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洲

(江蘇張家港舊稱)

鎖定
沙洲,1957年由國務院批准設置,由常熟、江陰各自劃出部分鄉鎮建設沙洲縣,轄區相當於今張家港市全境。
沙洲縣位於江蘇省東南部,東南與常熟接壤,南與無錫相連,西靠江陰,北濱長江,與南通、靖江隔江相望。
沙洲於1962年正式掛牌成立,建縣時隸屬於蘇州專區,1983年屬蘇州市,1986年撤縣設市,以境內天然良港張家港命名設立張家港市,仍然隸屬蘇州市,至此,沙洲一詞光榮的退出歷史的舞台,張家港市城市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中文名
沙洲縣
外文名
Shazhou County
別    名
張家港(現稱)
行政區類別
縣級市
所屬地區
江蘇省蘇州專區、蘇州市
地理位置
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南岸
面    積
999 km²
下轄地區
楊舍、金港、錦豐、塘橋、鳳凰、南豐等
政府駐地
楊舍鎮
電話區號
0512
郵政編碼
2156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鳳凰山
雙山島
東渡苑恬莊古鎮,暨陽湖,金村古鎮,香山
機    場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蘇南碩放機場
火車站
蘇州火車站
車牌代碼
蘇E
方    言
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蘇滬嘉小片

沙洲區域介紹

沙洲縣是一個地名,沙洲縣有很多著名的文物古蹟
唐宋年間,香山和鎮山之間有一澗谷流漕,終年澗水不絕,溪流潺潺。如遇大雨,山洪直衝流漕所在東江灣沙,形成水渠。這條水渠後來竟成為聞名中外的“張家港”。

沙洲發展歷史

商末,屬勾吳之地。春秋時期,屬吳國延陵郡。秦代,屬會稽郡。晉代,江陰郡下置暨陽縣,縣治楊舍鎮。
梁代,在暨陽之墟建梁豐縣。唐以後,屬江陰縣。由於長江中沙洲積漲迅速,至清代咸豐年間(1851-1861年)大片沙洲與江南古陸接連,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民國,劃常通港以北約10平方公里沙地予通州。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曾一度在北部沿江地區建立沙洲縣,南部及常熟、江陰兩縣的邊界地區設立虞西縣(縣治今張家港市塘橋鎮妙橋街道)
唐宋年間,香山和鎮山之間有一澗谷流漕,終年澗水不絕,溪流潺潺。如遇大雨,山洪直衝流漕所在東江灣沙,形成水渠。這條水渠後來竟成為聞名中外的“張家港”。
據南沙鎮山村六組張興生珍藏的《重修張氏宗譜(孝友堂)》載,明代萬曆元年(1573),有張南山者,自靖江生祠堂卜居香山北麓,此為張氏香山支始遷祖。南山公在此化錢買券,開發圩塘,流渠旁邊遂形成村落張家埭。
由於開發的圩田常受山洪的澇漬,於萬曆二十四年(1596)張氏合族集議,子孫齊心協力,將流漕拓寬成河。新河面寬3丈,底寬1丈,長300餘米,由此免除了澇漬之苦,但未有河名。至萬曆四十一年(1613),張氏為經營糧米自備木船3條,往返於揚州、高郵之間,數載後獲利甚豐。為讓木船能停泊到自家門口,再出資募工拓寬此河,並在屋旁河之盡頭拓成倒潭1只,以便木船調頭。此時河面寬7丈,底寬3丈,重載木船可進出自如,已蔚為大河,但仍無河名。
清代康熙二年(1663),江陰縣衙擬在澄江門和巫山之間修建馬路,勘察丈量到此河時,發現此河無名,於是請大橋鎮鎮董吳翼之提議起名。吳翼之知道此河乃是張氏祖上所開,後來又是張氏裔孫拓寬,遂提名稱“張家港”,並報江陰縣衙認定備案。康熙三年(1664)冬,江陰縣衙正式批文命名此河為張家港。
1957年11月29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沙洲縣,以江陰、常熟兩縣的各一部分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1962年1月正式成立。
1958年,江陰縣人民政府組織6萬民工和千名解放軍官兵拓浚張家港,河總長達38.11公里;1968年再次拓浚,張家港遂成為內河6級航道。1982年,張家港港正式對外開放。
1986年9月1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沙洲縣,設立張家港市。市人民政府駐楊舍鎮。

沙洲行政

1996年,張家港市面積999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積222平方千米),人口85.2萬人。轄26鎮:楊舍鎮、塘橋鎮、妙橋鎮、港口鎮、鳳凰鎮、西張鎮、塘市鎮、樂餘鎮、三興鎮、錦豐鎮、南豐鎮、兆豐鎮、東沙鎮、泗港鎮、東萊鎮、合興鎮、鹿苑鎮、乘航鎮、後塍鎮、南沙鎮、德積鎮、大新鎮、晨陽鎮、港區鎮、中興鎮、雙山鎮。市政府駐楊舍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張家港市總人口957223人,其中(20個鎮):楊舍鎮262749人、港區鎮51816人、塘橋鎮42814人、後塍鎮33920人、東萊鎮26038人、合興鎮33302人、妙橋鎮37514人、西張鎮29931人、鳳凰鎮23815人、港口鎮26038人、鹿苑鎮35793人、南沙鎮36852人、德積鎮35708人、大新鎮31743人、晨陽鎮29358人、樂餘鎮42655人、錦豐鎮39888人、三興鎮35440人、南豐鎮42046人、兆豐鎮38496人、常陰沙農場21307人。
2002年12月27日,張政發[2002]第144號關於同意錦豐、合興鎮區劃變動的批覆:按蘇州市政府蘇府復[2002]80號文批覆,將合興鎮天豐村、福利村劃歸錦豐鎮管轄。行政區劃調後,錦豐鎮行政區劃面積37.97平方千米,人口4.05萬人,轄1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合興鎮行政區劃面積34.89平方千米,人口3.15萬人,轄1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
2003年,撤銷三興鎮、東萊鎮,原三興鎮行政區域及原東萊鎮的定豐、合豐、交通3個村劃歸錦豐鎮管轄(3月24日正式實施);原東萊鎮的東萊居委會及慶東、慶橋、東萊、壽興、西閘、二圩、永協、福前、烏沙、南橋、農聯、蔣東、黎明、徐豐等14個村劃歸楊舍鎮管轄(3月25日正式實施)。同年8月31日,張家港市召開全市行政區劃調整工作會議,將原有的17個建制鎮調減為8個:撤銷晨陽鎮,將晨陽鎮的晨陽居委會和晨南、晨中、南新、金沙、晨新、新南、校興7個村劃歸楊舍鎮管轄,晨北、龍潭、施家、中山、晨豐5個村劃歸大新鎮管轄;將港區鎮、德積鎮、後塍鎮及晨陽鎮的長埭、晨西、新村、高科、晨陽5個村合併設立金港鎮;塘橋、妙橋、鹿苑3個鎮合併設立塘橋鎮;錦豐、合興兩鎮合併設立錦豐鎮;將樂餘、兆豐兩鎮合併設立樂餘鎮;鳳凰、西張、港口3鎮合併設立鳳凰鎮。調整後,全市轄8個鎮:楊舍鎮、錦豐鎮、塘橋鎮、樂餘鎮、南豐鎮、金港鎮、鳳凰鎮、大新鎮。同年末,省政府批准將樂餘鎮的東華、東勝、東紅3個村劃歸南豐鎮管轄。
2004年,張家港市順利實施常陰沙農場屬地管理和新一輪行政村撤併。2月,鎮級區劃調整中原撤銷鎮成立的街道辦事處更名為辦事處。3月23日,常陰沙農場劃入張家港市。2004年末,全市總面積776.04平方千米,總人口868640人。其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占43.49%。全市有外來暫住人口44.5萬人。轄8個建制鎮(楊舍鎮、金港鎮、塘橋鎮、錦豐鎮、樂餘鎮、鳳凰鎮、大新鎮、南豐鎮)、1個農場(常陰沙農場);17個辦事處、4個街道辦事處,93個社區、186個行政村,13個農業管理區。與上年相比,減少127個行政村,增加1個農場、13個農業管理區、8個社區居委會。楊舍鎮面積152.83平方千米,人口254992人,轄5個辦事處、4個街道辦事處,49個社區、51個行政村。塘橋鎮面積94.42平方千米,人口87523人,轄2個辦事處,9個社區、14個行政村。金港鎮面積125.98平方千米,人口168672人,轄4個辦事處,22個社區、31個行政村。錦豐鎮面積113.99平方千米,人口112714人,轄2個辦事處,4個社區、28個行政村。樂餘鎮面積84.88平方千米,人口76701人,轄2個辦事處,3個社區、22個行政村。鳳凰鎮面積78.77平方千米,人口64242人,轄2個辦事處,3個社區、15個行政村。南豐鎮面積47.50平方千米,人口46361人,轄1個社區、14個行政村。大新鎮面積40.24平方千米,人口36074人,轄1個社區、11個行政村。常陰沙農場面積37.43平方千米,人口21361人,轄1個社區、13個農業管理區。(根據張家港市委黨史地方誌辦公室網頁資料)
2004年末,楊舍鎮面積152.83平方千米,人口254992人。塘橋鎮面積94.42平方千米,人口163000人。金港鎮面積125.98平方千米,人口199357人。錦豐鎮面積114.10平方千米,人口167165人。樂餘鎮面積84.88平方千米,人口89825人。鳳凰鎮面積78.77平方千米,人口64242人。南豐鎮面積42.14平方千米,人口46361人。大新鎮面積39.98平方千米,人口36419人。(數據來源於《江蘇省統計年鑑》)
2009年末,張家港市總面積772平方千米、總人口34.16萬户、90.01萬人。其中:楊舍鎮面積152.83平方千米、人口271767人,塘橋鎮面積94.42平方千米、人口163215人,金港鎮面積125.98平方千米、人口281836人,錦豐鎮面積114.1平方千米、人口169188人,樂餘鎮面積87.07平方千米、人口93838人,鳳凰鎮面積78.77平方千米、人口124192人,南豐鎮面積47.5平方千米、人口65286人,大新鎮面積39.98平方千米、人口65179人。(數據來源於《江蘇省統計年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