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石峪陳列館

鎖定
沙石峪陳列館位於河北省遵化市東南20公里處,2007年被評為唐山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3年被評為第四批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 
中文名
沙石峪陳列館
地理位置
河北省遵化市
榮    譽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類    型
歷史陳列館

沙石峪陳列館歷史沿革

解放前,沙石峪村是一個“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頭”的窮山溝,老百姓過着“野菜棗糠填肚皮,數九寒天沒棉衣”的悲慘生活。1942年,沙石峪建立了以張貴順為書記的黨支部,1947年獲得解放,人民當家做了主人。在張貴順的帶領下,沙石峪人民硬是在石頭縫裏取土,青石板上造田,使400畝荒山變成良田,創造了“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的奇蹟。
1962年,中央辦公廳秘書、新華社記者李東生來沙石峪調研,被沙石峪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愚公精神深深感動,欣然動筆寫下《看愚公怎樣移山》的長篇通訊,於1962年6月27日在《人民日報》第一版發表,《人民日報》還在頭版頭條配發了社論。周總理看後非常高興,於1966年初春,派中央農林政治部副主任王振揚來此考察,王振揚等人在沙石峪詳細考察後,對張貴順組織羣眾頑強抗旱的動人事蹟感觸極深,迅速寫成簡報向周總理報告。1966年4月29日和1967年2月5日,周恩來總理先後兩次陪同外賓訪問沙石峪。周總理高興地稱沙石峪人民為當代“活愚公”,稱沙石峪村為“中國北方農業的一面旗幟”。據記載,李先念副總理、陳毅副總理各來過三次。1995年12月10日,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温家寶也來過一次。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沙石峪先後接待了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223個,參觀外賓人數達1萬多人,接待省、市、縣參觀團1875次,人數達數十萬人。
為全面展現沙石峪人換天鬥地的光輝歷程,激勵後人傳承和發揚當代“愚公”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沙石峪村將60年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賓接待中心,改作沙石峪陳列館。陳列館佔地面積3700平方米,建築面積900平方米,展陳面積2000平方米,由清華美院雕塑系藝術研究所所長王洪亮主持設計,投資100餘萬元。其外部造型從正面看構成一個“山”字,象徵沙石峪人民開山填澗,從背面俯看構成一個“土”字,象徵沙石峪人民取土造田。

沙石峪陳列館建造結構

展館分為兩層,一層為圖片、實物展室。二層為放映廳。綜合運用聲、光、電等技術手段,採用照片與實物相結合的形式,分“立下愚公志、深山展宏圖”“ 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 熱情的關懷、殷切的希望”和“萬里繼續走,千擔永遠挑”四個展室,真實地再現了當年沙石峪人民修築梯田、開山造田等勞動場景,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沙石峪人民艱苦創業的歷程和發展成果。
陳列館前建有廣場。廣場長40米,寬80米,中間為周總理漢白玉雕像。雕像高4.29米,前門廳跨度分別為1.966米和1.967米,分別為紀念週總理1966年4月29日和1967年2月5日兩次來沙石峪視察而精心設計的。
陳列館周圍有友誼樹、大口井、愚公洞、一畝田、國際友誼林和青年林等輔助景觀,與陳列館主體建築渾然一體,主題一脈相承。大口井是沙石峪人民當年用工17000個,經過五冬六春開鑿的直徑17米,深15米的蓄水池。愚公洞是27個民兵兩班倒,每天堅持12個小時,奮戰10個月建成。洞長246米,寬4米,高4米,方便了南通北達。一畝田是全村120名團員青年,150多名黨員羣眾,苦戰10個晚上,壘石壩,擔土1000擔,造出了1畝田。友誼樹是周總理和阿爾巴尼亞部長會議主席謝胡在大口井旁親手栽上了兩棵友誼樹,李先念總理和加拿大朋友特魯多在一畝田旁栽下兩棵友誼樹。國際友誼林是由56個國家和地區的亞洲作家協會來村,親手栽下了100畝柏樹,現樹林已形成規模。青年林是全村青年利用2000個工時,造出了100畝象徵青年形象的青年林,如今長勢茂盛綠鬱葱葱 [2] 

沙石峪陳列館所獲榮譽

2019年9月,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中宣部新命名39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沙石峪陳列館在其中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