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槌

鎖定
搖奏體鳴樂器,亦稱沙球。起源於南美印第安人的節奏性打擊樂器。傳統沙槌用一個球形幹葫蘆,內裝一些乾硬的種子粒或碎石子,以葫蘆原有細長頸部為柄,搖動時硬粒撞擊葫蘆壁發聲。也有木製、陶製、藤編和塑料制等形狀類似的沙槌,內裝珠子、鉛丸等物。通常雙手各持一隻搖。
中文名
沙槌
外文名
maracas
類    屬
搖奏體鳴樂器
起源於
南美印第安人

沙槌基本介紹

搖奏體鳴樂器。亦稱沙球。起源於南美印第安人的節奏性打擊樂器。搖奏體鳴樂器。又稱沙球。它由一個裝滿硬種子或碎石子的幹葫蘆製成,以葫蘆原有細長頸部為柄,雙手各持一支搖動時,硬顆粒在葫蘆內部撞擊和摩擦,發出一種沙沙聲。沙槌最初是由南美印第安人發明,在拉丁美洲有多種形制,巴西有用馬口鐵製作的沙槌,古巴有圓錐形的沙槌,也有啞鈴狀的雙頭沙槌和十字形的多頭沙槌。現代管絃樂隊和歌舞樂隊中使用的沙槌是以古巴變體為基礎製作的,多是用一塊木頭插入葫蘆為柄。

沙槌基本組成

多用密封的椰子殼製成,內裝沙粒,兩個一組。沙槌有木把,演奏時左右手各握一把,雙手交替上下晃動,奏出各種節奏音型。沙槌發音清脆而略帶沙沙聲,多用於演奏有特殊風格的舞曲。 沙槌為非固定音高樂器,用一線記譜。沙槌在拉丁美洲各國有多種形制,巴西有用馬口鐵製作的,以兩個截頭圓錐體的大口互對而成的沙槌;還有啞鈴狀的雙頭沙槌和十字形多頭沙槌等。 沙槌,用密封的椰子殼製成,沙槌是非固定音高樂器,用一線記譜。

沙槌結構音色

結構組成:由內裝幹籽的葫蘆加上一個木製手柄組成。 大小 及形狀都沒有固定的規格,通常用手鋤搖動發音。 樂器特色:屬於體鳴樂器族,一般歸於打擊類。演奏時 發出輕微黨沙聲”,通常為 急板音樂或快奏音樂伴奏,起烘托氣氛的作用。砂槌為典型的拉丁美洲節奏樂器,常用於拉丁美洲舞曲音樂之中,更是倫巴樂隊必備的樂器,有時也在西方管絃樂隊中用作節奏性樂器。搖奏體鳴樂器。亦稱沙球。起源於南美印第安人的節奏性打擊樂器。傳統沙槌系用一個球形幹葫蘆;內裝一些乾硬的種子粒或碎石子,以葫蘆原有細長頸部為柄,搖動時使硬顆粒撞擊葫蘆殼壁發聲。也有木製、陶製、藤編和塑料制等形狀類似的沙槌,內裝珠子、鉛丸等物。通常雙手各持一隻搖奏。

沙槌所屬分類

相關“沙槌”概念
沙槌是古典樂器“古典(派)的”,這一詞彙本身包含平衡、節制、簡潔和精緻的概念。這些概念,例如可用於“古典”建築,但用以表達古典風格還不夠貼切,古典風格音樂可以具有暴風雨般的氣勢和複雜的內容和形式。簡而言之,古典風格是指那些可以從18世紀最偉大和最著名的作曲家海頓、莫札特和貝多芬的音樂中聽到的風格。那麼,他們的音樂區別於前承的巴洛克音樂和後繼的浪漫主義音樂的基本要素又是什麼呢?
形成古典風格空前絕後特徵的部分原因是歷史性的。有一點可以確認,如果古典風格中出現民族化的傾向,就會使18世紀中葉的作曲家們驚訝不已,因為那是到19和20世紀才出現的。雖然他們認識到他們的作品與巴洛克晚期的作品形成強烈的反差,但其漸變過程都比歷史的動因更為緩慢。
相關奏鳴曲形式的描述
也許採用奏鳴曲曲式是古典音樂最典型的特徵,這種曲式是許多18世紀末期作品,共同採用組織音樂素材的基本方法,但它作為整整一代的主要曲式,一直使用到古典樂派衰亡之後,併為浪漫主義時期的許多作曲家提供了靈感。
古典作曲家對奏鳴曲形式的描述,從未像我們現在這樣徹底。更重要的是,18世紀中葉的作曲家喜歡運用表達的概念。莫扎特在寫給父親的信中,為他的創作意圖提供了一條重要的線索,他當時這樣談到了他的鋼琴協奏曲的創作:“極難與極易之間的愉快媒介,它們都是非常輝煌和悦耳的,而且十分的自然流暢。樂曲中不時伸入一些過門,鑑賞家可以從中得到滿足;但是這些過門都寫得不深奧以免曲高和寡。”通俗易懂正是莫札特音樂生命力所在。
簡單易懂的音樂語言發展是與18世紀啓蒙運動的思想密切聯繫。它為了解下列現象必然會發生的原因提供一個線索:即1740年前後,滋生了一種對老學派假定的晦澀傳統方法不耐煩的情緒。
這種傳統方法講究作曲的對位法技巧,當時的作曲家希望寫出一些具有開放和聲(和絃中各音位置排列為分散的和聱)的簡單樂曲。但是最要緊的是不要混淆古典風格的主流發展。因為到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時代,這些革命性的變化已經被音樂語言所吸收:人們可以從海頓早期的交響曲看到這種演變過程,亦可(以完全不同的角度)從莫札特的交響曲中看到。而且成熟古典風格還有一個重要特點(顯然正是它使我們感到糊塗),就是迴歸到巴洛克鼎盛時期的對位原理(contrapuntal principles)。
古典風格音樂中,對比的思想是本質特徵
在古典風格音樂中,對比的思想是本質特徵,就像在奏鳴曲形式中的描述一樣,“強烈”的第一主題與通常有節制的第二主題形成對比。盡避在巴洛克晚期音樂中已有許多著名的例子,其中強烈的對比概念是極重要的。例如像韓德爾的清唱劇和歌劇中的戲劇性合奏那樣。
另一方面,在古典風格的範疇中也可以找到這樣的作品,即在某一樂章中幾乎放棄了對比的概念,以追求一致性的表達:韓德爾的交響曲和絃樂四重奏中的許多樂章,被認為是單一主題的,或建立在一個主題的基礎之上。有時它們可能表現出動態的對比性,但實際上保持音樂素材的統一性,與我們對古典風格的簡單認識相矛盾。另外一些例子可在莫扎特早期一些鋼琴協奏曲裏,流暢和優美旋律的樂章中找到。
如果有一個區分古典與巴洛克音樂結構的標準的話,那麼肯定就是調高或調性的運用,這是作品中的戲劇性要素。古典樂派作曲家建立了一套運用不同主調之間,對文與平衡的全新表現技巧。例如:海頓四重奏樂章中的大多數新奇感,來自於當聽眾的注意力被導向希望聽到某一確定的調性時,而聽到的卻是另一調性。還有節奏上的新奇感和旋律上的新奇感,但是表現這類新奇感的重要方法則是透過調性之間的對比來實現。
古典風格之説
沙槌 沙槌
我們不必像19世紀的評論家那樣產生過分理性化的傾向,但只要我們抓住這種調性構成的實質,對古典風格的基本推動力就一目瞭然了。我們可立即看出它的範圍是多麼寬廣,因為調性配合的可能性範圍是非常大的;但它又是有限的,因為豐富的半音和聲(chromaticharmony)尚未被開發,半音和聲後來速漸發展成主導浪漫主義音樂的一種技巧。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古典風格雖然是一種富於表現力的風格,既可以表現強烈和熱情的情感,又能表現抒情和豐富的情感,但它始終受到常規的限制。18世紀末期,大作曲家的音樂處於這些常規的制組之下,但又始終遵循這些常規,在這種意義下來理解古典風格比任何形式上的描述都更為重要。

沙槌發展歷史

所謂輕音樂(LIGHT MUSIC)是相對古典音樂而言的,即用通俗流行手法進行改編詮釋,用小型樂隊進行演奏,以營造温馨浪漫情調、輕鬆優美氛圍為宗旨,帶有休閒性質的一種通俗音樂。眾所周知,古典音樂具有厚重的織體,龐大的結構和規模,凝重的樂思,深刻的思想內涵,最主要的特徵是嚴肅端莊。輕音樂則相反,織體輕盈,結構小巧簡單,節奏明快舒展,旋律優美動聽。它沒有什麼深刻的思想內涵,也不想擁有這種內涵,只想帶給人們輕鬆優美的享受,其主要的特徵是輕鬆活潑。因此,把這種音樂命名為輕音樂是非常貼切的。
但輕音樂也不等同於以流行歌曲為核心的流行音樂。它不像流行音樂那般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對社會的批判意識而顯得温文爾雅,也不像流行音樂那般媚俗、煽情而具有較高的審美品味,商業氣息也相對較少。熱門流行歌曲很快就會過時,優美的輕音樂樂曲卻會經久不衰。總的來説,輕音樂介於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之間,是對二者鮮明對立的一個折中,可謂是音樂中的“第三種勢力”。它古典氣息和現代風味兼而有之,華麗而不豔俗,浪漫而不輕浮,抒情而不纏綿,既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又格調高雅、風度不凡。古典樂迷不覺得粗俗,流行音樂愛好者也能夠接受,可謂雅俗共賞。
輕音樂的這種特徵使得它一出現就受到廣泛的歡迎。30年代後期成立的曼託瓦尼樂隊是輕音樂誕生的一個標誌。該樂隊以極為柔和動聽、優美醉人的演奏,使輕音樂迅速樹立了自己獨特的形象和氣質,在通俗音樂樂壇上奠定了自己的地位。60~70年代是輕音樂的全盛時期,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輕音樂樂隊紛紛建立,如詹姆士·拉斯特樂隊、保羅·莫里亞樂隊、享利·曼西尼樂隊、珀西·費斯樂隊、斯坦利·布萊克樂隊、貝爾特·肯普弗爾特樂隊、維爾納·繆勒樂隊、阿爾費雷德·豪澤樂隊、弗蘭克·普賽爾樂隊等。這些樂隊在歐美各地不斷舉辦輕音樂演奏會,錄製了大量精美唱片,暢銷世界各地。這種小巧精緻的音樂讓古典樂迷們感到兩耳一新,風味別具,就好比穿久了正兒八經的西服後,換上了隨意自然的休閒服一般。而流行音樂愛好者在領略了聲嘶力竭的吶喊衝擊之後,輕音樂就像是一杯清涼爽口的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