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蟹科

鎖定
沙蟹科(學名:Ocypodidae)是短尾次目的其中一科。在東南亞濕地常見,極具特色的“招潮蟹”,大多數都是沙蟹科的成員。
沙蟹科在潮間帶的數量較大,除作為家畜、家禽的飼料外,沿海居民也常將較大個體的蟹醃漬後佐食。沙蟹科起源於白堊紀,在第三紀繁榮昌盛。這類羣的蟹類分化較為複雜,在較長時期中,許多學者均將其分為3亞科:沙蟹亞科(Ocypodinae)、大眼蟹亞科(Macropht-halminae)和股窗蟹亞科 (Scopimerinae)。現有人從大眼蟹亞科分出猴面蟹亞科(Camptandriinae),成為4個亞科。
中文名
沙蟹科
拉丁學名
Ocypodidae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甲殼綱
十足目
亞    目
爬行亞目
分佈區域
印度-西太平洋,中國

沙蟹科外形特徵

沙蟹科
沙蟹科(5張)
頭胸甲橫四角形、梯形、橫橢圓形或近球形;背面隆起,通常光滑或具溝。額窄,完整,不分葉或齒,多少彎向下方。眼窩橫長,通常佔據額部以外的整個前緣。頭胸甲的前後側緣界限不清,側緣大多直或平緩地拱曲。具齒或不具齒。口腔大,前部窄於後部。第三顎足通常可以完全覆蓋口腔;顎須粗壯,位於長節外末角;外肢纖細,通常被內肢遮蓋。步足指節具眾多硬剛毛。雄性腹部窄。雌雄生殖孔均位於腹胸甲。穴居,營羣集生活 [1] 

沙蟹科生長繁殖

招潮蟹的雄性兩螯大小懸殊,雌性兩螯小而相等。常在泥或沙底的潮間帶營穴而居。許多雄蟹常建造1個半圓形的蓋,形似傘,蓋住洞的入口。招潮蟹吞食沉積物,雌性兩螯可將泥沙鉗入口中,而將不可食的部分棄去。雄性僅有1個取食螯,另一個螯特化甚大,其重可抵整體重的1/2,稱交配螯,在交配前可作各種炫耀動作。雌蟹追隨雄蟹進入洞內交配。夜間,雄蟹以大螯有節奏地輕叩地面,以招引雌蟹。招潮蟹有社會性羣集行為,視覺等可作為蟹羣互相通訊、聯絡、警告的信號,是蟹類中很有趣的1個類羣。
大眼蟹額窄,眼柄細長。第3顎足中間有空隙。多數分佈於潮間帶,僅少數種分佈於幾十米的淺海中、棲息於洞中、石下、軟泥直到堅沙的底層。為廣鹽性類羣。在生長過程中,形狀略有相應的改變,隨着個體的增大,頭胸甲寬度變大,長度相對縮小。這種改變對蟹類的側位穴居有一定意義。長眼柄也是長期適應潮間帶洞穴生活的結果。大眼蟹是典型的沉積物食物者,當退潮之後,可用具剛毛的螯指掘泥沙進入口中,並能很快選食有機物的碎屑,將泥沙從口中吐出。

沙蟹科習性

穴居於海濱沙泥質底,水陸兩棲性,感覺敏鋭,行走疾速,營羣集生活 [2] 

沙蟹科生活環境

沙蟹類是温海潮間帶和潮上帶生活的優勢蟹類,穴居沙灘較深的洞中,洞一般呈螺旋形,洞口形成沙塔,為沙蟹所特有。雌蟹的洞高如沙塔,可能內藏雄蟹。沙蟹行動極為敏捷,常用第2、3兩對步足爬行,速度可達1~1.6米/秒,僅在稍停或改變方向時才用4對步足。沙蟹眼柄長,身在洞中也可窺視到洞外的情況。幼體食取生物,成體喜在紅林中攀爬,翻騰枝葉,用螯足鉗捕蠅類、昆蟲、腐爛的小動物屍體(魚、蝦、海蔘類、軟甲動物。

沙蟹科分佈範圍

印度-西太平洋區有170餘種,中國有70餘種。

沙蟹科沙蟹科動物

日本大眼蟹頭胸甲長約23毫米,寬約毫米,寬度約為長度的1.5倍。表面具有顆粒軟毛,尤以雄性較為明顯。分區明顯,鰓區有條平行的橫行淺溝,心、腸區連接成“T”字形額很窄,稍向下彎,表面中部有1條縱痕。眼窩寬眼柄細長,其末端的角膜部不超出外眼窩齒之外。外眼窩齒呈三角形,其下的前側緣具有2齒眼窩齒與前側緣的第1齒間隔有較深的缺刻,齒很小。側緣較直,後側緣有顆粒突起。口前中部內凹。螯足左右相對稱,雄蟹大於雎蟹蟹的長節內側面及腹面均密具短絨毛,無發音脊,腕節長大於寬,掌節表面較光滑,較指節為長兩指均向下彎,指間無空隙,可動指內緣近基具有1枚橫切形大齒,末半部具鋸齒,不動指緣近中部及中部各具大小不等齒。步足較粗壯第2、3對步足較第1、4對步足壯大,第4對為短小。第1~3對步足長節的背、腹緣均具顆及短毛,背末角處各具1枚齒,腕節背面具1條顆粒隆脊,前節前、後緣均具顆粒,指節扁平前、後緣具短毛。雄性腹部呈長三角形,尾節緣半圓形,雌性腹部圓大 [3] 
參考資料
  • 1.    宋大祥,楊思諒主編,河北動物志 甲殼類,河北科技出版社,2009.11,第701頁
  • 2.    浙江動物志編輯委員會,浙江動物志 甲殼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05月第1版,第408頁
  • 3.    李軍德,黃璐琦,曲曉波主編,中國藥用動物志 上 第2版,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6,第4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