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船

鎖定
沙船是中國古代用於航海的一種防沙平底木船。出現於唐代。首先在今上海崇明一帶使用。宋代稱“防沙平底船”。元代稱“平底船”。明代通稱為“沙船”。10世紀初,中國沙船遠航到爪哇。15世紀鄭和七次下西洋,有大隊的沙船隨航。沙船載重量,小的250—400噸,中等500—800噸,元代海運大沙船達1200噸以上。清道光 (1821—1850)時上海沙船約3000艘,估計當時全國共有10000艘以上。 [1] 
中文名
沙船
別    名
防沙平底船
屬    性
優秀船型
定    位
中國“四大古船”之一

沙船詞語信息

shā chuán ㄕㄚ ㄔㄨㄢˊ
沙船
沙船 沙船
一種遇沙不易擱淺的大型平底帆船。 明 茅元儀 《武備志·軍資乘·沙船》:“沙船能調戧使鬭風,然惟便於北洋,而不便於南洋,北洋淺南洋深也。沙船底平,不能破深水之大浪也。北洋有滾塗浪,福船、蒼山船底尖,最畏此浪,沙船卻不畏此。” 清 林則徐 《復奏遵旨體察漕務情形通盤籌劃折》:“如以涉險為慮,則沙船往來 關 東,每歲以數千計,水線風信皆所精熟。” 清 魏源聖武記》卷十四:“請言舟制……曰沙船,調戧使風,三桅五桅,一日千里,大帆長馳,增以舷柵,江海是宜。”

沙船沙船結構

長江口一帶的平底海船,沙船結構獨特。沙船方頭方尾,俗稱"方艄";甲板面寬敞,型深小,幹舷低;採用大梁拱,使甲板能迅速排浪;有"出艄"便於安裝升降舵,有"虛艄"便於操縱艄篷。船上裝有多桅多帆,航速比較快,舵面積大又能升降,出海時部分舵葉降到船底以下,能增加舵的效應,減少橫漂,遇淺水可以把舵升上。沙船結構獨特,方頭、方梢、平底、淺吃水,具有寬、大、扁、淺的特點,底平能坐灘,不怕擱淺,吃水淺,受潮水影響比較小;沙船上多桅多帆,桅高帆高,加上吃水淺,阻力小,能在海上快速航行,適航性能好;載重量大,一般記載説沙船載重量是四千石到六千石,約合五百噸到八百噸。
沙船 沙船
沙船在我國航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清代道光年間,全國沙船總數在萬艘以上,而上海就有沙船五千艘以上。

沙船沙船的特點

一是船型特殊。它有方頭、方梢、平底、淺吃水,它的長寬比大,具有寬、大、扁、淺的特點。這種船型不怕沙灘,可以在沙質海底的海域航行,也可在江河湖泊中航行。沙船底平能坐灘,不怕擱淺。在風浪中也安全。特別是風向潮向不同時,因底平吃水淺,受潮水影響比較小,比較安全。
二是近海航行方面性能優越。沙船上多桅多帆,可以逆風駛帆,能在海洋上遠航。沙船上桅杆高大,桅高帆高,利於使風,又加上它吃水淺,阻力小,所以,能在海上快速航行。沙船不僅能順風駛船,逆風也能航行,甚至逆風頂水也能航行,適航性能好。沙船航海性能好,七級風能航行無礙,又能耐浪,所以沙船能遠航。
三是載重量大。一般記載説沙船載重量是四千石到六千石(約合五百噸到八百噸)。也有説沙船載重量是是二千石到三千石(約合二百五十噸到四百噸),元代海運大船八九千石(一千二百噸以上)。

沙船沙船的缺點

1、沙船的缺點是受水面積大。由於船頭為平板,速度較慢,為此,在船身中間的兩側加裝了披水板[腰舵],在船頭兩側加裝梗水木,在船尾掛太平籃[遇風浪大時裝上石塊船中],而大大增強了平穩性。特別是裝了披水板之後,使得原來已具備的逆風張帆行駛的能力更為增強。這樣的沙船,在七級風力的情況下能照樣安全行駛。
2、沙船破浪能力差,在內河運輸上具有運輸量大,能適應河岸淺灘靠岸的特點。但在遠洋海航方面體現出很大的弱點。元朝時,政府從長江流域調集900多艘沙船組成的艦隊攻打日本,在日本西部的海域遇颱風後幾乎全軍覆沒,自此,日本人稱呼颱風為“神風”,即出自於此。所以沙船一般用於內河運輸,和在遠洋航行中僅特殊季節作運輸補給船使用。
由於沙船具有上述特點,所以,它在內河的民用運輸中使用範圍非常廣泛,沿江沿海都有沙船蹤跡。明初鄭和下西洋期間,鄭和船隊中就有大量沙船隨行。南京的龍江寶船廠,曾建造過大量沙船船型的海船。
沙船在我國持續了很長的歷史年代,直到清代道光年間,僅上海就有沙船五千艘,估計當時全國沙船總數在萬艘以上。沙船在中國航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沙船參與歷史事件

1274年10月20日,元朝和日本之間發生的“文永之役”已經進行到白熱化階段,元軍分兩路在日本的博多灣登陸,打得日軍潰不成軍。元軍乘機追擊,但卻由於副帥劉復亨在追擊中中箭受傷,攻勢減弱,而且天色已晚,元軍便停止了進攻。
當晚,元軍召開軍事會議。多數將領認為形勢不利,很多人都高估了日軍數量,而且國內沒有派遣援軍,主張撤退。於是忻都下令撤退,但很不幸,撤退當晚一場颱風突然來襲,不可一世的元朝大軍被這場大風完全吞沒。在這次征戰中,元軍損失兵力1.3萬餘人,其中絕大多數不是戰死,就是死於這場風暴。至此,元朝再也不敢貿然發動對日本的襲擊。日本人認為這場颱風是上天挽救了日本,於是頂禮膜拜謂之“神風”。這便是“二戰”時日軍中“神風突擊隊”起名的由來。
參考資料
  • 1.    何盛明. 財經大辭典: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