檄州郡,宣佈討伐桓玄、恢復晉朝。桓玄輕視劉裕,與戰不利,數月後在逃亡途中被殺,晉安帝司馬德宗復辟,劉裕作為義軍盟主,實際主持了東晉政權,司馬氏仍為傀儡。
劉裕在南征北戰中,連續消滅南燕譙蜀後秦等十六國政權,並排除異己,為取代司馬氏鋪平道路,期間有多名司馬氏皇族成員受到劉裕迫害,出亡北朝,起事反抗劉裕。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暗殺晉安帝司馬德宗,擁立司馬德文為帝,元熙二年(420年)司馬德文將皇位禪讓於宋王劉裕,晉朝終結,南朝宋建立。

河內司馬氏南北朝以後

劉裕封司馬德文為零陵王,食邑一郡,允許使用天子儀仗和旌旗,旗幟服色一依晉朝舊禮。但在永初二年(421年)劉裕又指使暗殺了司馬德文,以帝王規格葬於衝平陵,此後南朝又立他支司馬氏後裔為零陵王,以奉晉朝祭祀,至南朝梁,零陵國不復存在。
另外一支司馬氏成員,因在南朝遭遇劉裕的清算,而流亡至北朝政權,而北朝政權因與南朝對立,也扶持司馬氏對抗南朝劉宋政權,司馬氏後裔司馬楚之北魏琅琊王,義熙年間躲避劉裕的迫害,亡入蠻中,又逃亡河南,募兵與劉裕相抗,又有司馬子如東魏“四貴”之一,其子司馬消難北齊國戚,因不滿高氏統治而投降北周宇文氏,在楊堅取代北周的過程中,與尉遲迥共同起兵討伐楊堅,被楊堅擊敗,流亡南陳,司馬消難在南陳滅亡時病逝,司馬氏從此門宗凋零,逐漸分徙到其他地方,在南北朝分裂結束,隋朝重新統一中國的同時,河內司馬氏作為士族的歷史也走向終結。

河內司馬氏墓葬遺址

西晉-東晉諸帝陵
  • 西晉
高祖宣皇帝司馬懿:高原陵
世宗景皇帝司馬師:峻平陵
太祖文皇帝司馬昭:崇陽陵
世祖武皇帝司馬炎:峻陽陵
惠帝司馬衷:太陽陵
(以上為西晉君主陵號,集中位於今洛陽市北邙山,東晉政權北伐時別稱洛陽西晉皇陵為“五陵”。晉懷帝司馬熾與晉愍帝司馬鄴被前趙所俘,因此沒有葬於皇陵。)
  • 東晉
中宗元皇帝司馬睿:建平陵
肅祖明皇帝司馬紹:武平陵
顯宗成皇帝司馬衍:興平陵
康皇帝司馬嶽:崇平陵
孝宗穆皇帝司馬聃:永平陵
哀皇帝司馬丕:安平陵
太宗簡文皇帝司馬昱:高平陵
烈宗孝武皇帝司馬曜:隆平陵
安皇帝司馬德宗:休平陵
恭皇帝司馬德文:衝平陵
(以上為東晉君主陵號,集中位於今江蘇省南京市地方,第七位皇帝司馬奕因被桓温廢為海西公,因此沒有皇陵。)
  • 南北朝時期
四司馬墓,北魏司馬昇、司馬昞、司馬景、司馬紹四人墓誌,出於河南省孟縣。
北魏琅琊王、司空司馬金龍墓,出於山西省大同縣石家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