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巴擬髭蟾

鎖定
沙巴擬髭蟾(學名:Leptobrachium chapaensis)為鋤足蟾科擬髭蟾屬的兩棲動物。在中國大陸,分佈於雲南等地,常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的山區小溪旁的草叢或灌叢中,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1000至19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越南。
沙巴擬髭蟾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2] 
中文學名
沙巴擬髭蟾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沙巴擬髭蟾科學分類

沙巴擬髭蟾 沙巴擬髭蟾
綱:兩棲綱 Amphibia
目:無尾目 Anura
科:鋤足蟾科 Pelobatidae
屬:擬髭蟾屬 Leptobrachium
種:沙巴擬髭蟾 L. chapaensis

沙巴擬髭蟾生物標籤

中文學名:沙巴擬髭蟾
中文目名:無尾目
中文科名:角蟾科
中文屬名:擬髭蟾屬
同物異名:Megophrys hasseltii chapaensis Bourret, 1937,
拉丁文目名:ANURA
拉丁文科名:Megophryidae
拉丁文屬名:Leptobrachium
拉丁文種名:chapaens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Bourret, 1937)
英文俗名:Chapa litter toad

沙巴擬髭蟾生物特性

沙巴擬髭蟾 Leptobrachium chapaensis (Bourret) Chapa Pseudomoustache Toad 頭扁平。吻呈弧狀,吻稜極顯。瞳孔縱置,眼球上半部藍色,下半棕色。鼓膜隱約可見,顳褶弱,具上頜齒,無犁骨齒,舌後缺刻深。脛跗關節前伸達鼓膜,趾間具蹼跡。皮膚光滑,但背部有網狀膚稜,四肢具縱膚稜。通體紫黑,散有小黑斑,體側色淺,具乳白色花斑,吻稜和顳褶下緣棕黑,四肢有橫紋,腹面密佈深色細點。
沙巴擬髭蟾 沙巴擬髭蟾
體型平扁,雄蟾體長46~52 mm。頭扁而寬,上唇緣無角質刺; 吻圓而寬扁; 瞳孔縱置,虹膜顏色很深或為黑色; 鼓膜顯著或略顯; 上頜齒髮達,無犁骨齒。皮膚較光滑,背部有痣粒組成的網狀膚稜; 四肢背面膚稜不顯; 體腹部及四肢腹面滿布白色扁平痣粒; 腋腺色淺,股後腺不明顯。前肢較細,前臂及手長約為體長之半; 後肢甚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肩後,左右跟部不相遇; 內蹠突發達,無外蹠突; 指、趾端圓,趾間具微蹼,趾下有膚稜。背面多為褐色、黑褐色、紅褐色或紫褐色,並有深色網狀紋; 顳部多為棕褐色或棕紅色; 體側和股後部黑色,其上有淺黃色或淺棕色斑塊; 四肢上有寬黑紋; 腹部紫褐色,其上滿布白點或白色網紋; 胸部兩側略顯弧形斑,呈 “)(”形; 胯部有月牙形淺色斑或不顯; 四肢腹面有白色斑。雄性上唇緣沒有錐狀大黑刺,有單嚥下內聲囊,有雄性線。 [1] 

沙巴擬髭蟾生物學資料

本種在中國境內共發現兩隻標本,1957年11月由雲南蒙自衞生學校寇治通先生採於蒙自縣山區的流溪附近。 [1] 

沙巴擬髭蟾種羣狀態

中國為本種的次要分佈區,種羣數量很少。受脅等級:近危NT。 [1] 

沙巴擬髭蟾生態分佈

沙巴擬髭蟾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1000至1900米分佈於雲南(騰衝、孟連、勐臘、蒙自、景東、勐養、綠春)。國外主要分佈在越南。

沙巴擬髭蟾保護措施

沙巴擬髭蟾被列入《“三有”保護動物名錄》,加強保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