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質海岸

鎖定
沙質海岸,又稱海岸帶,是指從平均浪基面以上至最高浪潮面之間的地帶。更簡單地説在正常浪基面(一般在水深20m以內)以上的濱海區。
中文名
沙質海岸
外文名
sandy coast
原    因
岩石風化或河流的沙礫堆積在海邊
舉    例
沙嘴、壩島灘尖、連島沙洲
性    質
堆積地貌體
組    成
砂和礫石

沙質海岸內容簡介

沙質海岸主要由砂和礫石組成,如海南島的亞龍灣、廣西北海的銀灘等。砂岸坡緩水清,適宜開闢海濱浴場等。在一些基岩島嶼的小海灣中,還往往有礫石海灘分佈。動力上以波浪作用為主。“砂”是粒徑大小為0.063mm至2mm的泥沙顆粒。這裏要與淤泥質海岸區別,淤泥質海岸是指有潮灘組成、地表覆蓋沉積物是“淤泥”的海岸類型,動力上以潮汐作用為主。淤泥的顆粒比砂小。環渤海一帶有砂質海岸,蘇北絕大多數是淤泥質。
它與“濱海帶(Shore zone)”、“濱線(Shoreline or coastline)”、“濱海環境(Shore environment)”、“沿岸帶(Longshore zone)”及“海岸地區(Coastal region)”等術語相近。但對它們具體範圍的界定和描述這個地帶所使用的術語一直沒有統一。有的人將濱海帶限定在平均低潮水位(或最大低潮水位)和平均高潮水位(或最大高潮水位)之間的地帶,實際上就是潮間帶,這是狹義的濱海帶概念。而多數沉積學家、海洋學家和地貌學家則採用廣義的濱海帶的概念—濱海帶的上限向陸延伸到最大風暴潮可以波及的地帶或某些自然地理特徵變化帶,如海蝕崖、海岸沙丘、永久性植物生長帶等;其下限向海可達到正常天氣的波基面深度。 [1] 

沙質海岸地質特徵

呈帶狀圍繞着大陸或島嶼的邊緣連續展布,其寬度隨海岸坡度、波浪強度、潮差大小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在坡度平緩、強潮區和具有強大向岸的風暴地帶,可寬達數公里至十數公里(如西北歐的荷蘭海岸,我國蘇北濱海帶等);而在陡峭的岩石海岸,濱海帶則很窄,僅有幾十米寬(如挪威及我國東南沿海的某些地帶)。
砂質海岸,通常是由鬆散的、很軟、很細的物質如細砂、粉砂和淤泥組成的,海岸線比較平直,海灘比較寬,也比較長。這種海岸也常常是被堆積的海岸。我們把造成海岸堆積的種種作用,叫堆積作用。而把被海水“建設”起來的這種海岸,叫做堆積岸。堆積海岸雖然建港條件差,但可以開闢鹽田和圍墾土地。 [2] 
基本地質特徵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①深度範圍;②寬度大水;③沉積特點及④環境特徵上。深度範圍主要受正常天氣波浪強度的控制。面向大洋的開闊濱海帶,波浪強度大,波基面較深;而侷限海灣的濱海帶,波浪強度小,波基面淺,濱海帶深度只有幾米深。由於波浪強度常隨季節變化以及潮汐週期對海平面波動的影響,上、下限總是處於經常變化的狀態。由於海岸線的不斷遷移,可以形成較厚和較寬的海岸沉積。除各種陸源碎屑沉積外,還可形成較發育的濱海碳酸鹽沉積。

沙質海岸環境分類

關於海岸環境的劃分,不同專業的學者由於側重點的不同,其劃分方案各異。但歸結起來,主要是根據海岸環境的主要控制因素(如:水動力條件、沉積物供給狀況、氣候變化、地貌特點、海平面升降及地質構造背景等)對其進行分類。而從沉積學的角度來看,首先可依據沉積物的類型將其劃分為陸源碎屑型海巖(砂質海岸)和碳酸鹽(包括蒸發鹽)型海岸兩大類;爾後,在此基礎上,再根據有無障壁性地形的存在,對砂質海岸進一步劃分為無障壁海岸和有障壁海岸兩類。若根據水動力條件是以波浪作用為主,還是潮汐作用為主,又可分為海灘型海岸和瀉湖—潮坪型海岸;或稱浪控型與潮控型海岸。
無障壁海岸又稱為廣海型海岸,它與廣海陸棚之間無障壁島,二者之間連通性很好。海岸地帶沙壩或生物礁等障壁地形不發育。因此,這裏受到明顯的波浪和沿岸海流的作用,海水可以進行充分流通與循環。
有障壁海岸又稱為侷限型海岸,障壁性地形的存在使近岸的海與廣海隔絕或部分隔絕,它的海水處於侷限流通的狀況,其波浪作用較弱,較多地受潮汐作用的影響,水動力能量一般較低,海水的鹽度亦不正常(圖10-2)。當海平面上升時,有障壁海與廣海連通。當海平面下降時則形成瀉湖—潮坪。

沙質海岸水動力條件

海岸地區可以受到風、河流、海浪或波浪、潮汐及洋流的作用,這些不同營力的相互作用影響海岸地貌與沉積特徵。其中最主要的是海浪、近岸流及潮汐,前兩者主要控制着無障壁海岸的沉積特徵;後者則是有障壁海岸的主要制約因素。
一、波浪作用及對沉積物的搬運
根據波浪的起因不同,海洋波浪有風浪、暴風浪和津浪(Tsunami也稱海嘯)。其中風浪是經常性持續起作用的波浪,是影響沉積作用和海灘過程的主要因素;而暴風浪與津浪均為突變性的短暫事件,但它們的作用巨大。
正常氣候時,當風吹過海平面時所形成的海(湖)面波動,由於風的流動帶有渦流和陣發性,它以不規則的切線應力作用於水面,將能量傳遞給水面。起初在水面上吹起波紋,波紋不斷髮展成波浪。它是海岸帶向沿岸傳送能量的主要形式,不僅本身具有侵蝕海岸和搬運改造沉積物的作用,而且還可派生沿岸流(Longshore current)和迴流(Rip current)。前者引起沉積物的沿岸漂流,後造成沉積向海遷移。風浪從其生成區傳播到沿岸地帶,波譜不斷髮生變化;隨着海水深度變淺,依次出現風浪、湧浪(Swell)、升浪(Build—up)、破浪(Breaker)、拍岸浪(碎浪)或激浪(Surf)和衝浪(Swash)。因此,在波浪在進行能量傳導過程中,在不同的深度及海岸帶,其波形不同,所表現的特點也各異。
二、潮汐作用及沉積物的搬運
潮汐和潮汐流對海岸帶的沉積作用和沉積物的分佈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低波能大潮差的海岸帶、嗽叭形河口灣和海灣等地帶尤為明顯。
潮汐是由太陽和月球對地球的引力產生的海水週期性升降或漲落的運動現象。大洋潮汐是一種長週期全球性海面波動,是在天體的引潮力(太陽、月亮相地球之間的引力與地球自轉產生的離心力的合力)作用下,海平面發生的週期性升降現象。海平面一漲一落,即—個漲潮和接連的一個退潮叫做一個潮汐循環。在—個潮汐循環中,漲潮水位和退潮水位的水位差謂之潮差。當潮位升降變化時,在平面上就會出現因水位差而引起海水側向流動,這種流動即潮流。在開闊大洋和廣海中,一個潮汐循環過程在不同時間段內,其潮流速度和方向都發生着有規律的變化。而在近岸地帶或海灣內,由於受地形的影響,潮流則被限制在大致與岸線垂直的方向作往返運動。
潮汐活動及其引起的水動力狀況是十分複雜的,但也具有明顯的規律性,概括起來有以下特點:①潮流活動的全球性,只有與大洋相互連通的海域才有潮汐活動;②具有明顯的週期性;③其流向具典型的雙向性;④能量大小的非對稱性。 [1] 
參考資料
  • 1.    於興河.碎屑岩系油氣儲層沉積學:石油工業出版社,2007
  • 2.    朱筱敏.層序地層學:石油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