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塘布村

鎖定
沙塘布村,位於南灣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1.57幹米。與廈村、樟樹布村、南嶺村、吉廈村相鄰。始建於清初,先祖張日清、張日勝從今廣東惠東白花鎮遷移至此建村。建村時,在沙西河流域有一片片沙丘,因水、沙丘、山墩相互交錯而形成了沙、塘、埔,故取名沙塘埔村,後更名沙塘布村。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周圍有不少小山,翠富山海拔80米;沙灣河從村東面繞過。1993年村民搬至翠山東和翠山西新村。
中文名
沙塘布村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南灣街道沙塘布社區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寶安縣第三區沙西鄉;1958年,屬布吉區沙西鄉;1959年1月,屬布吉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華區布吉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布吉公社;1983年,屬布吉區;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布吉鎮;2004年,屬布吉街道;2006年,屬南灣街道沙塘布社區。世居村民主要為張姓,元朝從福建遷移至今廣東五華;明朝遷移至今惠東白花鎮;清初從惠東白花鎮遷移至該地。2015年末,户籍人口280人 其中男性150人,女性130人;最年長者100歲(女);實際在村人口260人。非户籍外來人口7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6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300人,主要分佈在牙買加、荷蘭、馬來西亞。歸僑3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改革開放前,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瓜果、花生、薯類、甘蔗等,養豬、“三鳥”。20世紀90年代初,集體經營物業出租,村民開始向小商販、建築業、餐飲業、加工業、製造業等方面發展。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該村統一減收廠租,為企業減負200多萬元;2003年,沙塘布村委大樓落成;2012年,沙塘布統建樓落成。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及管理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租賃。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米通、油角、糖環、花生、茶果、年糕,清明節的茶果、艾粄,農曆六月初六的糙粑,小孩滿月時用於招待客人的手指餈。特色農產品有石榴、柿子。丹沙路、龍崗大道、南嶺東路、丹平快速S203線經過該村。20世紀70年代初通電,80年代通自來水,1990年通電話,1993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8年通互聯網。村內有1所學校、1所幼兒園。2015年,沙塘布學校有4個年級、8個班,在校學生393人、教職工55人;港華菁華幼兒園,在園幼兒426人、教職工55人。另建有籃球場、文化廣場、健身路徑、村民活動中心等。
村中存有《張氏族譜》,由張桂雄纂修於2011年,其中收錄有“化孫公遺訓”。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1座,為沙塘布碉樓院。碉樓建於民國時期,正門朝南偏東10度,高5層,用三合土夯築而成,天台女牆方桶式,四面開瞭望窗,第二、三層開有橫條形射擊孔,第五層東南角和西北角設統鬥。現僅存一碉樓和一拖屋,碉樓保存完好,但拖屋損毀嚴重。該碉樓為龍崗區不可移動文物。
村民每年重陽節一起祭祖。該村保留“做壽”的習俗。老人一般60歲、70歲、80歲逢整十的生日較為隆重,多由晚輩操持,親友祝賀,送壽聯、壽匾或其他禮物,主人置酒款待。出嫁女極其重視為父母慶壽。另外,老人六旬後,每逢數九寒天,已出嫁的女兒都送一隻雞或鴨,用以“撫勞”;每逢農曆閏月年,則為父母送閏月鞋襪或衣料。當地俗語“請吃酒,捶拜生”,説明做壽是兒孫主動張羅,不必送請帖。親戚一般送“四色”壽禮。女婿、外甥要送“八色”或“十二色”。所謂色,是指一種果品或一種菜餚。壽禮中必須有壽燭、壽桃和長壽麪。壽燭為紅色,長約30釐米,重約500克,蠟面上印有金色的壽字或松鶴圖,上壽時點燃。壽桃又稱壽包,是壽誕的主要禮品,要有104只,寓意“出頭出腦”。長壽麪是壽宴上食用的麪條,壽日吃麪,取“綿長”之意,以祝壽公壽婆福壽綿延。壽誕前一天,慶壽之家先設壽堂,高掛“壽”字、壽軸、“壽星”圖和壽聯等。壽日凌晨需祭拜“壽星”。下午壽公壽婆接受晚輩跪拜,分贈“壽錢”。拜壽畢,開筵席,壽公壽婆坐正席首位,眾晚輩分別敬酒。筵畢,向四鄰分贈壽包、金團。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5 龍崗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29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