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芥

(十字花科沙芥屬植物)

鎖定
沙芥(Pugionium cornutum (L.) Gaertn.)是十字花科、沙芥屬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100釐米;根肉質,莖直立,多分枝。葉肉質,下部葉有柄,羽狀分裂,頂裂片卵形或長圓形,側裂片長圓形,基部稍抱莖,總狀花序頂生,成圓錐花序;萼片長圓形,花瓣黃色,寬匙形,短角果革質,橫卵形,果梗粗,種子長圓形,黃棕色。6月開花,8-9月結果。
分佈於中國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及東北的沙漠地區、草原沙地。常見於流動沙丘間的低地、落沙坡腳及平坦沙地和田邊、渠旁。沙芥適應性強、生長旺盛、耐乾旱、耐貧瘠。沙芥喜生於向陽背風坡,坡度越大越好,並要求比較細的疏鬆的沙子,大於0.05毫米的粗沙則生長不良。
沙芥的根及莖葉的營養成分全面,氨基酸成分豐富,含量也較高,為醫食同用的天然保健食品。嫩葉作飼料。其藥理作用如促進胃腸蠕動、行氣等。全草供藥用,有止痛、消食、解毒作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1] 
中文名
沙芥
拉丁學名
Pugionium cornutum (L.) Gaertn. [4]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十字花目
十字花科
沙芥屬
沙芥
命名者及年代
(L.) Gaertn.,1791

沙芥形態特徵

沙芥
沙芥(5張)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50-100釐米;根肉質,手指粗;莖直立,多分枝。葉肉質,下部葉有柄,羽狀分裂,長10-20釐米,寬3-4.5釐米,裂片3-4對,頂裂片卵形或長圓形,長7-8釐米,全緣或有1-2齒,或頂端2-3裂,側裂片長圓形,基部稍抱莖,邊緣有2-3齒;莖上部葉披針狀線形,長3-5釐米,寬2-5毫米,全緣。 [5] 
總狀花序頂生,成圓錐花序;萼片長圓形,長6-7毫米;花瓣黃色,寬匙形,長約1.5釐米,頂端細尖。短角果革質,橫卵形,長約1.5釐米,寬7-8毫米,側扁,兩側各有1披針形翅,長2-5釐米,寬3-5毫米,上舉成鈍角,具突起網紋,有4個或更多角狀刺;果梗粗,長2-2.5釐米。種子長圓形,長約1釐米,黃棕色。花期6月,果期8-9月。 [2] 

沙芥生長環境

常見於流動沙丘間的低地、落沙坡腳及平坦沙地和田邊、渠旁。沙芥適應性強、生長旺盛、耐乾旱、耐貧瘠。沙芥喜生於向陽背風坡,坡度越大越好,並要求比較細的疏鬆的沙子,大於0.05毫米的粗沙則生長不良。 [3] 
沙芥 沙芥

沙芥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內蒙古(昭烏達盟翁牛特旗)、陝西(榆林)、寧夏(靈武、陶樂)、 [2]  甘肅及東北地區。 [3] 

沙芥生長習性

沙芥地上莖分枝極多,可耐沙埋,主根發達,深可達160釐米,為莖高的3倍多,可由沙地深層吸收水分,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少有病蟲害,但它對土壤的要求卻比較嚴格,且要求一定的地貌條件。 [3] 
沙芥 沙芥
沙芥 沙芥
沙芥 沙芥
沙芥 沙芥

沙芥繁殖方法

沙芥種子萌發要求濕沙層厚度達50-60釐米。沙芥一般選沙丘凹處向陽背風的沙坡中下部。4-5月趁雨後帶狀穴播。播前浸種,播深4-6釐米,行距50-60釐米,穴距35-40釐米。
當第3至第4片真葉展開時,每穴留苗2株。株高約16釐米間拔幼苗供食,每穴定苗一株。株高、株幅達30釐米時開始採收嫩葉,7-9月為盛採期。農區內選沙土地栽培,播前施足基肥,深耕整地,3月下旬至4月上旬穴播,行株距各30-35釐米,可單作或套種。 [3] 

沙芥栽培技術

出苗至生長前期澆水1-2次,一般不追肥。10月上旬刈割地上部分,留根越冬。翌年3-4月份重新萌發,5月摘食頂梢,促進分枝。 
沙芥地上部分分櫱能力極強,留心摘外圈葉可大大增加其產量,生長期間,待植株長成6片葉時,既可採摘食用或加工,採時及時去除黃葉,霜凍前將最後的地上部分全部摘掉,地下部分除來年採種之外,全部挖出,可單獨加工食用。 [3] 

沙芥病蟲防治

引入農田栽植時要特別注意防蟲,以大青蟲和蚜蟲為多,蚜蟲一般在6-7月份發生,大青蟲一般發生在7-9月份。若發現有以上蟲害可噴施低殘留、無公害、微毒、滲透性強的殺蟲劑進行防治。發病初期3-4天防治1次,一般防治2次。 [3] 

沙芥主要價值

食用:沙芥的根及莖葉的營養成分全面,為醫食同用的天然保健食品。 [3] 
飼用:嫩葉作飼料。 [2] 
藥用:全草供藥用,有止痛、消食、解毒作用。 [2]  藥理作用:促進胃腸蠕動、行氣等。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