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溪

(閩江上游源流)

鎖定
沙溪,福建省最大獨流入海(東海)河流閩江上游源流,發源於武夷山支脈杉嶺山南麓的九縣山(源頭在建寧縣均口鎮),流經建寧、明溪、寧化,清流,永安、三明、沙縣、延平等縣市區,至南平市延平區西芹鎮沙溪口與閩江主要支流富屯溪匯合稱西溪,東流與建溪匯合稱閩江。沙溪全長319公里,集水面積11793平方公里,佔閩江流域總面積19.33%,全年不發生河干、斷流和冰封現象。
沙溪幹流各段名稱不一,上源稱水茜溪,流經漁潭至寧化稱東溪,在寧化縣城下游匯入武義溪後稱九龍溪,向東流向清流,寧化境內合水口以下又稱翠江。清流境內一段又稱龍津河。九龍溪流至永安郊區段5公里溪流又稱燕江。永安至沙溪口稱沙溪。
沙溪流域水資源利用歷史悠久,流域內蓄水、水電、引水工程已經形成規模。流域內最大的安砂水庫已旅遊開發,稱九龍湖,是永安著名的旅遊景區。
沙溪通航里程,從寧化縣的禾口起至南平,全長324.4公里,1965年寧化縣境內的橫鎖以上修建了水利閘壩,使40公里河段不能通航,通航里程橫鎖至南平為276.2公里。 [1] 
中文名
沙溪
外文名
Shaxi Stream
別    名
翠江
九龍溪
太史溪
所屬水系
閩江上游主流
地理位置
福建省三明市
流經地區
建寧、明溪、寧化,清流,永安、三明、沙縣、延平
發源地
武夷山脈杉嶺南麓九縣山(建寧縣均口鎮)
主要支流
武義溪
文川溪
河    長
319 km
流域面積
11793 km²
河    口
南平市延平區西芹鎮沙溪口

沙溪幹流概況

沙溪在閩江流域的位置 沙溪在閩江流域的位置
沙溪水系分佈 沙溪水系分佈
沙溪,是閩江上游三大溪河之一,沙溪發源於建寧縣均口鎮嚴峯山(屬武夷山支脈杉嶺山脈)南麓,向南經寧化、清流、永安、三明、沙縣至南平市延平區沙溪口與富屯溪匯合為西溪,東至南平市延平區與建溪匯合而為閩江。沙溪是三明市主要河流之一,幹流總長,《三明市志》稱322公里,《南平市志》稱319公里 [2]  ,《福建省志·交通志》則稱328公里 [1]  。根據《福建省志地理志》“由源頭至南平雙劍潭,閩江主流長度為351公里 [3]  ”及《福建省志·交通志》“在沙溪口匯富屯溪後為幹流,至南平長20公里,習慣稱西溪。 [1]  ”,則,沙溪長度為321公里。其流域面積,《三明市志》稱在三明市境內流域面積11800萬平方公里,《福建省志·地理志》《福建省志·交通志》和《南平市志》稱流域總面積11793平方公里 [2-3]  ,雙方資料有衝突。通常將貢川鎮以上河段稱九龍溪,貢川鎮以下河段稱為沙溪。 [1]  [4] 
  • 三明市段
沙溪幹流及流域大部分在三明市境內。其源頭河——水茜溪發源於建寧縣嚴峯山南麓,向南流至建寧縣溪口與泉湖溪匯合後稱東溪,後向西南流至寧化縣合水口與西溪匯合後稱九龍溪(因其中游有著名的九龍十八灘而得名)。九龍溪自合水口向東南流經魚龍、橫鎖、肖家、南岐、東華、嵩口、沙蕪、安砂、燕江鎮,折向東北流至貢川鎮,長約209公里,其中自源頭至合水口長約59.8公里。通常將清流沙蕪以上河段稱為九龍溪上游,其中寧化翠城—肖家河段稱翠江,清流縣峯頭~嵩口河段稱龍津河,沙蕪至永安安砂為九龍溪中游。1970年,在九龍口築壩修建安砂水庫,該河段現為安砂水庫庫區;安砂以下至貢川鎮為下游,其中燕江鎮西門—興平河段又稱燕江。 [4] 
沙溪自貢川鎮向北流經黃沙口、莘口鎮、三明市區、洋口仔、鳳崗鎮、高砂、青州鎮至延平區沙溪口,注入閩江。幹流在三明市區內長約113公里。河牀自然落差約50米,沿途多灘磧、沙洲。南宋時李綱曾以太史貶官謫居沙縣,故三明市區、沙溪河段古稱太史溪。 [4] 
沙溪上源寧化縣水茜鎮段 沙溪上源寧化縣水茜鎮段
沙溪寧化縣城段 沙溪寧化縣城段
沙溪清流縣城段(九龍溪段) 沙溪清流縣城段(九龍溪段)
清流、永安交界安砂水庫庫區段 清流、永安交界安砂水庫庫區段
永安市安砂鎮段(九龍溪段) 永安市安砂鎮段(九龍溪段)
沙溪三明市區段 沙溪三明市區段
沙溪下游沙縣縣城段 沙溪下游沙縣縣城段
  • 南平市段
沙溪經沙縣後流入南平市延平區境內,於西芹鎮沙溪口匯合富屯溪注入西溪,西溪東流20公里 [1]  後,至延平城區雙劍潭與建溪匯合為閩江干流。延平區境內河長6公里,流域面積86平方公里,平均流量97億立方米,河流比降萬分之九十四。 [2]  [5] 
延平區富屯溪與沙溪匯流處沙溪口 延平區富屯溪與沙溪匯流處沙溪口

沙溪水文特徵

  • 水位
沙溪多年平均水位3~5.7米。水位的季節和年際變化都較大,具暴漲暴落特徵。通常每年5、6月份水位最高,11月至翌年2月水位最低,相差1~2米,甚至11~12米(如尤溪)。據1950~1980年有關水文站觀測,沙溪三明市區河段最高水位15.65米(1964年6月16日),最低水位僅3.2米(1980年1月26日),相差12.54米。 [6] 
  • 徑流
沙溪流域徑流深分佈自西北向東南遞減。河谷地帶和河流下游較小,山地及河流上游較大。徑流深的年際變化也較大,豐水與枯水年的比值為1.9~2.3。受降水影響,徑流的年內分配比較集中。汛期,特別是3~6月或4~7月連續4個月徑流量約佔全年的60%。
沙溪在石橋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9922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為96.17億噸,年平均徑流模數為30.7升/秒·平方公里。6月份徑流量最大,為746.67立方米/秒;12月份最小,為117.52立方米/秒。多年極端最大徑流量為4730立方米/秒(1973年6月4日);多年極端最小徑流量為36立方米/秒(1972年3月20日)。 [6] 
  • 水質
上游源頭區域流經人煙稀少和工礦企業較少的溪、澗,水質較好,受污染程度輕,往中下游水質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其中沙溪以永安、三明、沙縣河段污染較重。據1981年觀測,全市廢水年排放量達22405萬噸,全部排入三條水系。其中沙溪河污徑比是0.0476,即每立方米徑流量含廢水476噸,為全省之冠。
應指出的是,沙溪幹流八個斷面監測表明,永安市河段主要受砷、酚、汞的污染;沙縣河段主要受氰化物、砷、酚、汞等污染。上述河段已全部遭到大腸桿菌、其它細菌及氨氮的污染。同時,氟離子含量也偏低。這些河段污染程度亦隨季節而變化。 [6] 
  • 含沙量
據沙溪梅列站1958~1964年觀測,最大輸沙量500萬噸,最小為75.5萬噸。最大年侵蝕模數為532噸/平方公里,最小年侵蝕模數為79.5噸/平方公里。最大斷面平均含沙量為3.12公斤/平方米,最小斷面平均含沙量為零。尤溪西洋水文站觀測多年平均含沙量僅0.29公斤/立方米,平均年泥沙侵蝕模數為250~400噸/平方公里。金溪將樂站測得斷面最大平均含沙量1.21公斤/平方米。1990年代初,因上游森林過量砍伐,開礦、基建等,水土流失面積擴大,致使河流含沙量有所增加。 [6] 

沙溪主要支流

沙溪兩岸支流甚多,其中河流長度在10公里以上的主要支流有:
泉湖溪,發源於寧化縣泉上鄉聯羣,經泉上、泉永、店上至溪口入東溪,長約56.8公里。 [4] 
中沙溪,發源於寧化縣河龍鄉仙腦山麓,經河龍、下伊、沙坪、樓家、中沙、下沙、廖家、飯羅墩匯入東溪,長22.8公里。 [4] 
西溪,發源於寧化縣禾口楓樹排之大小漈,經江口、南田、石壁、禾口、翠城至合水口注入九龍溪,長42.5公里。 [4] 
嵩溪溪,發源於清流縣林畲鄉黃連地,經嵩溪至嵩口匯入九龍溪,長約34公里。
羅口溪,發源於長汀縣童坊鄉林屋,流經連城縣北團鎮、清流縣的靈地鎮至田源鄉田口村注入安砂庫區。三明市境內河道幹流長約48公里。 [4] 
文昌溪,發源於清流縣賴坊寨下塘,流入安砂庫區,長16公里。
羅坊溪,發源於永安市羅坊高畲,經溪源、羅坊、吳坊、橋頭匯入九龍溪,長20.5公里。其支流有豐山源、橫溪、左拔溪、壠安坑溪。 [4] 
羅峯溪,發源於明溪縣胡坊鄉,流經清流縣林畲、莒林至曹田注入九龍溪,長21公里。 [4] 
拔溪,發源於永安市安砂羅崗,經石碧、小江坊、曹田注入九龍溪,長14.9公里。
小苔溪,發源於永安市羅坊鄉上半村,經苔茹至馬枯嶺流入九龍溪,長28.8公里。
文川溪,發源於連城縣曲溪鄉,經永安市小陶至燕江鎮的吉山叉溪口匯入九龍溪,長約68公里。 [4] 
南溪,發源於永安市西洋坑,沿途納嶺頭、吉嶺、內爐、小螺、蚌口、桂溪、洛溪、永漿等小溪,至永安市區下橋尾註入九龍溪,長31.4公里。 [4] 
後溪,發源於永安市上坪鄉,沿途納大家坊、小梅、漈下三條小溪,至龜山入九龍溪,長16.2公里。
益溪,發源於永安市大湖鄉李坊,經吳坊、魏坊、上甲、坂頭、百葉車、益溪、飛橋至益口入九龍溪,長28.5公里。 [4] 
胡貢溪,發源於明溪縣胡坊鄉,經永安市大湖、新洋、新衝,至貢川鎮會清橋注入沙溪,長26.8公里。
溪源溪,發源於明溪縣秋竹嶺,流經三元區增坊、星橋、樓源,至溪口注入沙溪。主河道長34公里,其支流有田沙溪。 [4] 
黃沙溪,發源於明溪縣五頂嶂,流經雪峯、沙溪、三元區吉口、巖前,至黃沙口注入沙溪,長82.5公里。自源頭至明溪縣瑤奢河段又叫漁塘溪。主要支流有夏陽溪、瀚仙溪、田豐壟溪。 [4] 
薯沙溪,又叫上坪溪,發源於永安市十八,流經莘口鎮的後溪、沙陽至莘口鎮匯入沙溪,長23公里。 [4] 
台溪,發源於明溪縣紫雲台,經台溪台鏡頭匯入沙溪,長23公里。
東牙溪,發源於大田縣時大峯,經三元區中村、富興堡入沙溪,長24.7公里。
碧溪,發源於明溪縣黃連地,流經碧溪、陳大,至碧口注入沙溪,長23公里。 [4] 
洋溪,發源於梅列區洋溪鄉呂峯,至洋口仔注入沙溪,長10公里。
壟東溪,發源於沙縣壟東巖山寨,經壟東、水尾匯入沙溪,長10公里。
洛溪,發源於尤溪縣黃山頭,至洛溪橋注入沙溪,長41.7公里。 [4] 
洛陽溪,發源於沙縣羅巖,經琅口注入沙溪,長22公里。
沙縣東溪,發源於沙縣夏茂鎮,經水頭、官莊、漈口注入沙溪,長60公里。主要支流有佑溪、高橋溪、西霞溪等。 [4] 
鸕鷀溪,發源於沙縣西霞鄉蓮花山,至高砂鄉龍慈村鸕口坑注入沙溪,長10公里。 [4] 
玉溪,發源於沙縣百丈漈,經玉口橋注入沙溪,長10公里。
高溪,發源於沙縣高溪,至高砂迎仙橋注入沙溪,長12公里。
楊溪,發源於沙縣天湖山,經下洋口仔注入沙溪,長15公里。 [4] 
漁溪,發源於沙縣上柳源,經漁溪灣橋注入沙溪,長10公里。 [4] 
篔簹溪,發源於沙縣鄭湖鄉黃洋溪,至馬鋪橋注入沙溪,長20公里。 [4] 
湧溪,發源於沙縣天湖山,經湧溪橋注入沙溪,長10公里。 [4] 
澄江樓溪,發源於沙縣鄭湖鄉上洋村,經青州鎮流至澄江樓注入沙溪,長30公里。 [4] 
洽湖溪,發源於沙縣高橋鄉正地村,流經潩洲至洽湖橋注入沙溪,長約15公里。 [4-5]  [7] 

沙溪治理開發

沙溪引水工程

安砂渠,從永安市安砂水庫取水1立方米/秒,發電125千瓦,設計渠長17.4公里,灌溉安砂6個村1.09萬畝。1975年冬開渠8.1公里,灌溉6000畝,投工11萬個工日,完成土石方15萬立方米,總投資40萬元,其中國家補助20萬元。 [8] 
槐西渠,從永安市青水鄉槐甫引水,集雨面積29.4平方公里,漿砌石壩,引水流量0.55立方米/秒,乾渠18公里,支渠22公里,灌溉槐南鄉西華5250畝,1976年12月建成。由於部分渠道未配套,灌區水土流失嚴重,渠道經常崩塌淤積,實灌2140畝。總投工52萬個工日,完成土石方46.5萬立方米,總投資183.7萬元,其中國家補助46萬元。1985年,利用乾渠220米落差興建南山電站,裝機2×400千瓦。 [8] 
江家陂,坐落於寧化縣禾口鄉江家村。民國36年,省建設廳曾派員勘測。1954年3月建成。集雨面積68平方公里,幹砌石壩,渠長3公里,引水流量0.2立方米/秒,灌溉江家、石碧、小吳、立新4村農田2000畝。投工3.5萬個工日,挖砌土石方1.7萬立方米,總投資5.5萬元,其中國家補助2萬元。1972年,歸隆陂水庫管理處管理。 [8] 
老隆陂,位於寧化縣禾口鄉劉村。1956年建成。集雨面積34平方公里,幹砌石壩。渠長10公里,引水流量0.5立方米/秒,灌溉禾口2200畝。投工10萬個工日,挖砌土石方9萬立方米,總投資27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7萬元。1972年,歸隆陂水庫管理處管理。 [8] 
青瑤陂,位於寧化縣泉上鎮青瑤村。攔蓋洋溪水,灌泉上田。集雨面積26平方公里,漿砌石壩,渠長17公里,引水流量0.4立方米/秒,灌溉農田2500畝。1959年10月建成。投工13.4萬個工日,完成土石方9.7萬立方米,總投資34.5萬元,其中國家補助21.1萬元。1975年,劃入泉上水庫灌區。 [8] 
水南渠,在沙縣城關水南村。1956年7月建成。集雨面積40平方公里,漿砌石壩,渠長7.5公里,引水流量0.18立方米/秒。灌溉水南、洋坊、水南峽村農田2150畝。投工1.6萬個工日,完成土石方7萬立方米,總投資14萬元,其中國家補助6.5萬元。 [8] 
琴源水庫渠道,總乾渠7.7公里,左乾渠31.9公里,右乾渠23.1公里。因沿線地質差,淤積漏水嚴重。省地縣水利部門採取:(1)石渠化,已搞19.5公里;改渠線,從總乾渠新開一條渠長6.64公里,其中隧洞2.84公里,右與右乾渠連接,灌溉賴坊;左以隧洞直通鄧家,縮短渠線18.4公里。設計灌溉靈地、李家、鄧家、賴坊農田,以緩解乾旱。1987年核為1.35萬畝。1990年後實灌1.20萬畝。渠道電站2處,裝機容量1160千瓦,年發電量350萬千瓦時。 [9] 
隆陂水庫干支渠,長78.3公里,有隧洞4座653米,渡槽62座3020米,倒虹吸管2座380米。渡槽為鋼筋混凝土或砌石排(拱)架,U型薄殼槽身,用拔杆吊裝。1972年開始見效益,1974年灌區畝產跨“綱要”,1979年畝產超“千斤”。1992年,灌溉農田1.85萬畝,發電700千瓦。 [9] 
泉上水庫乾渠,設計灌溉農田1.60萬畝,1975年蓄水灌溉,1977年灌區畝產跨“綱要”,1979年達設計效益,1981年畝產超“千斤”。 [9] 
橋下水庫乾渠,總乾渠道11.8公里,左右乾渠25.74公里,支渠22條97公里,有渡槽49座5964米,倒虹吸管10座1464米,隧洞14座882米。灌淮土農田1.65萬畝。該工程於1972年10月動工。1976年6月基本建成。1978年10月總乾渠通水,1979年12月左右乾渠挖通。1978年發揮效益,灌區畝產跨“綱要”,1979年超“千斤”。淮土原每年回銷糧25萬多公斤,建庫後,出售餘糧200多萬公斤。 [9] 
官昌水庫乾渠,原設計灌溉琅口、虯江、高砂農田1.93萬畝。1982年“三查三定”時核為灌溉農田面積1.43萬畝。1990年實灌1.33萬畝,調節梯級電站裝機容量1.36萬千瓦。 [9] 

沙溪蓄水工程

隆陂水庫,位於寧化縣禾口隆陂村。集雨面積31.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來水量3247萬立方米。按保壩標準修訂,“一百年一遇”標準設計,“五千年一遇”標準校核。粘土斜牆土石混合壩,高29.75米,總庫容1735萬立方米。1969年11月至1970年8月,開挖進庫公路,施工道路,大壩清基,搭建工棚和移民拆遷。1970年9月至1971年底,砌築輸水系統,填築大壩,開挖溢洪道和開鑿荷樹嶺隧洞。大壩填築高峯時上場勞動力3000人,1971年4月份渡過攔洪關,8月份基本完成。1972年1月至1974年3月,砌築溢洪道,建設渠道電站和由受益隊分段包乾開挖渠道。1976年10月保壩加固,加高3米,正常庫容1350萬立方米,1979年3月完成。 [9] 
泉上水庫,位於寧化縣泉上青瑤村。由省水利規劃隊規劃,三明地區水電局和寧化縣水電局設計。集雨面積2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來水量2523萬立方米。按保壩標準修訂,“一百年一遇”標準設計,“五千年一遇”標準校核。均質土壩。主壩高32米,副壩高9米。總庫容1440萬立方米。壩後電站裝機125+75千瓦。該工程於1971年10月開工。當年10月大壩合龍,1974年9月建成。 [9] 
橋下水庫,位於寧化縣淮土橋下村,攔蓄贛江水系橫江水。由寧化縣水電局設計。集雨面積2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來水量2230萬立方米。1976年,按保壩標準改為“一百年一遇”標準設計,“一千年一遇”標準校核,總庫容由853萬立方米升到1012萬立方米。多種土質壩,高44.9米。溢洪道位於大壩左端,開敞式寬頂堰,鼻坎挑流,輸水隧洞在大壩右端,鋼筋混凝土結構。放水口由豎井與隧洞連接,用斜拉閘門啓閉。壩後電站裝機400千瓦。 [9] 
官昌水庫,位於沙縣大洛官昌村。集雨面積79.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來水量6600萬立方米。由沙縣水電局設計。按保壩標準為“一百年一遇”標準設計,“五千年一遇”標準校核,總庫容2442萬立方米,粘土心牆土石壩,高45.65米。溢洪道在大壩左端,開敞式實用堰,掛3扇12×6.2米弧形閘門。輸水隧洞位於右岸,鋼筋混凝土結構,用斜拉閘門放水。1974年11月動工。1977年5月大壩建成。 [9] 
琴源水庫,位於清流縣賴坊琴源村。1958年“大躍進”時上馬,1960年困難時期停工。1974年,清流縣水電局重新設計,省計委批准“同意興建,以灌溉為主,結合發電”。集雨面積2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來水量3576萬立方米。防洪標準按“一百年一遇”設計,“五千年一遇”標準校核,總庫容1494萬立方米。1974年10月動工。1978年12月,大壩完工。1980年10月壩區建成。 [9] 
沙坪水庫,位於寧化縣河龍鄉沙坪村東溪支流上築壩。集雨面積22.6平方公里。大壩為均質土壩,最大壩高36.5米,正常高水位472.13米。總庫容1127萬立方米,興利庫容874萬立方米。年來水量1562.8萬立方米,設計灌溉農田面積1萬畝,實際已見效益6980畝。1977年8月動工興建,1988年12月建成。沙坪水庫電站,發電裝機8台總容量1450千瓦,年發電量430萬千瓦時。 [9] 
安砂水庫(又名九龍湖) 安砂水庫(又名九龍湖)
安砂水庫(又名九龍湖),地處閩江支流沙溪上游的九龍溪,是福建省安砂水力發電廠建壩截流匯堰而成的人工湖,於1976年10月建成。庫區橫跨永安、清流兩地,湖面山清水秀,水質清純,自然環境優良,正常水位時總面積5萬畝,平均深度34米,最高水深84米,蓄水量6.4億立方米,年交換量8-12次,是發展淡水養殖的理想場所。 [10] 

沙溪提灌工程

灌溉2000畝以上的水輪泵站有:
鴨姆潭水輪泵站,位於永安市曹遠下墩村九龍溪上。1977年11月開工。集雨面積55.9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64立方米/秒。樞紐工程,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式閘壩,高20.9米,總庫容2200萬立方米。發電廠位於左岸,壩後式裝機8×1250千瓦;泄洪閘在大壩中段和右段,有平板閘22扇,弧形閘3扇;壩頂設公路交通橋,寬6.5米,長232.9米。原設計灌溉大湖、茅坪2鄉農田1.84萬畝。1980年10月至1981年5月,全部機組發電。1985年,左泵房建成,安裝發電機組2×630千瓦。1987年,渠道配套安裝120-12型水輪泵2台,揚程100米;開渠9.33公里,經上曹水庫到瑤田,灌溉大湖片農田7500畝,併為永安城區日供生活用水500噸。茅坪片擬改電灌,待開發。 [11] 

沙溪水電工程

桂口水電站,位於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南部郊區燕南街道桂口村,民國28年(1939年)年底建成,壩長62.8米,壩高4.5米,頂寬2.45米,底寬5.2米。渠道全長317米,邊坡高3.6米、邊寬1.2米,發電水流量1.95立方米/秒,發電水頭11.7米,廠房長10.5米、寬7米的平房。安裝瑞典的水輪機和英國的132千瓦發電機,於民國29年2月開始發電,民國32年7月,第二台機組建成發電。1972年,桂口水電站作為“小水電”劃歸永安縣水利電力局管理。 [12] 
嵩口坪水電站,位於九龍溪上游的清流縣嵩口鎮上坪村,裝機容量6400千瓦,總庫容1671萬立方米,調節庫容8400萬立方米,正常水位海拔285米,設計發電水頭19米,流量42.4立方米/秒。樞紐工程有:混凝土重力壩,壩高26.5米,壩頂長175米,壩頂高程287.5米;溢流段長72米,淨長60米;裝設12米寬、6.3米高的鋼質弧形閘門5扇。主廠房長40米、寬12.5米,附廠房長30米、寬17.5米,屬壩後式電站。設計年發電量3500萬千瓦時。1970年5月,電站正式動工。第一台機組於1972年7月1日正式發電;1973年又有兩台機組投入運行發電。至1974年2月第四台機組投產,嵩口坪水電站工程全部完成。 [13] 
福建省安砂水電廠,位於閩江支流九龍溪中游,距永安市區42公里的安砂鎮境內。廠區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總裝機容量11.5萬千瓦。水庫積雨面積5184平方公里,總庫容6.4億立方米,調節庫容4.4億立方米。最大引水量214.2立方米/秒。發電廠房長61.5米、寬21米、高37.4米,安裝1台7.5萬千瓦和2台1.2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設計年發電量為6.14億千瓦時,設備年利用5339小時,保證出力4.18萬千瓦。1972年5月,大壩基礎開挖工程動工。1975年10月,兩台機組分別於當年10月28日和12月26日投產。2號機組於1977年5月才到貨安裝,1978年10月22日竣工發電。安砂水電站歷時8年全部建成。1979年,安砂水電站改名安砂水力發電廠。 [14] 
1992年單機500千瓦及以上小水電站一覽表
縣市名
電站名稱
地點
裝機容量
(台×千瓦)
設計
水頭
(米)
設計流量
(立方米/秒)
設備年
平均利
用小時
投產年月
三元區
東牙溪電站
中村鄉
1×2000
+2×800
108
7.5
4450
1980.3
永安市
槐南電站
槐南鄉
3×800
50.2
6.1
5892
1979.9
鴨姆潭電站
曹遠鎮
8×1250
+2×630
10
135.2
5837
1980.10
雙豐溪四級電站
貢川鎮
2×500
185
0.8
3962
1981.6
雙豐溪五級電站
貢川鎮
3×630
300
0.86
3779
1986.11
葫蘆灣電站
青水鄉
3×1250
80
6.18
6279
1986.7
洪田電站
洪田鎮
3×800
14
23
4973
1986.12
清流縣
嵩口坪電站
上坪村
4×1600
19
42.4
6563
1974.2
魚龍崗電站
魚龍崗村
3×2000
68
12
6308
1986.9
寧化縣
龍下電站
橫鎖鄉
3×1250
8.7
48
3586
1981.4
沙縣
上坂電站
大洛鄉
2×1600
96
4.4
5172
1981.12
琅口電站
琅口鄉
2×2400
64
9.5
-
1985.10
富口百丈際電站
富口鄉
2×800
110
1.8
7538
1988
虎跳電站
虯江鎮
2×2400
96
6.6
5454
1990.12
桂盂電站
南霞鄉
2×800
54
4.2
-
1992.12 [15] 

沙溪航道航運

沙溪九龍溪段

  • 航道
九龍溪發源於建寧縣均口鄉台田村附近,流經寧化的水茜、溪口,與泉上溪和中沙溪兩支流匯合後統稱東溪;在寧化城關附近東溪和西溪匯合後向東流向清流,寧化境內合水口以下又稱翠江,清流境內一段又稱龍津河,九龍溪進入永安西部,在永安西郊和文川溪匯合。從兩溪匯合處到永安市的5公里河段稱燕江,沙縣河段向北流向南平、沙縣,其間以青州為界。從永安到青州河段長120公里。 [16] 
九龍溪按河寬、水深、比降、流速的不同可分為3個河段:
寧化縣境內為翠江,河牀寬度4~8米,最淺處為0.25米,比降0.12‰,溪水年平均流量31立方米/秒,為第一河段。60年代前,可航行4噸以下麻雀船。1965年,建成烏龍峽水電站。該站處於寧化城關至橫鎖的10公里航道中。攔河壩未設過船閘;龍下水電站處於橫鎖下游8公里的肖家。1981年建成的攔河壩也未設過航閘,這兩個電站攔河壩使翠江航道斷航。 [16] 
清流縣境內為龍津河,河牀寬度8~15米,最淺處0.3米,比降0.2‰,為第二河段。1968年前,龍津河可航行5噸以下木船;1969年通過航道整治,可航行10噸的木船。1971年建成嵩口坪電站。該站位於清流縣嵩口鎮邊的龍津河段上,攔河壩未設過船閘,該攔河壩使清流城關至沙蕪的40公里航道被截成兩段:城關—嵩口鎮段12.5公里和嵩口鎮到沙蕪27.4公里。兩段首尾不能相接,船到嵩口鎮後,所載客貨如需繼續委託船運,必須先過嵩口碼頭,客上岸換乘客輪,貨物必須搬運裝卸,裝上另一條船。 [16] 
第三段是安砂—永安河段,河牀寬度8~20米,最淺處為0.5米(改為安砂水庫以前),比降0.63‰。溪水年平均流量72.5立方米/秒。1972年以前,該航道九龍十八灘礙航,航行艱險。1975年,安砂水電站建成,安砂上游40公里航道成為安砂水庫,九龍十八灘被淹沒在庫水之中,40噸機動船可從沙蕪直航安砂,但不能越過大壩續航至永安。
從沙蕪鄉到永安市的安砂,河道長30公里。在安砂水庫未建成前,這段河道有“九龍十八灘”之稱。船工形容過此是“過鬼門關”。九龍即為:霧龍、馬龍、三馬龍、長龍、五伯壩龍、貳龍、香溝裏、小長龍、安龍。十八灘即為:汶潭旗、梅花尖、牛頭尖、猴唇尖、五伯龜、大龜灘、閥門灘、大鏡灘、牛母旗、二龍里、鵝頸龍、酒漏旗、大孔浪、蛇形裏、排牙齒、走馬龍、環龍、洋櫥龜。第一灘在一龍之後;二、三、四、五灘在第二龍之後;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計11個灘在第三龍之後;十七、十八兩灘在第九龍之後。 [16] 
  • 治理
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清流縣尹陳友定,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清流知縣凌採,清代嵩口鄉梓材村村民馬氏,曾分別於枯水期僱石工鑿險灘之危石,但排險之效甚微。民國26年(1937年),福建省建設廳組織沙溪整治工程處,炸除九龍中最險的三馬龍(第三龍)、五伯壩龍(第五龍);民國29年,炸除龍津河上游的七姑龍,以及九瀨十八灘以下的黃石灘、百石猴灘。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境內各級人民政府大力整治航道。1954年,沙蕪塘航運站組織航民300餘人,投資30餘萬元(舊人民幣),炸去九龍灘上部分頑石。1955年、1956年,福建省森工局永安專區辦事處委託省航管局航道工程隊承包,炸除九龍溪下游的石灰倒、狗子、太保、五龍、抵三節、廟前、中皮等10個險灘中的礁石。至此,九龍溪下游木筏順航。1958年5月,福建省航管局第一航道工程隊全面勘測九龍溪。1958年9月至1963年3月,國家投資10.2萬元,永安縣抽調127人協助該工程隊施工,整治九龍溪的九龍灘及下游十多處險灘,共炸除礁石100多處,其中有一部分是深水炸石。整治後,安砂以上航道險灘基本上被排除,安砂以下河段通過耙河泄沙,航道加深,後築擋水壩15條計1400立方米,航道最窄處達到9米,水深最淺處達0.5米。可通過載重5噸的麻雀船和分段通航8~10噸的機動船。1964年5月,永安縣暴發特大洪水,安砂以下九龍溪航道沙石淤積,擋水壩被沖毀多處,溪水最淺處減至0.3米。同年10月,為保證船隻順航,國家投資1.25萬多元整治這段航道(以及永安至溪口30公里沙溪航道),耙沙修壩,恢復1963年以前的航道狀況。 [16] 
1966年,永安航管站組織6~8人的航道隊,負責養護安砂至永安的九龍溪航道和永安至三明的沙溪航道,每年投入航道養護費0.6~0.7萬元。着重在枯水季節疏浚航道。1971年,安砂水電站動工興建,攔河截流,使安砂至永安航線40公里斷航。安砂水電站建成後,九龍十八灘全部被水庫淹沒。電站大壩原設計有過船閘,經永安縣領導和水電站工程指揮部協商決定,將修建過船閘的資金(14.81萬元)轉為修建安砂到永安火車站的公路(44.5公里)。將這段公路的技術等級從四級提高到三級,鋪上渣油路面。安砂電站大壩建成後,九龍溪航道中的上游和下游也被分割成兩段,清流至永安只能分段通航。 [16] 

沙溪沙溪段

  • 航道
九龍溪流至永安西郊10公里處有文川溪匯入。兩條溪流猶如燕尾,合流過後河段猶如燕身,永安東郊一段猶如燕頭,故這段5公里溪流又稱燕江。溪流繼續流向東北,過貢川時有貢川溪注入,過荊西時有明溪的魚塘溪等溪流注入。後流入三明,流量增大,水流漸緩;過三明後又出現急流,到了沙縣城關,水流轉緩,出現沙縣城關至古縣村的“十里平流”(“裏”指華里),溪流過茅坪後轉急。1987年10月,沙溪口電站關閘,溪水被截流回水至高砂,高砂至青州20公里河段變成人工湖。 [17] 
沙溪按河寬、水深、比降、流速的不同可分為永安城關至三明城關、三明城關至沙縣青州兩個河段。
永安城關至三明城關50公里河段:河牀寬度8~50米,溪水最淺處0.6米,比降0.66‰,溪水年平均流量230立方米/秒,航道最小彎曲半徑25米,最大流速2.5米/秒。永安—三明河段,宋代已是舟師繁忙,正常水位時可航行5~10噸木船。1955年前後,為支援鷹廈鐵路建設,河段分佈500條左右木船。1959年,10噸汽船試航成功。1960年,汽船拖帶13艘木船下行成功,總載重量60噸。1963年以後,鐵路運輸和公路運輸逐漸代替航道運輸。1972年,安砂水庫大壩截流後,這段航道斷航。 [17] 
三明城關至青州70公里河段:河牀寬度16~70米,溪水最淺處0.8~1.1米,比降0.62‰,溪水平均流量290立方米/秒,航道最小彎曲半徑25米,最大流速3米/秒。 [17] 
三明至沙溪口航道,明代就是沙縣至南平的水上驛道,正常水位可航行10~12噸的木船。民國11年,英商兩人先後在長樂縣營前鎮(馬江河邊)開設鋸木廠,為採購木材,用5噸木船裝配煤油發動機,命名祥泰號,懸掛英國國旗,航行於福州—南平的閩江航道。有時深入到沙溪水域或金溪水域。民國15年,英國同昌洋行製造“飛鷹號”小汽船,航行於閩江上游,同時開闢南平—沙縣航道。民國19年,沙縣工商業者潘伊銘購置2艘汽船,常水期航行於沙縣至福州的沙溪和閩江航道。民國24年冬,沙溪—閩江通行11艘汽船,分屬“閩沙”、“福沙”兩航運公司(均為私營)。民國25年,省汽車管理處自購汽船2艘,航行於南平—沙縣航道,與延沙永公路永安—沙縣段銜接,辦理水陸聯運業務,主業為運客。40年代,沙溪成為沙縣的對外重要交通線,木帆船最多時達150多艘,最大的木帆船被稱為“大木舸”,載重可達30噸。1955年,建寧、泰寧、將樂、順昌、南平、尤溪、建甌等縣木帆船雲集此航道,輸送枕木、糧食、民工用品等。60年代初,公路運輸、鐵路運輸逐漸代替水路運輸,航運業萎縮。1978年後,除了運送沙石的木船外,其它木船運輸已近絕跡。永安—沙溪口整條沙溪航道,始終是竹排、木排流放的重要水道。 [17] 
  • 治理
整條沙溪航道151個險灘,尤以永安至荊西段,羊口仔至沙縣段的險灘最為艱險。城關灘至磨面坑灘5公里河段(沙縣城關上游7公里),如沒有熟悉暗礁的老艄公駕駛就容易觸礁。所以,河段附近的虯村,就有老艄公專司為人駕船過險灘,收取駕駛費。由於沙溪航道上不時發生航運事故,百姓害怕乘船,當地流傳“有菜不吃菇,有路不坐船”的諺語。民國時期,沙溪是三明區域的交通要道,當局設法加以治理。民國31年12月至民國32年7月,華北水利委員會沙溪工程處對三元鎮至青州55公里航道進行整治,炸除險灘21處,零星炸礁11處,整治彎道18.5公里,險灘位置的航道河牀被拓寬,能通行10噸的小汽船。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級人民政府多次整治沙溪航道。1954年,永安縣交通局組織船工、石工整治永安城關至莘口航道,炸除雷公灘等8個特大險灘中的礁石,並在東南岸開闢一條10公里的纖道(船工拉縴上行的道),還設置航標。1956~1960年。莘口航管站組織船工20多人,對荊西到羊口仔河段的荊東瀨、梅列瀨、尖魚咀瀨等險灘進行治理,用鋼釺撬去激流中的怪石,耙去淤積在淺灘中的砂石,航道最淺處水深由0.5米提高到0.6米,急流減緩。1963年上半年,三明航管站組織船工在莘口至羊口仔河段炸除暗灘,排除下龍牀等5個險灘暗礁,減少險情。 [17] 
1964年夏,沙溪流域暴雨,河水猛漲。洪水過後,沙石淤積,部分主航道改道。三明民間運輸管理站撥款1.8萬元,組織30多人整治溪口—莘口航道,使航道狀況得以改善。同年10月,三明市(小市)交通局撥款4萬餘元對溪口—碧口航道進行整治,共炸灘10處,築擋水壩7條約1000立方米。經過這次整治,急流轉緩,三明市區河段可通行5噸木船或5噸機動船。1965年11月至1966年1月,沙縣航運三隊在湧溪至青州6公里河段上炸灘4處計228立方米,築壩1條35立方米。1971年12月至1972年4月,沙縣航管站投資2萬多元,組織工人整治沙縣城關至青州航道,炸礁2461立方米,築壩8條共1365立方米。1976年10月至1977年3月,沙縣航管站投資1.4萬元,在尤溪縣航道隊的協助下,分段整治琅口到沙溪口35公里航道。1978年,三明市交通局撥款0.2萬元對溪口—竹州8公里河段進行整治。 [17] 
1983年5月,三明市人民政府設立沙溪河開發委員會辦公室,具體負責研究規劃開發沙溪河。1984年,三明至沙溪口航運業逐漸恢復,航行17~19噸的機動船4艘。1986年2月,沙縣至福州航線首次試航成功,有10艘機動船在沙縣—福州航道上往返運貨,年貨運量可達3~5萬噸。1987年10月,在省港航局的支持下,由三明市交通局、沙縣交通局共同籌資43萬元,對三明至沙溪口的航道進行整治。通過一年的整治,炸除10個險灘中礙航灘點13個,拋石築壩4283立方米,將最淺處水深0.6米提高到1.1米,將最窄處航道由8米拓寬到16米,由原來可通過10噸機動船提高到可通行30噸機動船。全年航行保證率可達90%,當年機動船發展到45艘180噸位;1989年增至58艘320噸位。1992年10月,沙溪河沙縣至沙溪口航段的航運工程列入交通部“八五”內河基本建設計劃,由交通部水運規劃設計院設計,工程概算投資5500萬元(交通部補助2706萬元,省航建資金補助2706萬元,地方自籌88萬元)。 [17] 

沙溪碼頭

沙縣南門碼頭,沙縣城南臨沙溪,開有小水門、師古門、延福門、廟門、文昌門5個城門,均有石階通沙溪,這5個城門既是通道又是水陸貨運集散地,具有碼頭的功用。清同治七年(1868年),曾按碼頭的要求進行改造,西門、小水門、師古門、南門碼頭主要集散來自永安、三元、南平、福州的貨物,延福門主要集散來自南平、福州的物資,廟門、文昌門主要集散來自夏茂方向的物資,師古門、小水門建有物資中轉倉庫和裝卸作業場。20~40年代,沙溪下游曾通過小汽船,小水門碼頭同時也成為客運碼頭。50年代,沙縣城南5個小碼頭可停泊1~8噸的各種船隻180餘艘,年吞吐量達5萬噸。1970年以後,沙溪航運業萎縮,除師古門保留作為客運碼頭外,其餘小碼頭均廢棄。 [18] 
沙縣溪口碼頭,1984年,沙溪航運業復興,沙縣投資29.1萬元在城關下游3公里溪水較深處新建溪口碼頭,可停靠3艘8~10噸的機動船,並建週轉倉庫1座,面積580平方米,年吞吐量為1萬噸。至1992年,年吞吐量達5萬噸。 [18] 
三元區莘口碼頭,該碼頭位於三元區莘口鄉莘口村,魚塘溪和沙溪匯合處的南岸,始建於明朝,用大河卵石順坡砌成,寬5.5米、長22米,能停泊1~2艘10噸左右的木船或機動船,或5艘鼠船,裝卸貨物用長跳板聯接船和碼頭。1957年前,莘口是沙溪河上游貨物集散地,轉運來自福州、南平、沙縣、明溪、永安等地的物資。碼頭附近有物資中轉倉庫,閩清鼠船經常來此停靠,許多閩清船工舉家居住在莘口鎮,故莘口鎮一條街俗稱“閩清街”。30~50年代,莘口碼頭年吞量約5000噸。70年代後,沙溪航運業萎縮,碼頭吞吐量逐漸減少,除裝卸沙石料外,不再轉運其它物資。1992年新修205國道線時,碼頭被拆除。 [18] 
永安燕江碼頭,又名浮橋碼頭、公正路碼頭、西門碼頭,位於燕江東岸,公正大橋樹下。民國35年(1946年)2月,永安縣政府投資法幣26740元,修建碼頭砧橋及人行道58平方米,卵石路面71平方米,踏步7級,木欄杆4米。1959年12月,永安縣政府擬新建大型永久性碼頭,由省航管局第九工程隊測設,永安交通工程隊於翌年3月動工,建成1279平方米水泥漿砌塊石堤岸及平台,可停靠5噸的木船15艘。碼頭附近還建有堆棧、停車場和汽車進出通道,工程實際造價7.49萬元。1972年,吞吐量為3300噸。1974年,永安—安砂的汽船客運停止,碼頭作用日益降低,僅作為堆放沙石料之用。隨後,永安交通服務公司將碼頭劃出一半,改作汽車修理場。1985年,永安市政府決定擴建江邊路(即205國道一段),燕江碼頭被拆除。 [18] 
永安龜山碼頭,該碼頭址在距燕江碼頭下游200米處。1965年建,片石砌堤,堤高20米,堆場面積150平方米,裝有永安建築公司的電動起沙機和永安搬運公司的電動吊杆,用以裝卸河沙、竹木。中山街運木隊、永安木材採購站的竹木筏多在此扎排、啓運。1985年興建江邊路護坡時,碼頭被拆除。 [18] 
清流沙蕪塘碼頭,該碼頭自古是寧化、清流兩縣水路進出口的總碼頭。每年春、夏兩季,下行之木排、竹排在此彙集,客流、物流也在此吞吐。民國28年,清流縣驛運站在此建轉運站。民國34年,改為清流縣糧運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年吞吐量1~1.5萬噸。1952年,閩江上游木帆船聯運社在此設沙蕪塘航管站,擴建原碼頭,年吞吐量逐年增長,尤其是鷹廈鐵路通車後增長更快。1973年,清流縣交通局撥款3.6萬餘元重建碼頭設施,用條石水泥漿砌。碼頭堤岸高出水面18.5米;另建混凝土貨場平台,面積72.65平方米,配裝葫蘆吊車。1974年,吞吐量達5萬噸。1975年4月,安砂水電站大壩截流,安砂水庫開始蓄水,沙蕪塘碼頭被庫水淹沒。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