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氏巖羚

鎖定
沙氏巖羚(學名:Raphicerus sharpei):是偶蹄目、牛科、巖羚屬的哺乳動物。體型較小,體重7-16千克,身高45-55釐米,頭體長65-75釐米。該物種的雌性比雄性稍大。體色為淺紅色至紅褐色,中間有白色斑點,使它們看起來有些灰白。面部兩側、前額、口吻上部和四肢外側呈黃褐色。腹部、頸部下方、腿內側和耳朵呈淺黃色。眼睛周圍有一個白色的環,沿着鼻口兩側延伸到鼻腔。
該物種可以在多種生境中生存,但最常見於多岩石的丘陵地區。獨居,也成對或母子在一起生活。有眼部和麪部腺體,可分泌用於傳遞信息。植食動物,以水果以及用蹄挖出的塊根和塊莖為食。分佈於博茨瓦納、剛果民主共和國、埃斯瓦蒂尼、馬拉維、莫桑比克、南非、坦桑尼亞、贊比亞和津巴布韋。
(概述圖參考來源: [4] 
中文名
沙氏巖羚
拉丁學名
Raphicerus sharpe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亞    目
反芻亞目
牛科
亞    科
羚羊亞科
巖羚屬
沙氏巖羚
亞    種
無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Thomas, 1897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1] 
外文名
英文 Sharpe's Grysbok
法文 Grysbok de Sharpe
南非 Sharpe se Grysbok
德文 Sharpegreisbok

沙氏巖羚形態特徵

沙氏巖羚
沙氏巖羚(10張)
沙氏巖羚體型較小,體重7-16千克,身高45-55釐米,頭體長65-75釐米,尾長4-8釐米,僅雄性有角,長約5釐米。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口吻長度是正常長度的兩倍多,為10.48釐米。該物種的雌性比雄性稍大,但沒有關於個體範圍的信息。 [2] 
體色為淺紅色至紅褐色,中間有白色斑點,使該物種看起來有些灰白。面部兩側、前額、口吻上部和四肢外側呈黃褐色。腹部、頸部下方、腿內側和耳朵呈淺黃色。眼睛周圍有一個白色的環,沿着鼻口兩側延伸到鼻腔。 [2] 
黑耳巖羚的正常齒序為0/3、0/1、3/3、3/3。1964年在來自南羅得西亞一小塊地區的121個受檢標本中僅發現1例牙列異常(佔0.83%)。這種異常是在一隻有上犬齒的雌性沙氏巖羚身上發現的。 [2] 

沙氏巖羚近種區別

沙氏巖羚很容易與同屬的其他成員區分開。沙氏巖羚缺少假蹄,小巖羚則沒有假蹄,而黑耳巖羚有假蹄。 [2] 

沙氏巖羚棲息環境

該物種可以在多種生境中生存,但最常見於多岩石的丘陵地區。它們避免大面積的超過50釐米的高草區,在一些有灌木叢的地區起卧,往往生活在次生林。 [2] 
沙氏巖羚喜歡生活在林地,這與有良好地被覆蓋的區域有關,有低矮灌木叢或中等長度的草的形式生長,可以很好的隱蔽。它們也出現於旺吉國家公園幾乎沒有良好覆蓋的純香松豆屬林中(Colophospermum mopane),而在萬蓋國家公園,它們出現於開闊林地的沙地高原上,哪裏有淺草和灌木覆蓋。 [1] 

沙氏巖羚生活習性

沙氏巖羚是一種神秘的動物,通常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藏匿躺卧在灌木叢和草叢中。它們的活動時間通常是在夜間。雖然大多數是獨居的,但也可以看到一對沙氏巖羚或一個雌性帶着幼羚生活。沙氏巖羚是領地性動物,通常是單獨保衞領地,有時也成對一起保衞一塊領地。沙氏巖羚和同屬動物一樣,具有在基於氣味的交流的眼部和麪部腺體。此外,這些動物在戰鬥和交配中以及在雌羚與其後代之間使用觸覺交流,也會發生一些肢體和視覺交流。 [2] 
雄性沙氏巖羚的領地戰鬥不如大多數羚羊那樣儀式化,只需直接向前跨步進入戰鬥,跪下,刺傷或互碰短角。當被掠食者嚇壞時,沙氏巖羚很少跑,而是平躺着伸展頭部和脖子,直到掠食者接近它們的頂部。 [2] 
所有巖羚屬的成員都是植食性動物和草食者。威爾遜(Wilson)在津巴布韋東南部進行的一項研究中檢查了91例沙氏巖羚標本的胃,其中植物性物質佔胃內容的70%。沙氏巖羚以水果以及用蹄挖出的塊根和塊莖為食。它們顯然不需要喝多少水,但如果有的話,也可以飲水。 [2] 

沙氏巖羚分佈範圍

分佈於博茨瓦納、剛果民主共和國、埃斯瓦蒂尼、馬拉維、莫桑比克、南非、坦桑尼亞、贊比亞和津巴布韋。
分佈範圍從坦桑尼亞的西部和南部開始,向南穿過剛果民主共和國東南部、贊比亞(贊比西河以東)、馬拉維、莫桑比克(不包括沿海森林地區),再到博茨瓦納東北部和東端地區、納米比亞、津巴布韋大部分地區、南非東北部(林波波省姆普馬蘭加東部)和斯威士蘭東部的卡普里維地帶。 [1] 
沙氏巖羚分佈圖 沙氏巖羚分佈圖

沙氏巖羚繁殖方式

沒有關於沙氏巖羚交配系統的詳細信息。 但是,該屬的其他成員可能是一夫多妻制,也可能是成對的共同捍衞領地。 這些動物可能與同類動物相似。沙氏巖羚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大多數記錄顯示,11-12月之間是繁殖高峯期。產仔峯值與非洲南部開始春季降雨相吻合。妊娠期大約180天(從168-210天不等),每胎繁殖1-2個幼仔。幼羚的斷奶將在3個月大時開始,並且在6-19個月後,兩性都將達到性成熟。 [2] 

沙氏巖羚保護現狀

沙氏巖羚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1] 

沙氏巖羚種羣現狀

East(1999)總結了該物種記錄的種羣密度估計值為每平方千米是0.3-0.7只,並估計了約95000只動物的總種羣規模。沙氏巖羚主要是夜間活動,特別害羞和神秘,在現實中它們相當常見的地區可以被忽略,因此它們可能比想象的更豐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