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面西橋

鎖定
沙面西橋是1861年簽訂《沙面租界條約》後建的“洋橋”,歷史僅一百多年,是廣州最年輕的“古橋”。
中文名
沙面西橋
地理位置
廣州市荔灣區六二三路
別    名
英格蘭橋
沙面西橋的沙面一側,有一塊很醒目的碑,寫着“西橋(原稱英格蘭橋),建於1861年”。英國人曾一度佔有沙面五分之四的地盤,但最初都是通過東橋與廣州陸地連接在一起,後來隨着入住人口及與外界交往的增多,才又興建了這一座,不過只是人行橋,不通車。
確切地説,沙面西橋應該算是“北橋”,是沙面北街與對岸的過河通道。這座三孔石拱橋與六二三路相接,為純粹的人行橋,後來應該還在此基礎上做了必要的修改,有上下台階與公路相連。歷經了一百多年的風雨,西橋保存基本完好。從北岸經此橋到沙面,立即可以感覺到一種特殊的寧靜氛圍在當中,沿沙基湧種植的一長排百年大榕樹,阻擋了許多來自高架橋上的喧囂與嘈雜。 [1] 
值得一提的是,沙面西橋是一座嶺南地區十分罕見的三孔磚拱橋。據專家介紹,一般的石拱橋建築材料是石頭,而該橋卻是磚頭,用進口紅磚砌成,與之同時期的其他橋樑多為青磚結構。而橋面平坦則是該橋又一重要特點。過去一般石拱橋都有一定弧度,中式的石拱橋孔洞是半圓,橋墩直入水下,而該橋的孔洞是小半圓,小半圓往左右擴展,這樣跨度更大。有人分析,這種結構的優點是可以緩衝外界對橋墩壓力,但缺陷是更容易開裂。史料記載,初建時橋的欄杆是西式的瓶式,後被改建成中國清代式樣。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