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丘的故事

鎖定
這個故事最先發表在1860年哥本哈根出版的《新的童話和故事集》第一卷第四部。這個故事與《柳樹下的夢》、《依卜和克麗斯玎》和《老單身漢的睡帽》,在情節、感情和氣氛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天真無邪的真摯愛情,在人生的坎坷之路上最後發展成為悲劇,調子是低沉的。這就不得不使人聯想起安徒生本人一生在愛情上的遭遇。但他不願意使讀者感到過於哀傷,所以他就照例求助於上帝,使他老人家動用他的慈悲,把人間的悲哀轉化成為“幸福”——當然是虛無縹緲幻想中的“幸福”,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她把手向雨爾根伸來,他們一起走向祭壇:他們曾經在這兒跪過。牧師把他們的手拉到一起,把他們結為愛情的終身伴侶。
中文名
沙丘的故事
發表時間
1860年
發表地點
哥本哈根
作    者
安徒生

沙丘的故事作品梗概

一對年輕的西班牙夫婦過着非常幸福的生活,但是丈夫被國王派到俄羅斯宮廷去當大使,妻子也跟着一起去。他們乘坐的船在海上遇到風浪,丈夫遇難,妻子被沙丘上的人救了起來後生下一個小孩之後也去世了。這個名叫雨爾根的小孩被尤蘭沙丘上一對失獨的漁人夫婦收養,長大後到了他父母居住的西班牙,雖然雨爾根流淌的是貴族的血,但是他的命運卻沒有貴族的好,一生未見到自己的外祖父,最終他像他的父母一樣在海難中英年早逝。

沙丘的故事創作背景

關於這篇故事安徒生在他1869年出版的《故事全集》中寫道:“我發現這裏(即安徒生當時訪問過的斯卡根和尤特蘭西海岸)的大自然和生活習俗很美。它們成為溶進我的創作中的思想基礎。這些思想長期縈繞在我的腦際。它們源於我和丹麥詩人奧倫施拉格的一次談話。他的話在我年輕的心裏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過那時我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不像現在這樣清楚。我們談到‘永恆’的問題,奧倫施拉格問:‘你為什麼那樣有把握,認為此生以後還有另一個生命?’我向他肯定,我完全相信這一點,根據是上帝的大公無私。不過我對他講的時候,我使用了不恰當的字眼:‘這是人的要求’。”
“於是他繼續説:‘你敢於要求永恆的生命,不覺得僭越麼?上帝不是在此生已經給了你無限的恩惠麼?我知道上帝已經給了我深厚的恩惠。當我死時閉上眼睛的當兒,我將懷着感激的心情向他祈禱,感謝他。如果他還要給我一個新的、永恆的生命,我將作為一項新的無限深廣的恩典來接收它。’我説:‘你很容易説這樣的話,在這個世界上上帝給你的賜予已經不少了,我也可以這樣説。不過想想看,在這個世界上活着的許多人,卻不能這樣説——許多人身體有病,神智不健全,在最悲痛的情況下過日子,憂傷和貧困一直伴隨着他們。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受難呢?為什麼我們的份額是如此不平等呢?這是極錯誤的,而上帝就不應該做錯誤的事!因此上帝得作出補償。他將作出我們所做不到的事:他將給我們永恆的生命!’這番談話就使我產生了寫《沙丘的故事》的動機”。
這番談話説明了安徒生的上帝觀,也説明了他的苦悶:他無法解釋他自己的生存——特別是他在愛情上的遭遇。

沙丘的故事作者簡介

安徒生1805年出生于丹麥一個鞋匠家庭,年輕時當過學徒,學過裁縫,也曾在濟貧學校上過學,1828年進哥本哈根大學學習。
安徒生寫過小説、劇本、遊記、詩歌,但他最大的才能表現在童話創作上。他的第一本童話故事集《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發表於1835年。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人閲讀着安徒生的《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白雪皇后》 [2]  、《醜小鴨》、《豌豆公主》等經典童話度過美好的童年。
安徒生一生共寫了160多篇童話故事,作品被翻譯成80多種語言。他的作品以奇妙的幻想,深邃的智慧,幽默的諷刺反映窮人的悲慘生活,諷刺統治者及其附庸的昏庸和阿諛醜態,嘲笑富人無知和嬌柔,歌頌真善美的理想和信念,百餘年來一直為世界各國的小孩和大人所喜愛。 [1] 
參考資料