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湖村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沙湖社區下轄村)

鎖定
沙湖村,位於坪山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3千米。相鄰自然村有嚇榨村、上榨村,與湯坑社區赤子香村隔河相望。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地勢平坦;附近有封神山,海拔435米;坪山河從村北面流過,湯坑河從村南面流過。始建於明末,因鄒氏七十三世鄒壽興於明末從廣東長樂龍潭下(今廣東五華縣境內)遷至歸善沙湖(今坪山沙湖)而形成。因村落所在處地底下藏沙量豐富而取名沙湖村。後因老村房屋老舊破損,大部分村民於1996年前後搬至禾寮和段心小區居住。沙湖新村和老村隔橫坪公路相望。
中文名
沙湖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沙湖社區
地理位置
坪山街道西南部
明清時期,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 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沙湖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鄒姓。據《鄒氏族譜》記載,鄒姓先祖從福建汀州永寧遷移至廣東長樂龍潭下(今廣東五華縣境內)定居。明末,從長樂龍潭下遷至此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200人,其中男性92人,女性108人;80歲以上3人,最年長者90歲(女);實際在村人口約180人。非户籍外來人口約40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約1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50人,主要分佈在美國、馬來西亞、英國等國家。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番薯、甘蔗等。改革開放後,引進"三來一補"企業,發展工業。2007年,成立深圳市坪山沙湖股份合作公司沙湖分公司。現村集體經濟以工業廠房出租與管理為主,2015年租金收入約30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及村集體經濟分紅等。村民至今保存着在重要傳統節日自制客家茶果的習俗。
省道S356線橫坪公路、同富路穿村而過。20世紀70年代中期通電,80年代初通電話,90年代中期通自來水,90年代末通互聯網。至2015年底尚未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約50座,均為土木石結構,一般為一進三開間或一進兩開間。現保存完整的,大部分對外出租,且都有不同程度的翻新。
鄒氏宗祠,始建於明末清初,1985年重建,佔地面積約100平方米,建築格局為兩進三開間,有門聯"侯封魯國;相業龍圖"和楹聯"官豸史掌龍圖簪纓世胄;佔鰲頭登鳳閣詩禮家風"。
沙湖古井,建於明末清初,現已封存不用。
夾圳嶺遺址,位於村南面30米的山地上,東、西、南三面為低山丘,山地南部是一條古河道,北部山腳下臨同富公路,北距坪山河約700米。遺址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300米,分佈面積12萬平方米,於2000年深圳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時被發現,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當年調查時採集到大量的碎陶片和石斧、石鑿、石鑄、石環、礪石等石器。陶片以夾砂黑陶為主,泥質灰陶較少、有少量泥質黑陶。素面陶居多,紋飾有繩紋、方格紋、米字紋、雲雷紋、夔紋、葉脈紋、弦紋等。器形有罐、器座、豆、紡輪等。
村中現存《鄒氏族譜》,由鄒運金於2010年修纂。每年清明節,鄒姓村民帶祭品到坪山赤坳墓園掃墓祭祖。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1 坪山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