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姆斯-烏德-丁·伊勒圖特米什

鎖定
沙姆斯-烏德-丁·伊勒圖特米什(Shams-ud-din Iltutmish,شمس الدین التتمش,在位時間:1211–1236年)或簡稱伊勒圖特米什(Iltutmish),是印度德里蘇丹國蘇丹。雖然他的前任庫特卜-烏德-丁·艾巴克(Qutb-ud-Din Aibak)建立了奴隸王朝,但伊勒圖特米什是德里蘇丹國真正的的創建者,因為他鞏固了其在印度的位置。
沙姆斯-烏德-丁·伊勒圖特米什是印度奴隸王朝第三任蘇丹。他在1211年繼任,並得到了哈里發的委任。
他先後擊敗了加茲尼(Ghazni)、木爾坦(Multan)和孟加拉( Bengal)的穆斯林統治者併吞並他們的土地。後來他又對印度土地進一步征服,Ranathambhore(拉賈斯坦邦)、瓜里爾(Gwalior)、曼杜爾(Mandur,卡納塔克邦)等地均被其納入統治範圍。
他在位期間重新確立了貨幣制度以及貴族的封地及其分佈區域,並且建立了許多清真寺。
沙姆斯-烏德-丁·伊勒圖特米什確立並強化了德里蘇丹國在印度的地位並加強了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影響,被認為是奴隸王朝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
別    名
Shams-ud-din Iltutmish
所處時代
德里蘇丹國奴隸王朝
民族族羣
突厥族
逝世日期
1236年4月28日
本    名
沙姆斯-烏德-丁·伊勒圖特米什
前任蘇丹
阿拉姆沙(Aram Shah)
繼任蘇丹
魯克-烏德-丁·菲魯茲

沙姆斯-烏德-丁·伊勒圖特米什名字稱號

伊勒圖特米什(Iltutmish)是一個突厥語的名字,意思是“他擁有/擁有的土地”(現代土耳其語:İltutmuş)。關於名字的意義有另一種説法,認為可能與他出生時發生了月食有關聯。他的名字的詞源為“altamash”,在古代突厥語意為六十;另一種説法來自他經常被稱為“Al-Tamash”,這很可能是一個阿拉伯化的他的突厥語名。
沙姆斯丁·伊勒杜迷失時期疆域圖 沙姆斯丁·伊勒杜迷失時期疆域圖
“沙姆斯-烏德-丁(Shams ad-Dunya Wa'd-Din)”作為王的稱號(regal title)時,含義為“世界的太陽和信仰(Sun of the world and [of the] Faith)”。

沙姆斯-烏德-丁·伊勒圖特米什早年經歷

伊勒圖特米什來自玉里伯裏部(Ilbari,欽察一部)的突厥遊牧部落,他可能出身高貴。幼年時他作為奴隸被販賣,據説是因其帥氣而聰敏而被兄弟嫉妒,遂將其賣給奴隸販子。他被帶到布哈拉(Bukhara)的奴隸市場,後來到加茲尼(Ghazni),這是古爾王朝(Ghurid dynasty)的西方首都,在那裏,他賣到了當時的蘇丹穆厄佐丁·穆罕默德(Mu'izz ad-Din Muhammad)手中,在他的王庭中伊勒圖特米什贏得了一些名聲,很快被任命為蘇丹的私人助理。
後來,穆罕默德的副手和奴隸——庫特卜-烏德-丁·艾巴克,當時的拉合爾(Lahore)總督,以高達100000唐卡(Tankas,穆斯林在印度使用的銀幣)買下了伊勒圖特米什。他在艾巴克處獲得了信任,不久便迎娶了艾巴克的女兒,並歷任Tabarind、瓜廖爾(Gwalior)和巴倫(Baran)總督。 [1] 

沙姆斯-烏德-丁·伊勒圖特米什德里蘇丹

沙姆斯-烏德-丁·伊勒圖特米什掌權經過

1210年庫特卜-烏德-丁·艾巴克在他的首都拉合爾在觀看一場馬球比賽時意外身亡。效忠古爾王朝的穆齊(Muizzi)埃米爾推舉阿拉姆沙成為繼任者。效忠於艾巴克的Qutbi埃米爾,邀請時任佈道恩(Badaun,北方邦)州長的伊勒圖特米什在德里奪取政權。1211年,伊勒圖特米什在德里宣稱擁有王位繼承權,阿拉姆沙前往德里,卻在bagh-i-jud戰死沙場。
伊勒圖特米什與阿拉姆沙之間的衝突,也導致資本從拉合爾到德里的轉變。因此,伊勒圖特米什可以看作是德里蘇丹國的第一位統治者,儘管他是奴隸王朝第三位統治者。 [2] 

沙姆斯-烏德-丁·伊勒圖特米什早期挑戰

即位後,伊勒圖特米什面臨一系列挑戰。在艾巴克死後,印度王朝的領土分裂。伊勒圖特米什控制德里。木爾坦州長(Multan)忽巴察(Nasir-ud-Din Qabacha)也宣稱獨立。1206年在孟加拉被艾巴克任命為Lakhnauti(孟加拉高達城)州長的阿里·馬爾丹·卡爾吉(Ali Mardan Khilji)也在艾伊拜剋死後宣佈獨立,自稱阿拉-烏德-丁(Ala-ud-din)蘇丹,而他的繼任者吉亞斯-烏德-丁(Ghiyas-ud-din)又征服了比哈爾(Bihar)。拉合爾的統治具有爭議,伊勒圖特米什、忽巴察以及在加茲尼的穆厄佐丁·穆罕默德的養子和繼承人由勒都思(Taj-ud-din Yildoz)。由勒都思試圖把德里納入他的控制之下。起初,伊勒杜迷失接受了由勒都思對其的象徵性宗主權。印度的王公貴族不滿他們喪失獨立性,卡瑙季(Kannauj,曲女城),貝拿勒斯(Benaras),瓜廖爾(Gwalior)和加林傑爾(Kalinjar,哈里亞納邦)等地領主紛紛宣佈獨立。一些德里埃米爾表達出反對他的統治的呼聲。伊勒圖特米什展開軍事活動,維護自己的統治將其逐一平定。
在1215年,被花剌子模人擊敗並逐出加茲尼的由勒都思宣稱擁有德里的繼承權,遭到伊勒圖特米什的拒絕,他説道:“擁有最大力量的人享有世界的統治權。遺傳繼承的原則並沒有終結,但很久以前命運就廢除了這種習俗。(The dominion of the world is enjoyed by the one who possesses the greatest strength. The principle of hereditary succession is not extinct but long ago destiny abolished this custom.)”伊勒圖特米什在Tarain(旁遮普))擊敗了由勒都思,由勒都思被囚禁在佈道恩(Badaun),最後被處死。這結束了古爾王朝主宰印度北部的願望。
在由勒都思死後,忽巴察已經收復拉合爾。1217年,伊勒圖特米什率領他的軍隊攻打忽巴察。忽巴察試圖從拉合爾(Lahore)向木爾坦(Multan)撤退,但在曼蘇拉(Mansura)被擊敗。

沙姆斯-烏德-丁·伊勒圖特米什蒙古威脅

1221年,成吉思汗率領蒙古人第一次出現在印度河,他們以閃電般的速度佔領了中亞和西亞的國家。蒙古人洗劫了花剌子模王國,攻佔希瓦並強迫它的統治者——札蘭丁·明布爾努(Jalal ad-Din Mingburnu)逃往旁遮普(Punjab)。
札蘭丁·明布爾努攻佔了拉合爾和大部分旁遮普。他要求與伊勒圖特米什結盟對抗蒙古人。伊勒圖特米什拒絕了,他不想與成吉思汗發生衝突,明布爾努與忽巴察作戰遭受慘重的失敗,於是他從拉合爾撤退,並掠奪了信德省和北方邦,於1224年回到波斯。

沙姆斯-烏德-丁·伊勒圖特米什權力鞏固

不願意介入與蒙古人的衝突,伊勒圖特米什把注意力轉向了東方的印度。伊勒圖特米什對吉亞斯丁的遊説在1225年獲得成功。吉亞斯丁接受伊勒圖特米什的宗主權,割讓比哈爾,並獻出了很多貢品。然而,伊勒圖特米什離開不久,吉亞斯丁撤銷協議,重新控制比哈爾。伊勒圖特米什任命自己的兒子奧德(Awadh,勒克瑙)州長納希爾-烏德-丁·馬茂德(Nasir-ud-din Mahmud)解決孟加拉問題。1227年,當吉亞斯丁攻打阿薩姆邦(Assam)時,馬茂德突然發起進攻,佔領Lakhnauti。吉亞斯丁被關進監獄,然後處死。馬茂德在1229年突然死亡,伊勒圖特米什傷心欲絕。這導致了1230年孟加拉卡爾吉家族的又一次起義,被平定後,阿拉-烏德-丁·賈尼(Ala-ud-din Jani)被任命為新州長。
伊勒圖特米什把注意力轉向忽巴察。得到孟加拉地區的伊勒圖特米什已顯著改善了財政狀態,而忽巴察先後被明布爾努和蒙古人圍攻早已筋疲力竭。蒙古入侵造成的動盪導致了大量的人口從突厥遷徙印度。伊勒圖特米什富裕後的財政允許他招募大軍。一些貴族也叛離忽巴察陣營。1228年,伊勒圖特米什攻擊忽巴察。Ucch被圍攻三個月後,忽巴察逃跑,被包圍在印度河岸的巴卡爾堡壘(fort of Bhakkar)。當他試圖逃跑時,不幸墜入河中淹死。信德和木爾坦分別併入德里蘇丹國和任命新的州長。
在1228-1229年,伊勒圖特米什收到使者從阿巴斯王朝(Abbasid)哈里發穆斯坦綏爾(Al-Mustansir)的哈里發長袍(khilat)和授權(manshur),表示哈里發對伊勒圖特米什印度統治地位的認同。這樣的認同是印度的遜尼派穆斯林統治者高度尋求的,以靠它獲得宗教與政治合法性和威望。
1236年,伊勒圖特米什去世。 [3] 
參考資料
  • 1.    Mehta, J.L.Advanced Study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India Vol. 1:Sterling Publishers,1986
  • 2.    Jackson, Peter (2003), The Delhi Sultanate: A Political and Military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54329-0
  • 3.    Sen, Sailendra (2013). A Textbook of Medieval Indian History. Primus Books. pp. 74–76. ISBN 978-9-38060-7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