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門城址

鎖定
沙門城址,當地俗稱“吳起城”,位於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榆林鄉沙門村東北2千米,東南距延津縣城約18千米,西距新鄉市區約20千米,南距黃河約35千米。沙門城址是歷經漢、宋、金時期的古遺址。 [2-4] 
沙門城址大致呈北窄南寬的梯形,西城牆、北城牆、東城牆北段保存較好,南城牆及東城牆遭到破壞而無存。發掘清理表明,金元時期的城址位於現地表下1.5米左右,北宋時期的遺蹟則深埋於現地表3米以下。戰國至西漢時期的遺物則出土於現地表7米以下。初步發現的遺蹟有:城牆、道路、房基、水井、農田、灰坑、灶等。沙門城址清理出土的遺物可分為瓷器、陶器、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銅器、鐵器及建築遺物、冶煉遺物、動物骨骼等幾類。沙門城址發掘是中國考古史上首次對黃河古渡口城址進行的科學發掘,為研究宋金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渡口城市的建築佈局與防禦等提供了豐富、翔實的實物資料。 [2-4] 
2013年5月,沙門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延津沙門城址
地理位置
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榆林鄉沙門村東北2千米
所處時代
漢、宋、金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329-1-329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沙門城址歷史沿革

據《金史·地理志》等文獻記述:“衞州,……貞祐二年(1214年)七月城宜村,三年五月,徙治於宜村新城,以胙城為倚郭。正大八年(1231年)以石甃其城。”胙城縣治為避風沙亦遷於此。蒙古蒙哥汗元年(1251年),衞州治所由宜村遷回汲縣(今衞輝市)。明憲宗成化十五年(1479年),黃河徙流縣南,縣北之流遂絕,自此延津由黃河之南變為黃河之北。由文獻中的這些記載可知:沙門城址在北宋至金代前期為黃河南岸一處重要渡口,金代後期至元代初期有近40年的時間為衞州州治和胙城縣治所在地,地處黃河北岸。 [3] 
沙門城址挖掘現場 沙門城址挖掘現場
2006年8月以來,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組織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新鄉延津縣沙門城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獲得重大考古新發現。 [3-4] 

沙門城址遺址特點

沙門城址殘存城牆 沙門城址殘存城牆
沙門城址地處黃河故道,歷史上延津縣長期位於黃河南岸,屬開封府。沙門城址大致呈北窄南寬的梯形,西城牆、北城牆、東城牆北段保存較好,南城牆及東城牆遭到破壞而無存。北城牆長約740米,寬約35米,現存高約2米;東城牆長約640米,寬約35米,現存高約2米;南城牆長約1000米;西城牆長約800米,因上部積沙較厚,寬度不詳,高度超過3米。整個城址被黃沙所覆蓋,城址北部平坦,南部因被沙丘覆蓋地勢較高。發掘清理表明,金元時期的城址位於現地表下1.5米左右,北宋時期的遺蹟則深埋於現地表3米以下。戰國至西漢時期的遺物則出土於現地表7米以下。 [2]  [4] 
初步發現的遺蹟有:城牆、道路、房基、水井、農田、灰坑、灶等。 [2-4] 

沙門城址文物遺存

綜述
瓷片 瓷片
沙門城址清理出土的遺物可分為瓷器、陶器、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銅器、鐵器及建築遺物、冶煉遺物、動物骨骼等幾類。 [3-4] 
磁州窯系詩文碗
文物
文物(2張)
口徑22釐米、底徑6釐米、高9釐米,口沿及碗身有裂紋,重675克,灰胎,外罩白色化妝土,內外施白袖不及底,圓唇,侈口,圈足,圈足內有墨書“王”字,碗內靠碗口部飾黑釉弦文一週,在此內用黑釉書寫“物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詩句,為磁州窯系典型作品,藝術價值較高。 [4] 
長頸黑釉瓶
長頸黑釉瓶 長頸黑釉瓶
口徑7釐米、底徑6釐米、高19.5釐米,灰白胎,周身飾黑釉不及底,圓唇,花口外侈,口沿略缺,溜肩,斜直腹,瓶底圈足,瓶身有裂紋,釉面有剝落,重425克。 [4] 
紅綠彩騎馬偶人
紅綠彩騎馬偶人 紅綠彩騎馬偶人
紅綠彩騎馬偶人為一瓷塑,高約9釐米,灰胎外罩白色化妝土,外施白釉,塑一人騎馬的形象,馬四肢矗立,鬃毛及繮繩飾紅彩,馬鞍飾綠彩,馬蹄飾黑彩,有一人騎坐馬上,頭戴黑色四方尖帽,臉部朝向右前,身着紅衣,手拽繮繩,腳踏馬鐙,其整體形象似為手拽繮繩令馬剛停下來那一刻的刻畫。 [4] 
三彩瓜紋枕
三彩瓜紋枕 三彩瓜紋枕
枕至腰圓形,底部殘缺,長33.5釐米,寬23釐米,殘高9.5釐米,缺底部,有裂紋,邊緣有磕碰,重1620克,磚紅色胎,飾綠、黃、白三色釉,枕面可分兩部分,外圍飾綠釉刻劃纏枝花卉,內部為帶雙葉瓜紋,瓜飾黃綠釉,雙葉飾綠釉,白釉底面,風格似當陽峪窯。 [4] 

沙門城址研究價值

第一,沙門城址發掘是中國考古史上首次對黃河古渡口城址進行的科學發掘,為研究宋金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渡口城市的建築佈局與防禦等提供了豐富、翔實的實物資料。城址內清理出大量的磚瓦等建築遺物,其中,數量較多的綠釉筒瓦説明城址內存在高規格的建築。在城址的南部已發現十餘眼水井,也同樣説明當時城內居民較多。另外,遺址內清理出了較多的宋代錢幣,這一方面為確定城址的年代提供了明確的證據,也説明了城址內當時商業和商品交易的繁榮。
第二,沙門城址發現並對寬度達80米的南城牆做了解剖工作。清理發現,南城牆是在早期城牆的基礎上加寬夯築而成。如此寬的城牆應與兼顧黃河防洪有關。這也為了解當時黃河渡口城市的堤防提供了新穎的實物資料。在城牆的內側發現了宋金時期的道路和車轍痕跡,車轍的寬度為1.45米,這對了解當時的交通狀況也首次提供了確鑿的考古資料。
第三,沙門城址較多穿孔大石塊的發現,可能與運輸或商業交易中挽系牛、馬等牲口有關,這又與遺址內出土了大量牛、馬等較大型動物的骨骼相印證;而且,還出土了許多有切割加工痕跡的骨料,説明城址內有制骨作坊的存在。另外,可供比較的是,在城址南約1000米處,現地表3米下,施工部門挖出有7塊重量在1噸左右的大型穿孔石,這些孔徑較大(約9釐米)的穿孔石應與碼頭上挽系船纜有關。大量礌石的發現應與城的軍事防禦有關,這些都是較為罕見的實物資料。
第四,北宋時期大面積農田遺存的發現,在中國考古史中尚屬首次,可以為有關宋代農業史的研究提供難得的耕作農田的考古實物資料。這時的壟作農田,田壟的寬度約為25釐米。其中清理的一部分農田中,田內人的足印、動物的足印清晰依然。
第五,在城址內出土的瓷器種類之多,數量大,這些瓷器及瓷器殘片的大量出土,一方面可以印證城址的渡口性質,是當時瓷器轉運、交易的重要場所,也説明城址居民較多,作為州治所在地是可信的。這也必將為中國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一大批新穎的實物資料。
第六,大量的冶煉坩堝及煉渣的發現,一方面説明城址內有一些冶鑄作坊的存在,也可以填補這一階段中國冶金史的空白。國內與古代坩堝冶煉有關的資料極為匱乏,沙門城址內大小不同的冶煉坩堝及大量煉渣的出土,對認識當時的冶金技術與方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實物。
另外,沙門城址當地俗稱“吳起城”,相傳為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吳起扼守黃河渡口時的屯兵處。在城址南牆的底部夯土層中,已經發現有戰國至西漢時期的板瓦、筒瓦、陶器等殘片。是否存在戰國時期的城址,尚有待於進一步考古工作予以揭示。 [2-4] 

沙門城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沙門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沙門城址旅遊信息

沙門城址地理位置

沙門城址位於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榆林鄉沙門村東北2千米。

沙門城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沙門城址,路程約20.6千米,用時約25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