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豆薯

鎖定
豆薯(Pachyrhizus erosus (L.) Urb.),豆科豆薯屬粗壯纏繞草質藤本植物,根較粗,呈扁球形,表面有鬚毛;葉子呈羽毛形,上面有脈絡,深綠色;花朵較小,呈多邊形,花瓣數較多,花冠淺紫色或淡紅色;果實較大,表皮紫色或淡棕色;花期4-6月;果期7-8月。 [4]  豆薯最早記載於《海南植物誌》:“豆薯止渴,解酒毒。” [6] 
原產熱帶美洲,許多熱帶地區均有種植。中國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四川、貴州;湖南和湖北等地均有栽培。 [1]  豆薯喜温暖、陽光充足的環境,性喜高温、不耐寒,對土壤的要求較嚴格,要求土層深厚、疏鬆、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不適於在黏重、通透條件較差的土壤上種植。 [7]  豆薯多用種子繁殖。 [2] 
《陸川本草》中記載,豆薯有清熱消暑,生津止渴,健胃明目的功效,主治風熱感冒、發熱頭痛、煩躁口渴、頭昏腦漲、面紅目赤、大便乾燥、慢性酒精中毒等疾病。豆薯的食用部分為肥大的塊根,塊根營養豐富,含有糖分和蛋白質,可作水果生食,當炒、燉、煮食或制澱粉供食用。 [8]  種子有毒,不作內服。 [10]  豆薯的莖、葉亦含有豆薯酮和豆薯素,有毒,不可食用。 [11] 
中文名
豆薯
拉丁學名
Pachyrhizus erosus (L.) Urb. [5] 
別    名
沙葛
地瓜
涼薯
番葛
葛薯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豆目
豆科
豆薯屬
豆薯
命名者及年代
(Linn.) Urb.,1905

豆薯植物學史

豆薯最早記載於《海南植物誌》:“豆薯止渴,解酒毒。” [6] 

豆薯形態特徵

粗壯、纏繞、草質藤本,稍被毛,有時基部稍木質。根塊狀,紡錘形或扁球形,一般直徑在20-30釐米左右,肉質。
羽狀複葉具3小葉;托葉線狀披針形,長5-11毫米;小托葉錐狀,長約4毫米;小葉菱形或卵形,長4-18釐米,寬4-20釐米,中部以上不規則淺裂,裂片小,急尖,側生小葉的兩側極不等,僅下面微被毛。
總狀花序長15-30釐米,每節有花3-5朵;小苞片剛毛狀,早落;萼長9-11毫米,被緊貼的長硬毛;花冠淺紫色或淡紅色,旗瓣近圓形,長15-20毫米,中央近基部處有一黃綠色斑塊及2枚胼胝狀附屬物,瓣柄以上有2枚半圓形、直立的耳,翼瓣鐮刀形,基部具線形、向下的長耳,龍骨瓣近鐮刀形,長1.5-2釐米;雄蕊二體,對旗瓣的1枚離生;子房被淺黃色長硬毛,花柱彎曲,柱頭位於頂端以下的腹面。
莢果帶形,長7.5-13釐米,寬12-15毫米,扁平,被細長糙伏毛;種子每莢8-10顆,近方形,長和寬5-10毫米,扁平。花期8月,果期11月。 [1]  [9] 

豆薯近種區別

豆薯
根塊狀,紡錘形或扁球形,一般直徑在20-30釐米左右,肉質。
塊根為圓柱狀。
塊莖一般生長在表土層,為卵形、球形、長圓形或葫蘆狀,外皮黑褐色,凹凸不平,斷面新鮮時紅色,幹後紫黑色,直徑大的甚至可達20多釐米。
莖塊扁圓形或高15~80釐米,球形,無毛或被疏柔毛;長圓形,直徑約3~10釐米,外皮白色、淡紅色或紫色。
豆薯 豆薯
木薯塊根 木薯塊根
薯莨 薯莨
馬鈴薯 馬鈴薯

豆薯生長環境

豆薯喜温暖、陽光充足的環境,性喜高温、不耐寒。生長適温20-30℃,肉質根膨大期適温20-25℃,開花結籽要求高温,種子需7-8個月才能成熟。根系發達,具有抗逆性強,耐旱、耐澇、耐瘠等特點,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表土深厚、高燥具有中等肥力的砂壤土為宜。粘土則塊根發育不良,外皮粗糙,纖維多。塊根生長需適當的氮肥和較多的磷鉀肥,過多氮肥常引起蔓葉徒長,肉質根不易肥大。 [2] 

豆薯分佈範圍

原產熱帶美洲,許多熱帶地區均有種植。中國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四川、貴州;湖南和湖北等地均有栽培。 [1] 

豆薯繁殖方法

豆薯催芽

豆薯種子堅硬,幹籽播種發芽慢而不整齊,生產上多采用催芽播種。催芽前應精選種子,選老熟、飽滿而新鮮的作種。催芽時先浸種10-12小時,吸水膨脹後放在25-28℃的温箱中催芽,每天取出漂洗1次,經4-5天選已萌芽的種子播種,分2-3次播完。

豆薯播種

由於豆薯生長期長,應儘量爭取早播,四川攀西地區無霜期長,一般早熟品種在3月份播種,晚熟品種4-6月播種。豆薯一般用直播,播種方式可分為爬地栽培及支架栽培兩種。爬地栽培一般行距50釐米、株距33釐米、每穴播種子1-2粒,每畝可種3000株,用種量為2千克左右;支架栽培採用深溝高畦,畦高20-25釐米,溝寬50釐米,畦面90釐米,每畦栽2行,行間距50釐米,株距33釐米,每穴放種子3-4粒,每畝用種量為2.5-3千克,播後蓋土2-3釐米,播後15天即可出苗。 [2] 

豆薯栽培技術

豆薯間苗補苗

播種後15天幼苗出土,第一對基生葉出現後進行間苗、補苗,每穴留苗1-2株,最後定苗1株。補苗要及時,應選擇陰天將幼苗帶土團移栽。

豆薯中耕除草

在苗高7釐米至側藤鋪地之前抓緊中耕除草,中耕宜淺,切忌傷根,中耕時可培土4-7釐米,以免肉質根暴露土外,色澤變綠,品質變劣,但也切忌培土過深,塊根易呈長形。

豆薯水肥管理

苗期要及時鬆土和追肥,每松一次土,澆一次人糞尿,促其早發,到6月上中旬塊根膨大時重施一次追肥。如遇天旱,要注意澆水;若遇大雨應及時排水,若出現田中漬水,容易導致豆薯皮色呈褐色或塊根腐爛,影響其產量和品質。

豆薯打花摘芯

豆薯在5-6節開始抽花序,其後隨着蔓的伸長,幾乎每節生花序,如任其開花,則結莢累累徒費養分,根部不易肥大。故除欲留種子者而外,一見花序發生,應立即剪去,保留其葉片,以進行光合作用,大至分2-3次進行;在主蔓18-24葉時摘芯,摘芯後,蔓停止生長。

豆薯整枝搭架

當豆薯苗長至30釐米高時,每穴插小山竹或棉稈1根,搭成人字架,將相鄰的豆薯苗紮在一起讓藤爬上架。 [2] 

豆薯病蟲防治

豆薯病害

菌核病:主要為害豆薯的幼苗莖基部以及成株。幼苗莖基部呈水漬狀腐爛,可引起猝倒;成株受害多在近地面的莖部、葉柄和葉片上發生水漬狀淡褐色病斑,邊緣不明顯,常引起葉或莖基部腐爛。
菌核病 菌核病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30%的灰核殺星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20%異菌·多菌靈懸浮劑1500-2000倍液或40%的菌核淨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病毒病:主要為害豆薯的葉片。病葉變黃,嚴重時植株上部葉片全變黃,形成上黃下綠,植株矮化,並伴有明顯的落葉。
防治方法:可用20%嗎胍乙酸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1.6%胺鮮酯水劑2000倍液或1.45%病毒必克500倍液噴霧防治。 [2] 

豆薯蟲害

地上害蟲(主要有斜紋夜蛾、甘藍夜蛾、小菜蛾、豆卷葉螟):主要為害豆薯的葉片。
防治方法:可於低齡幼蟲期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000-5000倍液、蟲蟎腈1500倍液進行噴殺。
地下害蟲(主要有蠐螬地老虎螻蛄蚯蚓等):主要為害豆薯的塊根。
防治方法:可分別於主蔓摘芯後和塊根膨大初期用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或40%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灌根2次。 [2] 

豆薯主要價值

經濟價值:豆薯種子含魚藤酮可作殺蟲劑,防治蚜蟲有效。 [1] 
食用價值:豆薯的食用部分為肥大的塊根,塊根營養豐富,含有糖分和蛋白質,可作水果生食,當炒、燉、煮食或制澱粉供食用。 [8]  豆薯的莖、葉亦含有豆薯酮和豆薯素,有毒,不可食用。 [11] 
藥用價值:《陸川本草》中記載,豆薯有清熱消暑,生津止渴,健胃明目的功效,主治風熱感冒、發熱頭痛、煩躁口渴、頭昏腦漲、面紅目赤、大便乾燥、慢性酒精中毒等疾病。豆薯的塊根,其皮薄而韌、肉質潔白、嫩脆、香甜多汁,食用無渣,且略帶豆腥味,生食或熟食後具有生津止渴、清涼去熱、解酒毒、降血壓等功效。 [3]  種子有毒,不作內服。 [10] 

豆薯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豆薯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57 千卡
蛋白質 0.9 g
脂肪 0.1 g
碳水化合物 13.4 g
不溶性膳食纖維 0.8 g
6 mg
14 mg
24 mg
111 mg
21 mg
0.11 mg
0.6 mg
0.07 mg
0.23 mg
0.2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3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03 mg
煙酸(煙酰胺) 0.3 mg
維生素C(抗壞血酸) 13 mg
維生素E 0.86 mg
展開
參考資料
  • 1.    豆薯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李春龍 .豆薯的高產栽培技術[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5年,第5期.87
  • 3.    劉永娟,衞永華,張志健.豆薯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J].食品研究與開發.2017年第4期.208-212
  • 4.    豆薯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2-12]
  • 5.    豆薯 Pachyrhizus erosus|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3-03-05]
  • 6.    馬驥,唐旭東主編. 嶺南藥用植物圖志 上[M]. 2018
  • 7.    徐曄春,朱根發編著. 觀賞植物原色圖譜 4000種權威版[M]. 2018
  • 8.    徐潔,周曉罡本冊主編. 芳香植物研究與應用[M]. 2017
  • 9.    豆薯|Pachyrhizus erosus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06]
  • 10.    鄭進,張超,錢子剛主編;雲南中醫藥大學編. 雲南民族藥大辭典 上[M]. 2019:1272
  • 11.    陳壽宏編著. 中華食材 上[M]. 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2016.04:13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